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文化怎麼看 發揮"迷"與熱愛的正向作用

2019-07-16 08:52:52|來源:人民網|編輯:武若曦

  要理性認識粉絲文化,借助粉絲文化展開對青少年的思想和文化引導,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價值觀,獲取前進動力

  從“粉絲”(英文fans音譯)的詞義上説,所謂對明星、對某事某物的極度喜愛早已有之:美男子潘安每逢出行,必然引得街上老嫗擲果盈車,“全民偶像”蘇東坡在宋代就遭遇“東坡肉”“東坡餅”“子瞻帽”的明星産品開發。但是,我們今天説到粉絲文化的時候,其內涵約定俗成地包括粉絲與明星偶像之間頻繁互動、粉絲與粉絲結成社群、粉絲有組織地應援“愛豆”、在其作品基礎上開展同人創作等,從這些內涵來看,粉絲是當代大眾文化特別是娛樂工業發展的産物。沒有大眾文化的發展,粉絲文化的孕育就無從談起。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粉絲以90後、00後的學生為主,類型上娛樂明星粉絲最為顯著,粉絲追星行為線上線下結合,包括微博、貼吧、豆瓣在內的互聯網綜合性平臺和微信、QQ群等即時通信工具是粉絲交流主陣地,偶撲、音悅Tai等垂直類平臺業已發展出來。從這一面貌勾勒來看,粉絲又是重度的文化消費者和媒介受眾,粉絲文化一直與大眾文化、媒介文化、消費社會文化、青年亞文化緊密相連,是我們觀察當代社會的一扇窗口。

  2005年湖南衛視推出《超級女聲》,數以百萬計觀眾通過編輯手機短信為心儀歌手拉票助威,讓粉絲文化醒目進入中國大眾視野。一晃十餘年過去了,今日的《創造101》等娛樂節目偶像製造聲勢不減,見證著大眾文化産業特別是綜藝娛樂業規模越做越大,更見證著粉絲群體的顯著增長和更替變化。如今,專業粉絲社群和職業粉絲越來越多,粉絲對大眾文化生産的介入性和能動性越來越強,與此同時,粉絲的商業潛能得到前所未有重視,粉絲文化與粉絲經濟聯繫日益密切。

  以至於有人説,這是一個有1000個鐵桿粉絲就能養家糊口的時代。無怪乎一些明星經紀公司明確把粉絲喜好放在突出位置,粉絲喜歡的風格就是公司培養明星的內容;高人氣網絡小説被影視劇製作方爭相改編,看重的也是原作龐大的粉絲基礎可以自動“導流”;不僅是文化産業,許多科技類企業等也圍繞品牌打造粉絲社群、主動建構粉絲文化,將粉絲經濟視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制勝法寶。

  毫無疑問,互聯網正在打破明星偶像與粉絲之間的邊界。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明星偶像與粉絲之間越來越呈現一種強聯繫。小到動動手指對偶像微博的一次點讚、一次轉發,大到動輒千萬人次的集資、打榜。這讓“流量”——一個本來意指網站流量、訪問量的詞語,現在幾乎被“粉絲流量”代替。不出唱片、沒有代表作、演技是路人水準,這些都不重要,成為流量明星只取決於你的粉絲是否龐大、粉絲是否能帶來話題、粉絲是否産生購買行為。維持偶像流量和熱度成為粉絲重要任務。支持偶像的 “粉絲應援”行為,早已不只是演唱會上揮舞統一熒光棒、舉燈牌,而是包括為偶像生日組團刷評論、集體購買明星代言商品刷銷量等在內的一整套分工明確的體系。

  客觀地説,十餘年來,隨著大眾文化發展,普通公眾對粉絲情感偏執、過度追星行為、混淆虛構和現實關係等的刻板印象正得到改觀,開始認識到粉絲文化對文藝生産傳播和文化市場的積極作用。但是,粉絲文化依然存在盲目和不理性的一面,特別是在上述商業利益的驅動和利用下,粉絲文化有被帶入歧途的危險。尤其需要重視的是,青少年是粉絲群體的主力軍,如研究者指出,粉絲身份是當代青少年的一種流行生活方式和認同標簽。這背後有社會流動性加大、家庭結構和人際交往模式變遷、互聯網帶來的“群體性孤獨”等諸多原因,更有當代青少年思想認識、文化訴求和情感結構等重要課題需要破解。這也提醒我們,要理性認識粉絲文化,借助粉絲文化展開對青少年的思想和文化引導,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價值觀,依法保護未成年人權益。以此讓青年人在粉絲文化中找到榜樣力量,獲取前進動力,發揮“迷”與熱愛的正向作用。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