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灣區行_fororder_灣區行_副本

粵打造具世界競爭力的現代産業體系

2018-12-14 09:18:01 來源:南方網 編輯:董健雄 責編:

  粵打造具世界競爭力的現代産業體系

  由“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構成的灣區新環線,將成“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的強勁引擎。圖為廣珠城軌列車在中山駛過。南方日報記者 葉志文 攝

  改革開放40年來,廣東實現了從一個比較落後的農業省份向全國第一經濟大省的歷史性跨越:經濟總量連續29年位居全國第一,財政收入連續27年居全國第一。

  輝煌的建設成就映射著我國改革開放熠熠生輝。40年來,從深圳特區初創時追求效率、開拓進取的先行先試,到珠三角逐漸成為我國開放、創新、經濟轉型升級最集中的地方,粵東、粵西、粵北實現綠色跨越式發展……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南粵大地上書寫著廣東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的決心。

    産業轉變

    實體經濟創新能力和高級化程度在提高

  今年2月,日本《現代週刊》副主編近藤大介撰文介紹了他隨團考察深圳的印象:很多日本人認為東京的秋葉原是世界第一電器街,但華強北的規模是秋葉原的30倍;秋葉原主推“20世紀産品”,華強北則轉售“21世紀産品”;秋葉原顧客主要是普通遊客,華強北則是來自中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的採購商。

  華強北從借鑒秋葉原起步。深圳特區成立後,華強北建立起包括賽格、華強等在內的多個專業電子市場,並逐步發展成為國內數量最多、種類最齊全的中國電子信息産品集散地,將來自全世界的電子元器件銷往全國各地。

  從進口海外電子元器件,到引進“廉價生産要素”成為“世界工廠”,再到如今發力自主創新成為“硬體矽谷”,以不同的形式為全球技術和産業創新提供全方位支持,深圳華強北30餘年來的變化,正是改革開放前沿深圳發展的生動寫照。

  改革開放初期,靠承接香港與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製造業轉移,深圳與香港形成“前店後廠”的經濟合作格局。隨著深圳經濟特區建設帶動珠三角産業擴張,珠三角産業深度融合,進入産業協同發展新階段,構建起結構科學、集約高效的發展格局。

  曾經生産鞋襪的珠三角企業正在轉向自主研發鍛造“大國重器”,製造業由輕到重,技術向高端躍升,製造業産品供給的深層變革正在這裡上演。

  空中,中國自主研製、全球在研最大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成功首飛,填補了我國在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領域的研製空白;海上,中國最大的極地考察船“雪龍”號上,啟動柴油發動機的關鍵零部件來自佛山中南機械有限公司。

  向高端轉型的珠三角製造讓人刮目相看。過去一年,廣東新增應用工業機器人2萬台,保有量約佔全國1/5。

  製造業供給變革的背後,工業新動能持續增長。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規模以上先進製造業實現增加值增長8.0%,增加值佔全省規模以上的比重為56.0%。智慧電視、新能源汽車、積體電路、工業機器人等産品産量分別增長16.1%、116.6%、10.2%、35.7%。

  “廣東製造業的飛躍意味著産品品質和附加值在提升,企業家精神和現代工匠精神在生長,整個實體經濟的創新能力和高級化程度在提高。”暨南大學産業經濟研究院院長顧乃華説。

  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創新,一批細分領域的高精尖科技型企業的創新成果加快涌現。

  “這些企業共同的成功之道在於破除科技和産業‘兩張皮’的枷鎖,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廣東省社科院産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説。統計顯示,今年1到9月份,廣東全省專利的申請量60.3萬件、同比增長34%;專利授權量為35.5萬件,同比增長52%。專利申請及授權量均居全國首位。

  如今,廣東智造新形象走向世界,越來越多珠三角企業依靠走“世界科技+廣東製造+全球市場”的創新發展之路,邁入高品質發展的新賽道。

  在東莞松山湖,長盈精密與全球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安川電機成立合資公司——廣東天機機器人有限公司,致力於開發最新一代小型六軸工業機器人。企業負責人莫卓亞説:“這將幫助長盈精密攻克機器人製造核心技術,提高生産效率和産品品質。”

