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類綜藝走向大爆發 “走俏”更要不忘“走心”

2019-01-22 08:09:11|來源:光明日報|編輯:于曉萱

  盤點2018年的綜藝市場,觀察類綜藝是不得不提的亮點。《心動的信號》《我家那小子》《妻子的浪漫旅行》《親愛的客棧》等幾款節目,其市場表現幾乎和競技類、選秀類綜藝平分秋色。《我家那小子》的姊妹篇《我家那閨女》2019年初在湖南衛視的首播,讓市場對觀察類綜藝信心大增,幾大衛視、平臺紛紛引進同類新品。

  不少人預測,2019年很可能成為觀察類綜藝大爆發的一年。但一路順風順水的同時,觀察類節目自身的弱點也被進一步放大——題材撞車、類型跟風的苗頭也悄然浮現。這個在中國尚屬年輕的綜藝品類要想真正成為下一個綜藝風口,還需棄絕盲目跟風,走出一條自己的新路。

  市場回歸理性,催生綜藝新品類

  觀察類綜藝的“觀察”二字,顧名思義,就是對某種情境下的某個對象由感知到認知的過程。當這個“學術范兒”的詞語遇上充滿歡樂氣息的綜藝,一些有意思的化學反應就産生了。嘉賓,不再是純粹的嘉賓,反而具有了某種社會樣本的意味;觀眾,也不再是純粹的觀眾,而是由被動的接受者轉化為主動參與、討論的研究人員。

  觀察類綜藝在我國的落地生根,固然受到國外節目模式的影響,但更多的是“內需”召喚。在製片人何弦看來:“觀眾厭倦了扎堆的選秀和戶外競技,厭倦了快節奏,厭倦了無止境的秀,這種口味的反叛,為節奏適中、風格自然、以新鮮感和共鳴感為主打的觀察類綜藝提供了萌發的契機。”

  當綜藝市場開始呼喚“真實”和“自然”時,許多綜藝就已經自然産生了“觀察”的意味。嘉賓被放置在一個遠離人為干擾,或至少標榜為遠離干擾的環境中,攝像機全方位、多角度紀實跟拍他們的生活狀態和社交圈子;而觀眾負責發掘這些視頻素材裏的“意義”,或觀照自我,或激發憧憬。以《我家那小子》《心動的信號》《妻子的浪漫旅行》等為代表的觀察類綜藝,基本確立“演播室+戶外”的雙層敘事結構,在此基礎上,今年推出的《我家那閨女》又稍有突破,嘉賓人設不再是單一的演員,而拓展到了主持人和運動員,對不同職業生活的探索增添了節目的新鮮感,透過人物經歷和各自原生家庭的探討,維度也更加多元。在社交、婚戀、健康之外,開始試圖觸及網絡暴力、女性職場等更豐富的社會議題,這種深化和多元化讓觀眾更加期待觀察類綜藝的未來發展。

  對此,文化評論人何天平認為:“觀察類節目從興起到蓬勃發展,顯然需要在內涵和外延上做雙向拓展,不能僅停留在某一種情感關係的‘觀察’之中。除了愛情之外,親情、友情也都是很好的觀察對象,各種職業的涉獵也讓這份‘觀察’更具備了社會學意義上的參照作用。在這一點上,從去年的《我家那小子》到今年的《我家那閨女》,都展現了具有借鑒意義的創新探索。”

  前景大好,但需警惕跟風與盲從

  2019年湖南衛視的《我家那閨女》打響了新年觀察類綜藝第一炮“開門紅”,《戀夢空間》便緊隨其後;江蘇衛視的孝道明星體驗真人秀《最美的時光》和90後社交觀察類真人秀《美好的遇見》即將登場;東方衛視接連推出《我們家雪屋》《好先生進化論》和《我家有女初長成》,聚焦家庭關係與情感探討;還有騰訊視頻的《女兒們的男朋友》,芒果TV的《妻子的浪漫旅行》第二季、《婆婆和媽媽》《女兒們的戀愛》等網絡綜藝節目也已提上日程。

