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用工匠精神打造《流浪地球》

2019-02-15 08:12:54|來源:光明日報|編輯:梁寧

  截至2月14日上午,《流浪地球》上映10天的累計票房已經突破29億元,並且後市依然強勁。除了票房大熱,該片口碑也是一路向好,各種盛譽不斷涌向影片及其主創團隊。

  以現有條件和水準,中國電影人能不能創作出國際一流的科幻大片?很多人還有懷疑。2015年,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憑藉《三體》摘得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説獎桂冠,隨後就傳出《三體》將被改拍成電影的消息。然而,與此同時,不少“《三體》迷”和影迷也擔心,以國産電影當前的創作製作水準,能不能將科幻電影拍出比肩歐美科幻大片的預期效果。與其“畫虎不成反類犬”,還不如等到國産電影創作製作水準提高之後,再水到渠成地改編拍攝一部“配得上原著”的電影佳作。

  對於這樣的疑問和擔心,中國電影人很快用行動做出了回答,根據劉慈欣另一部科幻小説《流浪地球》改編拍攝的同名電影的項目啟動了。作為第一部對標好萊塢科幻大片水準的國産科幻大片,主創團隊在現實中面臨的困難,恐怕不亞於《流浪地球》裏各位角色在劇情設置中所面臨的困難。

  面對重重困難和巨大挑戰,《流浪地球》的戲裏戲外都洋溢著英雄主義氣概。面對資金短缺、經驗缺乏、人才匱乏、技術能力不夠等重重困難,主創團隊一方面承擔著巨大的經濟和市場風險,一方面頂著壓力開展艱苦卓絕的拍攝工作。如果沒有一點英雄主義和獻身精神,影片取得最終成功實在是難以想像的事情。

  當然,光有精神還不夠。一部電影佳作的誕生,還要求高度的敬業態度和專業水準。作為第一部國産科幻大片,影片的創作製作面臨著經驗缺乏、無從借鑒的困難,從概念設計到服裝、道具、化粧、場景、後期特效都要摸索前行。通過影片幕後的新聞報道,已經可以一窺這群電影人的初心和匠心——四年籌備,兩千多個特效鏡頭,三千多張概念設計圖,八千多張分鏡頭畫稿,一萬多件道具製作……圍繞這部電影作品,7000多人的龐大團隊傾盡心血。正是這種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敬業態度和專業精神,才換來影片上映後的璀璨綻放。

  《流浪地球》的現實意義,絕不僅僅是幾十億元票房和一片讚譽。它更大的貢獻,在於創作製作影片的過程中,培養、鍛鍊了一大批技術團隊和方方面面的人才力量。通過參照“好萊塢模式”生産製作類型化大片,大大推進了中國電影工業標準化、流程化水準。此外,《流浪地球》所呈現的思想、情感和審美,也為國産科幻電影提供了一種範式。這些人才隊伍彌足珍貴,這些經驗、路徑和模式更應該進行總結提煉,逐漸形成一整套標準、流程和規範,並進行固化和推廣。這些工作,將為後來的電影人開闢道路,為更多優秀的國産科幻電影、類型化大片的涌現,從創作製作的人才、標準、流程和機制等方面提供強有力支撐,在“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之後,開闢一個中國科幻電影、中國類型化大片的全新時代。 (作者:封壽炎,係媒體評論員)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