  在英國,總部位於深圳的中國核電企業中廣核正在推進中國自主先進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在布拉德韋爾B核電項目的落地。中廣核有關負責人介紹,這將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的窗口,從“借船”和“拼船”,到真正實現自主核電技術“造船出海”。

  廣東企業瞄準全球一流創新資源,通過品牌合作、技術協同、股權並購等方式,實施研發全球化戰略,實現海外佈局與國內産業協同互補。

  昔日“世界工廠”邁向“硬體矽谷”“創新之城”“開放之都”,廣東正在打造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現代産業體系。

  區域發展

    全省實現“縣縣通高速”打通欠發達地區振興動脈

  要致富,先修路。廣袤的南粵大地上,一條條蜿蜒的高速公路連通東西南北。2015年底,廣東實現“縣縣通高速”,全省67個縣(市)30分鐘內均可駛上高速公路。由此,廣東形成了以珠三角為中心、以T字形主要通道為骨架、以各條網絡狀重要通道為支撐,向東西北方向延伸的高速公路網絡,同時實現與陸路相鄰省份均有3條以上高速公路連通,泛珠“一日交通圈”已具雛形。

  多年來,受制于交通不暢,粵東、粵西和粵北與珠三角地區發展逐漸形成較大差距,位於粵東的特困縣揭西就是其中一個典型。

  揭西地處山區,位於揭陽市最西部,距離珠三角最近。然而,在實現“縣縣通高速”前,從揭西到廣州反而需向東走。交通的閉塞嚴重制約了當地脫貧——揭西不僅面臨著招商引資的壓力,還要面對本地人力、人才流失難題。

  2015年底,隨著揭博高速和潮惠一期兩條高速在大溪鎮“牽手”,揭西實現了高速公路從“零的突破”到“梅開二度”的兩級跳,揭西群眾無不拍手稱讚:到廣州以往要4.5個小時,如今只要3小時!曾被稱為“交通孤島”的揭西縣,其區位劣勢由此得到根本性轉變,從偏居一隅到納入“珠三角3小時經濟圈”,成為粵東地區距離珠三角最近的“橋頭堡”,不僅給群眾出行帶來極大的便利,對促進揭西乃至揭陽市經濟社會發展更是一個重大利好。

  高速開通,讓揭西走上了高速路,進入了快車道,實實在在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加速流動,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進而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

  揭博高速在揭西境內的路段長23.75公里,設有大溪和河婆兩個高速口。“高速改善了我們以往閉塞的環境。這兩年,揭西的在外鄉賢紛紛加大了對家鄉投資、建設和捐贈的力度。我們也更容易邀請鄉賢回到揭西考察、開座談會,為家鄉發展出謀獻策。”河婆街道副主任曾霞高興地説,交通方便了,經濟發展了,年輕人覺得揭西的生活壓力比珠三角小,也願意回家鄉發展,人口外流情況也好轉起來。憑藉揭博高速帶來的物流優勢,揭西很多年輕人開起了網店,搞起了電子商務。

  揭西自然環境優美,擁有如黃滿磜瀑布群、櫻山花谷等許多生態旅遊勝地,旅遊産業是揭西的重要經濟支柱。揭博高速開通的第二年,揭西全縣旅遊接待954.3萬人次,比增18.8%,旅遊收入52.3億元,比增24%。揭西縣旅遊局辦公室主任林楠説:“發展旅遊是揭西的立縣之路,強縣之策。揭博高速開通後,來揭西的遊客年年增長,省內遊客主要來自廣州、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城市。”

  粵西地區同樣享受了高速公路帶來的機遇。

  “雲湛高速全線開通,湛江往返珠三角路程更短,節省時間更多,再也不用擔心堵在路上了。”廣東科龍電器負責人張慶飛告訴記者,雲湛高速大大提升了粵西地區人流、物流、資金流的集散能力。近期,他計劃把公司整個團隊搬回到湛江奮勇高新區。

