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減貧讓綠水青山富百姓

2019-06-25 09:33:26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新建的農家樂,古樸自然,青色的樓房掩映在青山綠樹之中,錯落有致。

  這家在湖邊的壯族民俗風情農家樂——好客客棧的老闆叫韋立新。他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淩雲縣浩坤村的一位村民。兩年前,這樣的生活韋立新想都不敢想。

  淩雲縣地處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既是生態恢復重建的難點地區,也是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深度貧困縣。近年來,淩雲縣依託資源環境優勢開展綠色減貧工作,通過把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轉化成經濟價值,走出了一條綠色富民、綠色惠民的新路子。

  在外打工17年的韋立新返鄉創業

  “我們村是自治區級一類貧困村,到處都是泥巴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韋立新説,一有暴雨洪水就會淹沒地勢低矮的房子田地。“沒辦法啊,沒了土地沒了生計,我19歲就出去外面打工,背井離鄉的滋味不好受。”

  全國岩溶地區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廣西治理成效情況顯示,百色市石漠化面積為35.07萬公頃,佔廣西全區石漠化土地面積的22.9%。惡劣的自然環境,給當地群眾埋下了窮根。

  近年來,百色市依法對脆弱的岩溶生態系統及現有林草植被實行嚴格保護,依託區域良好的水熱優勢,逐步修復岩溶生態系統。同時,加大産業結構調整力度,讓農村人口從土地中解放出來;進一步優化農村能源結構,降低薪材能源比重,減少對林草植被的破壞。與2011年相比,百色市石漠化面積減少8.09萬公頃,面積減少率為18.7%。

  如今,也正是大自然的“恩賜”,讓這裡的農民逐漸改變了貧困的命運。

  2016年,借助建設國家濕地公園的契機,淩雲縣浩坤村三合屯、岩流屯、浩坤屯改造了村民房屋風貌,對村道村巷進行硬底化改造,開展排污管網改造,建設了風雨橋,打造了魚仙亭、對弈峰等景點,整村面貌煥然一新。

  在外打工17年的韋立新得知這一消息後,毅然辭職返鄉創業。

  韋立新的客棧辦得紅紅火火,同時他還發揮典型示範作用,客棧提供的食材都是村裏群眾自種的蔬菜和自養的土豬、土雞、土鴨。他每年需向群眾購買3萬元左右的食材,帶動了群眾發展種養産業。按照“村集體+合作社+産業+農戶”的模式,浩坤村將産業發展資金由村注資入股村民合作社,在合作社帶動下發展産業促農增收。

  “跟著龍頭走,不會摔跟鬥”

  “高山雲霧出好茶”,淩雲縣不僅是中國白毫茶之鄉,也是廣西茶葉第一大縣。

  在淩雲縣加尤鎮,萬畝茶田隨山而建,滿目新綠,令人心曠神怡。茶山金字塔內,正在給茶園除草的李大爺樂呵呵地告訴記者,以後願意在茶園一直幹活,不打算回家種地了。

  “我們在茶葉種植過程中,絕不使用化學肥料,不噴灑農藥,全部使用人工除草。”廣西浪伏茶葉股份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覃麗青説,茶園聘請了當地村民參與勞作,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與農戶簽訂管護理協議,對新引進的農戶進行短期培訓。

  “公司教給我們如何護理茶園,怎麼採摘才能達到標準,冬季怎麼剪枝護理施肥,這些都有人教。只要投入勞力就可以取得報酬,其他的投入品都是公司負責。”李大爺説,現在月收入在3000元到5000元不等,過兩年打算到縣裏買房子,過上城裏人的生活。

  “跟著龍頭走,不會摔跟鬥。”淩雲縣以生態産業富民增收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打造龍頭企業和骨幹企業,推進生態扶貧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生態旅遊擦亮“城古、茶香、湖秀”三張名片,強力推進淩雲古城、茶山、環浩坤湖山水生態體驗區提級改造工程等120個項目建設。2018年,全縣生態旅遊從業人員達1萬多人,通過發展旅遊帶動5000多人脫貧。通過精準扶貧、生態減貧,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37.93%降至2018年的6.21%。

  2018年12月,淩雲縣成為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之一,這是廣西第二個獲此殊榮的生態縣。全縣兩個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均優於Ⅲ類,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便綜合利用率達到100%;轄區內8個鄉鎮已有7個鄉鎮獲得自治區級生態鄉鎮命名,創建率達87.5%。(作者 韋夏妮)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