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塵埃落定》在京唱響 展現滿滿藏族風情

2019-03-19 08:14:00|來源:北京青年報|編輯:于曉萱

 

 

  一位身世顯赫的康巴藏族土司酒後與漢族太太生了一個傻兒子,當人人都認為這個傻傻的二少爺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他超時代的預感和舉止卻令其成為整個土司家族興衰成敗的見證者……

  3月17日和18日,重慶原創民族歌劇《塵埃落定》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唱響:油畫質感的舞臺設計包裹著濃厚的藏族風情,演員們聲情並茂的演唱和表演帶觀眾回溯到了70年前。尤其是這位表面憨傻、實則睿智的二少爺逗樂了不少觀眾,他對愛情的一片赤誠之心以及對奴隸的同情和正義感也感動了在場觀眾——他的扮演者,是男高音歌唱家王宏偉。

  歌劇《塵埃落定》根據阿來獲茅盾文學獎同名作品改編,講述了歷史上最後一個康巴藏族土司少爺的傳奇故事。這是繼川劇、舞劇等多種藝術形式之後,《塵埃落定》首次以歌劇的形式亮相舞臺。

  王宏偉表示:“二少爺這個角色太有挑戰性了。在有生之年能夠塑造幾個好角色,留下幾個經典唱段,對歌劇演員來説特別可貴。雖然我在舞臺上30多年了,但對歌劇藝術還是懷有敬畏之心。”

  挑戰

  實地了解土司生活

  翻看作者所有作品

  2018年,王宏偉接到這部劇的邀請飾演二少爺,他用很短的時間看完劇本後馬上答應出演這個角色。王宏偉告訴北青報記者,“少數民族題材的歌劇我是第一次演,從十六七歲開始演起,這個角色表面上傻傻的,實際上非常睿智,對我個人而言非常具有挑戰性。”

  從拿到劇本到舞臺排練只有兩個多月的時間,王宏偉找來了阿來的所有作品,不管是小説還是散文他幾乎全都看了一遍。他説:“越讀越覺得阿來是一個有故事的人。”

  有了對文本和作家的深刻理解,王宏偉還專程到四川阿壩走了一趟,在那裏還能看到當年土司留下來的建築以及帳篷、酒具等日用品。王宏偉表示:“這些實地考察對於理解土司的生活很有用。儘管是碎片式的,但一點點串起來,就變成舞臺上鮮活的個體。在舞臺上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姿勢都需要千錘百煉。對我個人而言,我只是力求把這個角色塑造得鮮活。”

  揣摩

  把握“傻”的分寸

  演活了二少爺

  飾演一個真正的傻子不難,但要想把一個似傻非傻的人演好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為了演好這種“傻”勁兒,王宏偉在細節上花了很多心思。在被土司爸爸問起來“今年是種麥子還是種罌粟”的時候,二少爺就反駁哥哥説:“罌粟也不能當飯吃。”當哥哥説,“罌粟能換來銀子。”二少爺又反駁説:“銀子也不能當飯吃。”舞臺上王宏偉邊大模大樣地吃東西,邊看似不經意的回答,演活了二少爺的“傻”勁兒。

  在對待卓瑪的問題上,王宏偉演的二少爺顯得非常執著,甚至帶有一點孩子氣:當土司太太呵斥卓瑪跪在地上,二少爺才不管那麼多,跑上前去想要抱住卓瑪——演出了那種孩童般天真的一面。

  王宏偉認為,“傻”的邊界其實就是度的把握。他從接了這部劇開始就一直在揣摩,如何把握好“傻子”的度:“怎麼把握傻子和智者的切換,是這部劇最難的地方,也是觀眾最感興趣的一個點。傻在哪?從臺詞的轉換是看不到他的傻的,但是觀眾也好、編劇也罷又希望他有傻的一面。這個傻無非是一個度,你把他演得太傻了,人們就會有疑問,難道一個傻子能推翻奴隸制嗎?不對。你演得太睿智吧,觀眾也不理解:他是個傻子,有這麼聰明嗎?一些小細節要凸顯出傻的一面,但總體還是表現二少爺的善良和睿智。”

  傳承

  打造民族歌劇精品

  讓觀眾體驗魔幻空間

  歌劇《塵埃落定》濃縮了小説的精華部分,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給大家呈現了一個立體的土司興衰史。文學意義上的《塵埃落定》,代表了中國魔幻現實主義創作的高峰。歌劇版《塵埃落定》也讓觀眾體驗到了魔幻現實主義的魅力。

  劇中,二少爺為了守衛愛情迸發出了“我要當土司”的心聲,頓時天崩地裂,時空一轉到了魔幻的空間——舞臺上不斷出現星空和銀河,天空佈滿了塵埃;男女主人公在遙遠的地方為自己的愛情歌唱,土司家族的其他成員各懷心事訴説著自己的內心世界。這些精緻的舞臺表現讓觀眾耳目一新。

  王宏偉介紹,這部歌劇集合了很好的團隊:導演為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廖向紅,編劇為著名劇作家馮柏銘、馮必烈父子,作曲為第八屆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曲家孟衛東,指揮由中央歌劇芭蕾舞劇院許知俊擔當。

  王宏偉説:“中國的歌劇事業目前處在一個上升期,我希望我們這部戲讓更多的同行專家來看,大家能提更多建議,我們繼續修改打磨。希望我們這一代能把民族歌劇打造成精品,傳承到下一代。”(文/本報記者 倫兵、田婉婷;統籌/劉江華)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