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類綜藝成“爆款”給少兒節目浸潤點文化底色

2019-02-21 08:12:25|來源:光明日報|編輯:梁寧

  每當寒暑假期來臨,大量的少兒節目開始在熒屏上活躍,力圖充實孩子們的假期。近年來,文化類節目的大熱渲染了良好的熒屏氛圍,文物、漢字、詩詞等優秀傳統文化搭載綜藝節目的外殼在鏡頭中大放異彩。而如何將少兒節目與文化類節目聯結,如何在少年兒童的休閒娛樂時光中潛移默化地為他們樹立文化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是電視行業踐行“將最好的留給孩子”這一信念的必經之路。

  當電視鏡頭遇見廣大少年兒童時,電視節目不僅為他們開啟了獲取文化知識、了解華夏文明的新途徑,他們的智力能力與知識儲備也往往令觀眾驚嘆甚至自愧不如。文化節目開始與少兒節目聯手,讓更多孩子看到中華文化的絢爛。例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讓青少年在這個“提筆忘字”的年代重新認識古老漢字的美妙,一筆一畫勾寫著未來。春節之後如期而至的《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單獨設置了12歲以下的少兒團,為孩子們背詩誦詞預留一方展示空間。

  而在《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文博類綜藝節目成為“爆款”的當下,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那堵墻逐漸被打破,豐富的歷史文物成為萬眾矚目的“潮流單品”;借助國寶大熱的東風,《贏在博物館》第二季直接將文物展示的受眾鎖定在少年兒童身上,以選手家鄉的博物館文物為主要考查題目,古老和年輕開始相遇碰撞,讓廣大青少年領略文物的魅力,讓博物館在少兒和家長之間形成潮流。

  文化類節目大多由專家坐鎮,對節目內容進行權威性解讀;而少兒節目大多輕鬆活潑,給予孩子們想像力天馬行空的馳騁空間,當專業性與童趣碰撞,能夠保證知識傳播的深度與娛樂性,為文化節目面向低齡觀眾群體開啟了新模式,讓少兒節目浸潤更多文化底蘊。

  當前,少兒節目領域面臨著節目內容形式與少年兒童的興趣需求脫節的問題,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節目的寓教于樂,需要在方式上進行創新。目前,部分節目已經開始了有益的探索。例如,春節期間央視少兒頻道推出的《贏在博物館》第二季,每期節目雖然是小選手之間的對壘,但是節目將更多鏡頭用於記錄小選手們奔赴自己家鄉和對手家鄉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的場景,比賽在公佈答案之前都留給孩子們充足的時間,由他們介紹文物的知識,最終答題得分和比賽結果的比重不斷被淡化消解,更多地展示孩子們對文物和家鄉的熱愛。不論輸贏,選手們最終都會收到對方博物館的文創産品,增強了他們的參與感和節目的趣味性,也為文創産業提供了展示空間。

  傳統文化帶著厚重的歷史底蘊,即便是對於成人而言,其中的知識和要義也是艱深難懂,更遑論生搬硬套令孩子們感到索然無味。少兒節目也不應該是“神童”以及“別人家孩子”的秀場,而是在遊戲中學習的天地,讓更多的傳統文化、國學知識、文物寶藏展示浸入少兒節目,決不能掩蓋了節目本身五彩斑斕的童趣初心。

  “少年強則國強”,一個民族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對文化自信和主旋律的弘揚應該及早地進入少年兒童的視野。少兒節目本身秉承著以影像的生動活潑教育兒童的社會責任,應該不斷探索文化的深度與廣度;而在文化類節目風靡,呼喚學習與思考的當下,文化類節目應該將受眾擴大到祖國的下一代當中,讓少兒節目浸潤更濃厚的文化底色,讓少年兒童更好領略中華文明的魅力。(作者:湯嫣,係北京交通大學黨委宣傳部幹部)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