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話劇受到觀眾青睞 展現地域風骨詮釋別樣經典

2019-02-15 08:24:27|來源:廣州日報|編輯:于曉萱

  《茶館》

  《一句頂一萬句》

  《結婚》

  在廣州大劇院2019年的演出推介中,有不少方言話劇的“身影”。從3月份開始,香港話劇團情感力作《結婚》、河南方言話劇《一句頂一萬句》、四川人藝版《茶館》等劇目將陸續上演。如同在不少影視作品中,方言演繹讓觀眾青睞,方言話劇也受到不少劇迷的喜歡——方言演繹並沒有讓話劇産生地域局限,反而體現了地方特色、地域風骨,可以更好地表達人物性格,也讓作品更接地氣,更有質感。

  四川話版 《茶館》,經典話劇植入巴蜀風味

  將以傳統京味兒著稱的《茶館》移植到四川,用四川話來演繹,會是一番什麼樣的風味?6月22日~23日,四川話版《茶館》將登陸廣州大劇院。

  《茶館》是老舍先生於1956年創作的經典話劇作品,由北京人藝于1958年首演,是北京人藝的“看家大戲”, 也是中國話劇史上經久不衰的作品之一。 在中國話劇誕生110週年、話劇《茶館》首演60週年之際,四川人民藝術劇院攜手北京人藝著名導演李六乙傾情打造了四川話版《茶館》,並於2018年展開全國巡演,這次即將演到廣州。

  四川和北京一樣,都有深厚的茶館文化,在四川籍導演李六乙看來,四川話本來具備的幽默風趣與老舍語言的幽默實際上有一種天然的契合。茶館讓人有安逸、舒服的感覺,是四川人的生活形態,也彰顯了這種生活形態背後的文化內涵。“這跟老舍先生的《茶館》體現的思想也是天然的契合,從語言到文化特色到民俗展現,應該可以説是天衣無縫的。”

  四川人藝版《茶館》是回望經典,向經典致敬的,忠於老捨得原著,但也以真誠嚴謹的創作態度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具有創新性與創造性的有效探索。除了導演李六乙,四川人藝還力邀了舞美設計嚴文龍、燈光設計胡耀輝、服裝造型設計門曉光等業內頂尖人才,力求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體現四川話版《茶館》的地域特色。

  四川話版《茶館》匯集了四川人民藝術劇院老中青三代演員,該劇目既忠實原著,又具強烈川味兒特色。北京和四川兩地的茶館文化有很大的不同,為了真正體現四川地域文化,劇中,四川蓋碗茶取代北京大碗茶,四川特色竹椅取代北京長凳,甚至還有成都街頭的老招牌與當地特色小吃等。劇中,春熙坊、鐘水餃等舞臺布景具有強烈的成都標識,再加之四川話詼諧幽默、風趣搞笑的特點,給週旋于各色人等中的掌櫃增色不少。

  這版《茶館》還加入了地方特色藝術,幕間換場四川的“金錢板”代替原版説書人大傻楊的“數來寶”。“金錢板“起源於明清時期,常在四川茶館中表演,充滿四川韻味的藝術配合劇情,讓這版《茶館》洋溢著巴蜀風味。

  四川話版《茶館》裏不但有成都方言,還有樂山方言、自貢方言,這些地方的四川話腔調各不相同。李六乙表示,四川話版《茶館》在用四川的地域文化特徵、形態表現的時候,既有歷史的傳承,也有當代的表達。“一部經典劇作應該活在每個時代的舞臺上,而不是塵封在書架上。越是經典的作品,越能夠在不同時代以不同的形式表達。”

  四川話版《茶館》去年在北京首演後引發了熱議。著名表演藝術家、北京人藝版《茶館》中“常四爺”的扮演者濮存昕表示:“川版《茶館》是超出任何人想像的一部作品。我為你們的大膽、勇氣、演員發出的光彩而由衷高興。”北京人藝著名表演藝術家藍天野表示:“打破一種不正常、習慣性的理念,為中國話劇打開了一扇門窗。經典絕不應成為固定的模式。”

  《一句頂一萬句》,河南方言演繹“百年孤獨”

  由劉震雲同名小説改編的話劇《一句頂一萬句》去年4月在國家大劇院首演後受到廣泛好評,該劇將於今年6月登陸廣州大劇院,與廣州觀眾見面。

  長篇小説《一句頂一萬句》出版于2009年,曾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譯有20多種語言,被稱為“中國版《百年孤獨》”。這部小説中沒有重大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寫的都是小人物和他們的故事與情感。劉震雲用質樸精煉的文字和史詩性的敘事結構,道出了無數小人物內心深處的孤獨與渴望,勾勒出中國百姓生存的圖景。

  評論認為“洗盡鉛華,返璞歸真。結構單純而內容豐富,主人公常常走投無路卻一直勇往直前。這是劉震雲迄今最成熟、最大氣的小説。” 《一句頂一萬句》中文版銷量突破180萬冊,並被改編為電視劇和電影,此次被改編成話劇,也是劉震雲的小説第一次被搬上舞臺。

  同名話劇由牟森親筆改編並執導,牟森是上世紀80~90年代備受海內外矚目的戲劇導演,是中國 “實驗戲劇的先驅”。近年來,他致力於“重構”中國近代史“進程”和“變遷”的敘事過程,在空間和時間同時開展新創作品類“巨構”和“劇集”。 話劇《一句頂一萬句》中,牟森以曹青娥的多舛命途為主線,講述了三代中原人自我救贖的歷程,力圖呈現中國百姓精神生活的圖景。