  一直以來,湛江、茂名兩市通往珠三角就只有“華山一條路”——沈海高速,每逢節假日高速路上擁堵不堪。受制于交通不便,早在2013年就在奮勇高新區成立高新技術企業的張慶飛一直下不了決心將團隊全部遷回湛江。

  張慶飛告訴記者,由於工作需要,他經常要開車回廣州,以前只有一條高速通往珠三角,一旦遇到節假日等交通高峰期,堵車成了家常便飯,最長的時候曾被堵了12個小時。今年“十一”期間,張慶飛開車回珠三角,因為雲湛高速開通分流了不少車輛,沒有被堵在路上。

  如今雲湛高速全線貫通後,大幅緩解了沈海高速國慶期間的通行壓力。在避開堵車耗時的情況下,粵西人節假日返鄉有望節省1.5至2個小時。

  今年國慶期間,湛江市累計接待遊客460.2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1.3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06%和20.09%。湛江市旅遊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雲湛高速和江湛鐵路的開通,珠三角遊客來湛更加方便,湛江旅遊業有望迎來新的春天。

  “路通財通,雲湛高速化廉支線開通讓廉江交通出行有了一個質的提升。”湛江廉江市經信部門負責人説,雲湛高速支線在廉江工業園區附近設有出口,從工業園區出來的貨車上高速需要40分鐘,如今僅需10分鐘,大大降低了當地企業人流、物流成本。廉江已經作了相應佈局,借助高速公路開通的東風,助推小家電産業發展。同時,雲湛高速與沈海高速互通,與湛江國際機場高速也互通。隨著雲湛高速全線貫通,湛江國際機場也在加快建設,粵西交通血管日漸豐富。

  一核一帶一區

    各城從互鄰走向互通共享灣區發展紅利

  從香港西九龍站出發,僅用35分鐘就到達廣州南沙慶盛站,這是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教授們近來通勤的最大變化。自9月23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運營以來,廣州、深圳、香港三個世界級城市通過高鐵連在了一起。

  “以前從香港尖沙咀坐船到南沙至少需要2小時,現在坐高鐵只需要35分鐘。”霍英東研究院物聯網研發總監高民帶領團隊創立了廣州碼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伴隨著粵港澳的交通互聯,他們團隊提供基於微信的室內定位一體化解決方案選擇了在華南高鐵樞紐的廣州南站落地應用。

  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三地連成一體。“期盼這一天太久了!”華眾聯創設計顧問(橫琴)有限公司總經理閆澍滿臉興奮。作為廣東第一家由香港、澳門、內地建設專業人士聯營的設計顧問機構,華眾聯創上月落戶珠海。在閆澍看來,港珠澳大橋將成為企業發展的“支點”。

  隨著全球交通、通信和能源基礎設施的發展,互聯互通決定著區域的發展未來。如今,廣東正以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為重點,加快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實施以功能區為引領的區域發展新戰略,形成由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構成的發展新格局。而由“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構成的灣區新環線,將成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的強勁引擎。

  大灣區重點城市從互鄰走向互通——廣深港高鐵長途可直達汕頭等14個城市,依靠四通八達的高鐵網絡快速連接湛江;沿著這一環線,沿途超過15個站點,連接起港澳兩大特別行政區,串聯起深圳、珠海兩大經濟特區,將廣州、佛山、東莞、中山等城市納入其中。

  在省政府特聘參事、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看來,“一核”要同“一帶”“一區”實現有機地聯動,“一帶”“一區”作為“一核”的重要發展腹地,交通網絡、信息網絡必不可少。

  省統計局發佈的今年上半年廣東各地市地區生産總值情況簡析報告顯示:“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格局已經凸顯。在主引擎牽引下,珠三角正朝著深度一體化走得更遠。省發改委印發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短板重大項目2018年投資計劃的通知》提到:廣東計劃在未來6年新建成19條(段)高鐵/城際,總投資4807.42億元。其中,2019年建成穗莞深城際兩部分,珠三角9市一“軌”網盡,以廣州為中心,1小時內9市可互相通達。

  可以預見,隨著一系列重大基礎設施的加速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內將形成以口岸為節點,由軌道、公路、水運、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組成的跨界交通基礎設施體系,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將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