讓藍天常在 綠水長流

2019-01-18 09:27:58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鄭思雯

  中國環境報訊:四川省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近日召開。如何讓“四川藍”常在?蜀水常清?人大代表、相關人士紛紛獻計獻策。

  2018年是四川環保大豐收的一年。四川全部超額完成國家規定的剛性指標。從數據上看,該升的升,該降的降,不僅全省優良天數比例增加到84.8%,綜合指數在全國排名第14位,水質改善幅度更是居全國第一,沱江水質達到10年來最好水準。

  深化聯防聯控 制定區域性法規和排放標準

  “要繼續深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院長楊斌平表示,去年全省發生區域性污染7次,較上年減少3次。在他看來,成都平原地區是全省空氣污染最重的區域,必須常抓不懈。

  具體手段上,楊斌平建議制定區域性法規和排放標準。簡言之,就是研究制定針對成都平原地區的大氣污染防治相關法規、排放標準,以立法的方式明確聯防聯控主體及其組織形式、授權聯防聯控主體職責範圍,構建重污染天氣監測與評價體系、信息通告與報告制度以及目標考核、獎懲制度。

  “建議借鑒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防治成功經驗,前期在成都平原地區8市統一實施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後期再根據目前成都平原地區灰霾、臭氧污染特徵,分行業制定更加嚴格的大氣污染物地方排放標準。”楊斌平表示,通過統一執法標準,實現整個區域的“一把尺子”管理。

  加強科技治霾 搭建“天地空一體化”監測平臺

  楊斌平建議,要繼續加大科學治霾力度,比如以兩院院士及其團隊為核心,聯合省內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科技攻關,帶動本地大氣污染防治領域技術進步、人才培養、項目實施和能力建設,提高科研對“鐵腕治霾”和精細化管理的支撐能力。

  德陽市環保局副局長周麗姬也持相似觀點。她説,希望有關部門牽頭,統籌協調並組織有實力的科研院所,按照“一幫一”或“多幫一”的形式,精準開展“一市一策”的專項研究,定向指導相關市州科學全面分析污染成因,找準污染源頭,提出針對性強、可行性高的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建議。

  “我們已加快搭建‘天地空一體化’監測平臺的步伐。”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廳長于會文表示,目前全省已累計建成1202個空氣品質網格化微站,正在整合現有地面大氣自動監測網絡,建立以PM2.5化學成分和光化學污染在線監測為核心的數據分析方法體系,實現從污染物濃度監測向污染全過程監控的轉變,為空氣品質動態管理提供技術及數據支撐,確保藍天一年比一年多。

  統籌流域治理 打造沱江綠色生態發展軸

  在四川省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資陽代表團小組討論中,沱江生態保護成為熱門話題。

  省人大代表、資陽市雁江區農業局總農藝師張誼説,流經資陽的沱江,上游的水質比下游的差,説明資陽在沱江流域治理、污染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省人大代表、資陽市雁江區臨江鎮黨委書記張榕,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她調研發現,資陽共有116個中心場鎮,只有25個建了污水處理廠。以臨江鎮為例,每月産生的生活污水約600噸,對沱江産生一定污染。

  “希望中心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但這預計需要投入近200億元。”張榕建議,將建設資金和運行資金納入財政預算,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張誼則把視野放得更寬,提出整體打造沱江綠色生態發展軸的建議。他説,沱江流經德陽、成都、資陽、內江、自貢、瀘州等城市,沿線城市應當統籌推進産業和城鎮化佈局。(作者 王小玲)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