  在牟森眼裏,《一句頂一萬句》是“超級中國社會史詩”,因此極其尊重原著的精神、結構和語言。該劇用河南方言演出,河南人排河南戲,直抵原作精神內核。該劇融入了河南豫劇元素,演員都是非戲劇專業的河南人,展現原作本身最原始的風情。舞臺上,3個小時裏,16名演員飾演60余個角色,跨越七十載時光,為了一個“説得著”的人,尋遍中原大地,求索命運輪迴的前因後果。

  話劇《一句頂一萬句》從心事入手,將那些懷揣心事卻永遠無處訴説的人的聲音在舞臺上放大,以一種契合原著精神的質樸風貌和宏大視野作為內在張力,並且牢牢抓住劉震雲那種貌似平實簡潔卻“扎心”金句頻出的語言風格,讓一個個人物在舞臺上立體豐富起來。“動人心魄。”劉震雲如此評價話劇《一句頂一萬句》。

  粵語話劇《結婚》,講述5個女人面臨愛的不同抉擇

  3月15日~16日,廣州大劇院2019女性藝術節期間,中國香港話劇團將帶來演出時長150分鐘的話劇《結婚》。這個關於追求幸福的感人故事將以粵語演出。

  《結婚》是日本天后級劇作家橋田壽賀子繼《血疑》和《阿信的故事》後的又一情感力作。 “結婚”,就是每個女人的幸福終點站嗎?《結婚》講述了一家兩代五個女人在面臨愛、家庭與婚姻問題上的不同抉擇,以細膩動人的筆觸描寫女性心態及對生活的堅忍態度,感動了無數觀眾。

  香港話劇團依此創作的《結婚》于 2015 年首演,旋即在第二十五屆香港舞臺劇獎獲11項提名,並摘下最佳女主角(悲劇/正劇)、最佳布景設計、最佳服裝設計、最佳燈光設計及十大最受歡迎製作共5項大獎。

  香港話劇團成立於1977年,是香港歷史最為悠久、規模最大的專業話劇團體。劇團成立以來創作了超過 300 部話劇作品,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原創,多以粵語講述香港的歷史文化故事,關注香港當下的市井生活,創作出了很多能直接呈現香港人文風情的話劇,代表作有《南海十三郎》、《親愛的,胡雪岩》和《最後晚餐》等。這些劇目來內地巡演也備受歡迎和好評,劇團的劇目總是讓觀眾認為“值回票價”。《結婚》的導演方俊傑正是《最後晚餐》的導演。

  這部《結婚》以人物關係建構劇情,角色形象討好,生活氣息濃郁,語言質感豐富,戲劇衝突強烈……每一項舞臺元素都能讓觀眾全情投入故事和全心欣賞演出。評論認為,劇中的“大姐”表現出角色身心俱疲的狀態,是全劇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角色,其餘演員兼整個製作皆有香港話劇團一貫的精緻專業水淮。

  頭評:方言演繹讓戲劇別具魅力

  用方言演出的話劇並沒有讓作品産生地域局限。珠玉在前,陜西人藝版《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上海話版《繁花》都取得了成功。使用演出團隊或者演出背景地點的本土語言,業內普遍認為用方言或者本土語言可以更好地表達人物性格,增加人物的感染力,讓人物更加可信,更接地氣,作品也更有力量,更充滿質感。

  于1月9日晚在廣州舉行的第二屆華語戲劇盛典頒獎晚會上,香港話劇團出品的、粵語對白的《親愛的,胡雪岩》成為最大贏家,獲得了最佳年度劇目、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製作人等6項大獎。另外,《繁花》《平凡的世界》《一句頂一萬句》等採用方言演繹的作品都獲得了獎項。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屆華語戲劇盛典上,一舉拿下7項大獎的陜西人藝版《白鹿原》,是用陜西話演繹。

  對此,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總經理陳國慧表示:“方言各有特色,體現各地風骨,藝術院團用自己熟悉的語言演繹自己的故事,是有優勢的。比如,廣東話具有音樂性,粵語話劇在內地劇場上演的趨勢也很好。這些作品通過巡演,也可以拉長生命力。”

  方言作品受到認可,對此,香港導演高志森在接受廣州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內地觀眾對藝術的包容性很廣,他們很希望我們演原汁原味粵語對白劇目。比如《金鎖記》在全國演了99場,西到成都、北到哈爾濱,都很受歡迎。”

  《親愛的,胡雪岩》製作人梁子麒也表示:“我説廣東話,但我也喜歡看北京人藝的演出。近三四年來,我們的粵語劇目在內地非常受歡迎。《親愛的,胡雪岩》第一次巡演走了5個城市,觀眾的反應出乎我們意料之外。”

  河南話演繹的《一句頂一萬句》也是如此,那些在河南土生土長的劇中人,操著河南方言,才更符合他們的身份和背景。而方言所包含的獨特文化和語言張力,能體現地方特色、地域風骨,也讓作品別具魅力。

  而四川話版的《茶館》,則讓這個發生在北京皇城根下的故事在巴蜀之地生根發芽。在同樣有著深厚茶館文化的四川生發出來的這版《茶館》,想必會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茶館氣象、不同尋常的觀劇體驗。

  事實上,因為有字幕,方言從來都不是觀劇的障礙。有劇迷説得好:“你英語很溜嗎?你會説法語嗎?看英國國家劇院的高清話劇,看法語音樂劇《搖滾莫扎特》,不都是那麼投入麼?”(策劃:蘇蕾 文/廣州日報記者 張素芹)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