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灣區行_fororder_灣區行_副本

古護城河西濠涌要“重見天日”,廣州擬修復六脈渠等歷史水系

2019-06-20 08:57:29 來源:南方網 編輯:董健雄 責編:趙瀅溪

  廣州是擁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在公示的《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8~2035年)》草案提出,要推動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提出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整體保護活化歷史城區。6月18日,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介紹,該規劃提出,未來將推動廣州古時的護城河西濠涌的全面揭蓋復涌;優化完善城墻舊址沿線東濠涌、西濠涌等歷史水系、綠地系統;規劃9條“最廣州”歷史文化步徑,講好廣州故事,展現廣州魅力。

  推動西濠涌全面揭蓋復涌 重現西關水系

  廣州是擁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嶺南文化中心地、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近現代革命策源地、改革開放前沿地。從“古老羊城”到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廣州歷經滄海桑田的變遷,始終保持獨具特色的文化底蘊和生生不息的城市活力。

  相比之前的規劃,《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8~2035年)》草案將“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性質提到了更重要位置。未來廣州將如何讓老城區煥發新活力呢?規劃部門透露,首先,持續推動六脈渠等歷史水系修復工程。控制歷史水系兩岸用地,再現歷史水系的印記。深化和推廣荔枝灣、東濠涌城市治水和人居環境品質提升的復興思路,統籌推動東、西濠涌的全面揭蓋復涌、歷史印記重現和慢行系統貫通,推進實施城市治水、濱水公共空間、宜居休閒設施和文化産業發展,為市民提供有歷史感和文化魅力的濱水開敞空間。

  自古廣州就有“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美譽,所謂的“六脈渠”建於宋代,廣州開挖了六條排水、防洪,兼可防火、通航的大水渠,構成當時廣州城的主要水系網絡,不過到現在“六脈渠”的具體位置並沒有完全弄清。

  西濠涌揭蓋復涌的構想則由來已久,荔枝灣涌揭蓋復涌時就曾有專家建議恢復古時的護城河西濠涌。西濠涌所在的位置與今人民路平行,專家建議將西濠涌揭蓋復涌,再將上西關涌段延長與西濠涌北段連接,大地涌延長與西濠涌中段對接,而西濠涌最北接上駟馬涌,最南則直出珠江口,全長2.6公里。屆時,珠江水可以從荔枝灣西邊流入,從沙面島流出,或者流至西濠涌再南出珠江口,在潮汐的作用下,珠江水在西關地區完成循環,重現古西關水系圖景。

  規劃了9條“最廣州”歷史文化步徑

  此外,規劃還提出要營造城廓和騎樓文化景觀帶。優化完善城墻舊址沿線綠地系統和慢行體系,保護和展現重要歷史文化節點,優化完善城墻舊址沿線東濠涌、西濠涌等歷史水系、綠地系統,採取遺址保護、標識或意象性展示等多種方式,保護和展現重要歷史文化節點,打造城墻文化景觀環。嚴格保護現有騎樓,串聯沿線重要的人文景觀,增加旅遊與文化內涵。

  與此同時,重點活化提升西關、廣府廟會等民俗風情區。以荔灣湖公園、荔枝灣涌及沿線西關大屋歷史街區為重點,推進逢源大街—荔灣湖和昌華大街兩片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利用。整理重現西關民俗文化及水鄉文化,打造最具老廣州風情的文化休閒旅遊産業集聚區。以北京路歷史文化街區為重點,策劃元宵“廣府廟會”活動,依託民俗文化活動載體,搭建文化展示和交流平臺,打造中國南方最具影響力的民俗文化品牌活動之一,推動廣府特色文化作為“中國符號”走向世界。

  規劃提出,實施“最廣州”歷史文化步徑,串聯一批最能反映廣州歷史底蘊與文化特色、最能展現廣州傳統風貌的建築、街道、街區,講好廣州故事,展現廣州魅力。規劃了9條“最廣州”歷史文化步徑,分別是:6公里長的紅色基因路,5公里長的古都年輪路,3公里長的城央水脈路,10公里長的絲路遺風路,4公里長的粵味探悠路,11公里長的工場傳奇路,5公里長的西關小築路,5公里長的街市覽勝路、2公里長的文宗之旅路。

  規劃部門同時表示,將有序疏解不利於歷史城區保護的部分職能和交通流量,限制吸引大量人流、物流設施和商貿批發市場的進入,加快傳統商貿産業升級,合理控制大型學校及醫療設施用地的增加。新建建築高度宜控制在30米以下。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