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錄片《紫蓬山》:一座山與一群人的故事

2019-04-18 08:11:17|來源:光明日報|編輯:梁寧

  唐朝詩人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有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紫蓬山,這一位於安徽省會合肥市西郊、由一座座不高的山峰組成的連綿山脈,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合肥地區文化發展史上有著搖籃般的作用,在臺海關係中有著獨特的意義。近日,由安徽廣播電視臺製作播出的5集人文紀錄片《紫蓬山》,以宏闊深遠的視野,把紫蓬山放在了歷史流變、文化傳承、民族情感、自然資源的意義之網上進行了全面審視,凸顯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展示了科學發展理念的踐行效果。

  紀錄片《紫蓬山》最鮮明的特點是其以小見大、個體切入的創作手法。片子的第一集《出山》樸實悠然地講述了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有重要意義的李鴻章、劉銘傳和其他淮軍領袖的人物事跡。紀錄片通過專家學者的講述、歷史文獻的印證、歷史遺跡和現實環境的實拍影像的追溯、情景再現手法對事件鏈條的補綴,完成了對這些出自紫蓬山的歷史人物年少時的苦難、堅韌、勵志、奮發等經歷與精神的刻畫,展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和愛家孝親重學的傳統文化。同時,紀錄片也通過他們巧妙托出了安徽這片區域,以及江淮文化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不可忽視的地位,彰顯了區域文化自信。

  《紫蓬山》用故事化、情感化敘事深入人心,用完美的聲畫語言、到位有力的細節和平行蒙太奇實現有條不紊的敘事。不同的人物故事與情感細節集點成束,歷史名人,普通護林員,80後、90後追夢人等多條人物線分解合進。例如,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2011年歸葬故園,劉銘傳墓園的推鏡頭、墓園前高誦悼詞的畫外音、悼詞揭示的劉銘傳的事跡及抵禦外侮的誓言、墓園周圍的山水空鏡頭,聲畫完美配合,真實而寫意,令人愴然而奮發。普通赴臺人士郭逸民攜兒孫返回紫蓬山居住並興辦生態農莊,郭逸民的孫子在故園娶妻定居。郭逸民在孫子婚禮上淚流滿面的特寫鏡頭、在家鄉山水間的緩緩行走與駐觀、與故園景物形成了情感的深層呼應,這些有力細節的皴染深深打動人心。普通護林員梁軍父子兩代護林,退伍返鄉的他每日行走檢護山林,綠色發舊的迷彩服,在重重疊疊的山林間、在蜿蜒的山間小道上逐漸遠去,這種固定拍攝的大景別背影鏡頭將他的堅守刻畫得韻味深沉。還有對80後、90後的愛鳥人士、年輕的皮划艇運動員、跑團成員等家國情的書寫也細緻入微,化入生活。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家鄉,保護家鄉生態資源,為家鄉和祖國爭光。

  《紫蓬山》的創作視野開闊,展現的“紫蓬山文化”深厚多元、與時俱進。紫蓬山是包容的,太平軍主將袁宏謨兵敗出家紫蓬山的西廬寺,為了收容無所依託的士兵,他求得昔日對手、同鄉的淮軍將領支持以擴建寺院,而諸位淮軍將領也慨然相助。紫蓬山的文化是傳統而又現代的,淮軍將領投筆從戎,但始終不忘文脈傳承。劉銘傳在台灣大力發展文化,對台灣發展作出重要貢獻,迄今台灣有多所大中小學以“銘傳”為名。回到家鄉,諸位淮軍將領共同出資捐地選址,辦起了“肥西書院”,李鴻章為此題寫的匾額“聚星堂”現在挂在合肥市肥西縣聚星小學。淮軍將領對後代的教育也成果斐然,民國最後的閨秀、産生世界影響的合肥張氏四姐妹,就是淮軍第二號人物張樹聲的曾孫女,而張樹聲的曾孫、張氏四姐妹的堂弟張璋則為共産主義革命事業獻出了生命。如今,紫蓬山下的合肥兒女崇尚自然,將傳統文化的厚重深沉與創新城市生態發展的青春時尚完美結合。

  紀錄片是文藝作品、影視藝術作品中的高端品種,但高端不能高冷。紀錄片應該實現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三位一體,應該做到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的完美結合,當然這需要創作者用心用情用功,不斷奮鬥、不斷提高。紀錄片《紫蓬山》實現了這樣的結合,它深沉的思想蘊涵、文化內涵,它所揭示的民族精神、家國情懷、文化傳承,它美輪美奐的景物鏡頭與恰切的人物動作鏡頭,它配合畫面、風格自然轉換的音樂語言,它樸實深沉、引人深思的解説,都讓人回味不絕。 (作者:馬梅,係安徽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