  何天平強調:“密集的製作和播出、扎堆的題材和內容,讓人擔心觀察類綜藝會不會步選秀類、競技類綜藝的後塵,讓觀眾産生審美疲勞。”就目前公佈的片單來看,2019年觀察類綜藝的“觀察點”仍然停留在家庭關係上。雖然從家庭關係能夠延伸出代際溝通、社交、婚戀、職場等諸多支線,也能從一定側面勾勒出當代青年精神圖集、反映社會生活熱點議題,但切入口畢竟太窄,有時難免話題重復、累贅。同時,視角和樣本類型的局限性也限制了現有觀察類節目在某些社會議題探討上的深度。例如,節目引入的“空巢青年”這一概念,的確是當代部分獨居青年精神圖景的生動寫照,但已經有網友指出,獨居只是一種生活狀態,未必就等同於悲慘,節目的探討視角過於絕對和單一。還有網友表示,在他人身上看到同樣的焦慮的確會引發共情,但共情之後,壓力仍是無處宣泄,甚至可能因為看到更多的同類而成倍堆積。

  除了話題和視角的局限之外,創新不足也是阻礙當下觀察類節目發展的絆腳石。已經播出和即將接檔的觀察類綜藝,在本土和海外、同品類和不同品類的綜藝節目裏似乎都能找到可對應的標杆。芒果TV的《女兒們的戀愛》和騰訊視頻的《女兒們的男朋友》,不僅題材撞車,兩檔節目的模式也可能與韓國綜藝《我女兒的男朋友》大同小異。在文化學者周逵看來:“節目同質化曾經讓選秀和競技綜藝品類元氣大傷,作為綜藝新秀,觀察類綜藝有必要引以為戒,不跟風、不盲從,扎紮實實做好創新。”

  尋求更大發展空間,內容和品質缺一不可

  儘管業內普遍看好觀察類綜藝在2019年的表現,但要想充分發揮自身潛力,把握市場紅利期,這一綜藝新品類還需回歸對內容和品質的關注。

  在周逵看來,“未來,對觀眾的垂直細分已成為必然,美食、音樂、職業、社會身份等更多元素可能會被吸納進觀察類綜藝。元素的豐富不只意味著內容的延展,更意味著綜藝與社會熱點以及觀眾內心世界可建立的連接點將大大增加。”也有許多製作人認為,職業將成為觀察類綜藝的下一個內容風口。《我家那閨女》已經開始在這方面試水。在《我家那小子》中,觀眾對四個男青年的職業可能還停留在模糊的“明星”“名人”概念上,但在《我家那閨女》中,職業的特性被更加鮮明地凸顯出來:主持人、游泳運動員、演員、退役的蹦床運動員,鮮明的職業特性帶來全新的信息量,也讓幾位嘉賓的人設不再浮于空中,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如何實現自我價值,如何擺脫偏見,如何面對壓力……嘉賓們多元的職業身份提供了更豐富、更有説服力的範本,也讓圍繞女性在社會生活中自我定位的探討更加深入和全面。何天平對記者説:“可以預見未來,觀察樣本的類型還將擴大,可能會有全新的職業進入視野,也可能會圍繞某一種職業揭露其不為人知的一面,相信新的人物類型和人物身份帶來的是更廣闊的議題和更深入的討論。”

  當然,內容升級只是自我革新的第一步。觀察類綜藝與其他綜藝品類的不同之處正在於“觀察”二字帶有的社會研究屬性,因此要想真正成長為有品質、有靈魂的綜藝品類,還需充分挖掘“觀察”的作用和意義。

  “觀察不是窺私,更不是獵奇,它不是為了滿足私欲,而是為了充盈思想和心靈。因此觀察類綜藝不應該僅僅是為了刺探他人生活甚至介入他人人生,也不應該將目標僅僅定格在情感層面的共鳴上,而應該通過觀察讓觀眾意識到世界的多元性。”中國傳媒大學文科科研處副研究員鄧文卿對記者説。

  沒有過分的環節設定,也沒有誇張的劇情轉折,觀察類節目如何才能突破自我?唯有對品質的堅守和對內容的創新,才能讓每一個“接地氣”的生活場面成為一面鏡子,讓每一位觀眾都能在節目裏看到自己,或者看到自己想成為的樣子。(本報記者 牛夢笛)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