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讓人覺得很“安逸”

2019-12-13 09:52:01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自古以來,四川省成都市的美麗似乎從不缺少生態環境的點綴。“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唐代詩人李白曾用這樣的詩句描繪自己眼中的成都。無論是“錦水東流繞錦城”的秀美,又或是“水綠天青不起塵”的清新,都感嘆出成都的田園之美、自然之美。

  抬頭,“成都藍”頻現,朝霞夕陽輪番“做客”;推窗,收穫“雪山驚喜”,一幅幅坐城觀山的照片成為成都的“城市明信片”;遠眺,規劃中1.69萬公里長的綠道將成為世界城市綠道之最,讓綠意滲透進城市肌理。

  俯仰之間,成都藍天“氣質”更佳,山水“顏值”更高,市民可觸可感的“綠色福利”正是幸福感的主要來源。

  按照“特別是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的要求,對於成都而言,美麗宜居公園城市這一重大建設正是著眼于滿足人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不斷提高居民幸福感、獲得感的必然之勢。

  走進生態文明新時代,成都堅持把學習貫徹生態文明思想作為重要政治任務,作為城市規劃修編、公園城市建設、社區發展治理、鄉村振興推進等重要工作部署的邏輯起點,以推動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為主線,更加深入地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堅持在轉變發展方式上下功夫、在調整經濟模式上求突破、在改進能源結構上促變革,讓生態成為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最美底色,推進城市高品質發展。

  守好戰略定位 用法律制度夯實責任

  法規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貫徹執行法規制度關鍵在真抓,靠的是嚴管,這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可靠保障。

  成都堅持從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命題入手,一手抓改革,一手抓法治,變困難為機遇、變壓力為動力,一條制度健全、法治完善之路徐徐鋪展開來。

  生態環保的方圓,從建章立制開始。

  成都一直以來壓實壓緊責任,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和“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生産必須管環保、管行業必須管環保”要求,健全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和環境保護目標考核制度,修訂《成都市環境保護工作職責分工方案》,推動市級各部門明確其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

  在機構改革上,新組建的成都市生態環境局,整合劃轉發改、國土、水務、農業4個部門6項職責,實現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貫通,在污染防治上改變了多頭管理的狀況,在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上強化了統一監管。

  在規範考核方面,成都積極發揮目標考核指揮棒作用,健全綠色低碳發展考核機制、評價機制,生態環境離任審計、碳排放約束制度等,嚴格落實“將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及單位地區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作為約束性目標對各區(市)縣進行考核”制度,強化綠色低碳發展政績考核問責。

  推動高品質發展,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既需建章立制,更需法治護航。

  成都堅持科學立法,針對區域特點,陸續出臺《成都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成都市興隆湖區域生態保護條例》等11部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其中《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成為率先在國內為城市特定區域生態保護出臺的地方條例。

  據了解,新環保法實施以來至今年10月底,成都市共查處環境違法案件8823件、處罰金額4.69億元,檢察機關起訴污染環境犯罪案件248件601人,並辦理全省首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這些數字,代表著成都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的底線。

  做好“加減法” 用過硬行動直擊問題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進程,是一場需要排除萬難的攻堅戰,高瞻遠矚的科學謀略、整體統籌必不可少,而愚公移山、始終不渝的苦幹、實幹更是至關重要。

  做綠色的“加法”,做污染的“減法”,是成都生態環境保護能力提升、推進區域環境品質大幅改善、綜合環境品質進一步提高的必要手段。

  加法,以規劃引領城市格局變遷第一步。成都推動市域城鄉形態從“兩山夾一城”到“一山連兩翼”的千年之變,科學劃分“三區三線”,明確到2020年生態空間和農業空間佔比不低於78%,構建“兩山、兩網、兩環、六片”的市域生態安全格局。

  加法,以産業先行激發綠色經濟新動能。成都編制《成都市推進綠色經濟發展實施方案》,發展“九大産業形態”,實施“十二大應用場景”。集聚發展環保集成服務産業,引領全市逐步形成鏈條完備、佈局合理的環保産業發展格局。

  加法,以綠色空間搭建城市綠色生長骨架。成都規劃建設世界最長的綠道體系和全球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園,天府綠道累計建成超過3000公里,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增綠增景”約10萬畝,上百個規劃建設的城市公園星羅棋佈,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統一的大美城市形態雛形初現。

  減法,牢牢揪住污染存量的“牛鼻子”。成都大力實施“三治一增”,對“散亂污”企業和集群進行拉網式排查,建立管理臺賬,實施分類處置。兩年來,成都分類整治“散亂污”企業1.41萬戶,實現“散亂污”企業動態清零。並於2017年底全面完成黃標車淘汰任務;對4.2萬餘臺工程機械發放環保標識,強化柴油貨車排放達標監管。

  減法,緊緊鎖住三大污染的“咽喉”。碧水、藍天、凈土一直是成都綠色生態的鮮亮底色,為此,成都實施大氣污染防治650工程,污染網格化精準管控方案,強化工業減排、移動污染源管控和揚塵治理。實施水污染防治626工程,深化生産、生活、生態“三水共治”,創新區域供排凈治一體化機制,持續加強優良水體保護和流域水生態修復。實施土壤污染防治620工程,實施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範項目,加快固體危險廢棄物處置能力建設,確保土壤環境品質保持總體穩定。

  加法,瞄準自然生態的“量質齊升”,加的是綠色崛起砝碼,加的是民生幸福指數;減法,瞄準污染治理的“量源雙降”,減的是阻礙發展的牽絆,減的是人民心頭的隱憂。加減之間,是成都贏得這場攻堅戰、持久戰的必勝決心。

  鞏固治理成效 用生態底色引領風尚

  讓綠水青山産生良好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守護“綠水青山”中收穫“金山銀山”,一曲綠色“交響曲”在蓉城大地奏鳴。

  天藍,每逢晴天成都都能接連收穫“雪山驚喜”。一幅幅坐城觀雪山的照片頻頻刷爆朋友圈,照片上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山峰,甚至“蜀山之王”貢嘎山都清晰可見。截至今年11月22日,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達264天,優良率為81%,再度創下2013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好水準。

  水清,微風和煦,草長鶯飛。如今,市民沿著錦江漫步,與昔日黑臭水溝告別,被譽為“很安逸”的南河正是成都“治水十條”發揮成效的一個有力證明。成都還深入推進實施水污染防治“626”工程,突出三源齊控、三水共治,推動截污、清淤、補水同時發力,水環境品質持續改善,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水潤天府的大美畫卷正逐步展現在市民眼前。

  地綠,每逢週末,慢跑、騎行的人們成為天府綠道上的一道風景,這儼然成為演繹城市高品質發展的最佳畫面。伴隨著天府綠道網絡的擴增,成都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最美底色,推進城市高品質發展。

  守護青山綠水,綠色低碳出行為城市“增光添彩”。據了解,2018年公共交通佔機動化出行分擔率提升至53.3%,騎車出行減排量居全球12個樣板城市第三位,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9.2萬輛,西南地區首個加氫站投運,城區交通擁堵指數在全國堵城排名中連續兩年下降到20名以外。

  綠色社會風尚在成都興起,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未來,成都還將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服務經濟高品質發展、為良好的營商環境注入綠色動力,讓蓉城繼續保持藍天碧水超高“顏值”,讓生態成為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最美底色,為老百姓留住更多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作者 李妮斯)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