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觀眾不忍直視 古裝劇為何多“懸浮”

2018-07-20 08:19:47|來源:光明日報|編輯:梁寧

  【見仁見智】

  不相信歷史的當代生命力才會迷戀架空,不相信傳統文化價值的感染力才會一味解構,不相信當代年輕觀眾的審美能力才會盲目娛樂。

  隨著暑期檔的來臨,最近的電視螢幕和視頻網站上,古裝題材電視劇又開始活躍了起來。作為頗受年輕觀眾喜愛的電視劇類型,根植于歷史土壤的古裝劇,本應在大眾文化領域,肩負起傳播歷史知識、培養歷史意識的責任。然而,近幾年來,部分製作方與播出平臺,卻在“年輕觀眾是流量變現基石”的商業考量下,把古裝劇當成了“吸粉”機器,一味迎合年輕觀眾的審美趣味,造成了古裝劇偶像化、玄幻化、後宮化等諸多創作問題。

  近段時間來,部分劇作打著“上古神話”的旗號異想天開,説著動輒千年萬年的故事,打著哥特化的怪獸惡龍,搶著不知所云的億年原石礦脈。在毫無歷史根基的世界觀設定下,人物的塑造更是飄忽不定,行為邏輯、情感邏輯無據可循,讓觀眾不忍直視。其實,從敘事藝術的基本規律來看,“架空”和“懸浮”並不完全對等。諸如神話、童話、幻想乃至武俠敘事的世界觀構建都具有一定的架空虛構。但是,虛構並非漫無邊際的狂想。以武俠敘事為例,其中的蓋世神功、靈修之境或為虛,但其“廟堂—市井—江湖”的世界體系並非妄言,更重要的是由江湖兒女們傳遞出的俠情大義確有紮實的民間根基。可惜的是,部分古裝劇的創作者並沒有反思以往的古裝劇“架空”模式為何走偏,反而選擇在懸浮的故事“底板”上修修補補,欲以牽強附會的正能量符號矇混過關。

  某部流量很大的古裝懸浮劇,不僅從世界觀構建到具體情節,均有明顯的西方魔幻借鑒痕跡,就連其主打的“女性勵志”敘事也存在不少問題。特別是此類“大女主”題材的古裝懸浮作品,大多數打著“女性勵志”的旗號,但女主角總在男主角的蔭蔽下生存,哪看得到女性成長?犯下類似懸浮問題的,還有號稱歷史科幻劇的某部古裝作品。這部劇以人類與外星文明共存的秦末漢初為背景,用我們熟悉的歷史人物為主角,寫就了王朝交替的波瀾變局下兩種文明的宏大對抗。但創作者未能領悟歷史科幻需“以基本史實為依據,在史料縫隙做文章”的原則,把諸多歷史人物扁平化甚至徹底扭曲,喪失了原本科幻設定的意義。

  國家廣電總局多次整改,觀眾批評聲音不斷,然而諸多古裝劇仍難改懸浮頑疾,究其原因,還在於創作者及其背後資方文化自信的缺失。不相信歷史的當代生命力才會迷戀架空,不相信傳統文化價值的感染力才會一味解構,不相信當代年輕觀眾的史劇審美能力才會盲目娛樂。

  其實,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創作,可以有很大的想像空間。一段三國紛爭,即可有《三國演義》那樣的全局觀照,也可如《軍師聯盟》一般從司馬懿的視角展開,還可以像《三國機密》那樣從漢獻帝劉協的故事講起。經由史劇創作不同視角的重讀,歷史的褶皺才會被撫平,其當代啟示與精神才能進而得以開掘。同樣,在古裝劇的創作中,歷史人物也可以重構、假想乃至做現代性的解讀。以歷史劇創作中的“常客”曹操為例,老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把他塑為奸詐兇殘的姦雄;新版《三國》將其改寫為深諳亂世哲學的機會主義者;《軍師聯盟》則頗為顛覆地把他表現為雖兇狠卻不失蒼莽之氣的歷史英雄。這三種解讀雖存差異,但卻都建立在追尋歷史軌跡、復原歷史人物心態的基礎上,都在回溯歷史的過程中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亂世有為的積極一面,因此也同樣被觀眾認可。

  古裝劇創作者只要把對歷史細節的最新發現、歷史人物的多重解讀乃至歷史精神的現代性理解融入創作中去,古裝劇一定會進入一個創作與審美相互促進的健康循環。(作者:卞蕓璐,係山東師範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講師)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