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滾動 > 正文
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 “讓中國美給你看”
2020-11-25 09:12:44來源:文匯報編輯:武若曦

  《衣尚中國》藝術化地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並由表及裏,借服飾勾勒中華美學精神的傳承與創新。

  錦繡山河、錦繡前程、錦心繡口……“錦繡”何以成美的代言?作為絲綢中的精品,錦繡霓裳當然都能標注華彩之美。而視覺背後,還有些更為深刻的密碼:桑蠶化絲織錦繡的演變印證了中華先民的勤勞智慧;絲線裝扮的萬象世間承載著匠人們推陳出新的創造力;古代織機製造業直至近現代化纖工業的建立與完善,讓人們從“穿得上”到“穿得好”,則烙印著中華民族始終不渝的民本情懷。

  探討中華美學,更兼談背後的精神符碼,這是央視《衣尚中國》正在做的事。作為首檔聚焦服飾之“美”的文化類節目,《衣尚中國》藝術化地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並由表及裏,借服飾勾勒中華美學精神的傳承與創新。播出三期以來,節目的相關話題在微博閱讀量超1.6億。年輕的觀眾們在“錦繡之美”中領略到互學互鑒的絲路精神,跟隨“良緣之美”讀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古老誓言,又透過“驍勇之美”感受著“鐵馬冰河入夢來”的家國情懷。

  正如總製片人呂逸濤所説,“讓中國美給你看”不僅是節目的一句宣傳語,更希望它能鼓勵更多人發現和創造美,並以自己的方式復興中國審美。

  一部服飾文化演變史,也是數千年來的社會經濟生活變遷史

  “衣食住行”,與人休戚相關的要素裏,衣為首。它很簡單,是為人遮風雨避寒暑的必需品。它又很複雜,是寄託了數千年文明的藝術品。作為日常生活、自我表達和文化審美等多重需求的載體,服飾無疑是個體的最外化表現,而一部服飾文化演變史,也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社會經濟生活變遷史。

  《衣尚中國》每期節目設定一個主題,依次通過舞臺上的“歷史空間”“匠心空間”“創演空間”,推開相關服飾文化的昨天、今天、明天“三重門”。

  以首期節目為例,“錦繡之美”以絲綢當主角,織就衣服“中華衣中華造”的歷史圖鑒。“歷史空間”環節,節目的製片兼主持人李思思穿越回唐朝,“目睹”唐朝織機製造的規模之巨、織品之繁盛、往來貿易之密切,服飾作為當代不可或缺的産業,早在大唐盛世已有了雛形。再看絹帛面料上如何“錦上添花”,了解古代“物勒工名”責任制的管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匠心,就在精妙的絲織品與“新樣錦”中流傳永久。

  新中國建立後,中國的紡織業有了新的挑戰。東華大學副校長陳南梁講起紡織人的故事如數家珍。1950年全國化工會議上,第一代紡織人代表錢寶鈞提出要加緊發展國內化學纖維工業的主張,同時也意識到,必須教育領先。正是在他和幾位專家的共同倡導下,新中國第一所紡織高等學府華東紡織工學院于1954年創辦。如果説第一代紡織人的拓新,如同在一片荒蕪大地上播種希望的種子,那麼當華東紡織工學院培養出的學生走向前列,這一代人出國學習先進技術,回國後發起“的確良”風潮,則幫助中國人民實現了“穿衣自由”。彼時,他們解決棉花産量不足的難題,“取消布票”成為現實。到了陳南梁所在的第三代,紡織人的目光已投向了浩瀚宇宙,紡織技術與航天緊密聯繫在一起,不僅能充當衛星天線反射面,還可以做成阻隔輻射的防護服。現如今,接力棒傳到了富有創意的一群年輕人手中,他們在工藝、材料、應用等多領域都為“中國錦繡”四個字注入了新的時代意義。

  中華歷史浩蕩數千年,緣何只取幾個橫截面?或許“錦繡之美”已給出答案:節目呈現服飾,又不囿于視覺分享,而是希望用美點亮服飾背後的民族文化、民族情感、民族精神。

  當“國潮”成熱詞,在追溯本來中完成厚重歷史與現代生活的融合

  節目藝術顧問、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常沙娜有個觀點,現在許多人愛講“國潮”,卻難免一知半解。“文明必須了解,‘潮’要有根本,而不是天馬行空。”在她看來,當“國潮”成為熱詞,作為一檔有著價值引領追求的節目,《衣尚中國》述往事、思來者,既要對中華文脈溯本,也要完成厚重歷史與現代生活的融合、自洽。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節目組用貼近今天潮流的“文藝語言”去講述那些服飾背後的中華文化故事。

  “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這是一幅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嫁女圖。為國聯姻的齊莊公之女姜若兮以婚姻換邦交和平,舞臺劇是導演選擇的演藝方式。親手替“女兒”穿上嫁衣,望著那層層疊疊附加了遠超個人幸福的枷鎖,實力派演員惠英紅的表演,令劇情得到了觀眾最大共鳴。畫風切換,唐代青廬交拜的好戲上演,唐代婚服融合了古早時的莊重和後世的喜慶,“紅配綠”的撞色搭配因為舞劇的輕快而平添熱烈。行至明代,婚服則變得規整,“真紅對襟大袖衫與鳳冠霞帔”,正是今人心中最端莊的華夏婚禮服裝。

  有意思的是,不僅歌、舞、劇等習見的文藝樣式被用來闡釋服飾文化,連街舞、説唱、圓舞曲等舶來的藝術方式也被糅進中華服飾的解讀中。喜劇人與説唱人演繹《胡服騎射》的“世紀之辯”,長袍“深衣”與精悍“胡服”之間孰優孰劣。

  “服飾永遠是種流動的文化。”節目審美解讀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説,“中國審美是在民族文化的歷史進程中積澱而成的,需要我們加以發掘、理解、駕馭和弘揚,《衣尚中國》將目光投注到中國服飾文化的歷史長河,提倡復興中國審美,這不是簡單的提倡復古,而是引領大家深入地理解和欣賞中國的傳統美學,從而形成我們今天的新的創造”。(記者 王彥)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