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灣區行_fororder_灣區行_副本

人工智能專家齊聚2019花城科技論壇

2019-06-25 08:51:31 來源:南方網 編輯:董健雄 責編:

  近日,2019年花城科技論壇暨AI+智慧城市産業創新發展峰會論壇在廣州東方賓館舉行,花城科技論壇是2019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簡稱“創交會”)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主題論壇。

  2019花城科技論壇以“AI+智慧城市産業創新”為研討主題,圍繞萬物互聯、智慧出行、産業融合等城市未來趨勢展開探討,邀請到了多位行業專家與高校院士,多角度解析人工智能賦能智慧城市建設,探索全新未來的A.I.生態。本次論壇受到業界的廣泛關注,來自政府機關、科研院所、製造業企業、解決方案提供商200余人出席了本次峰會。

人工智能專家齊聚2019花城科技論壇

  廣州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峰會上致辭。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建立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産業重要策源地。廣州將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機遇,推動IAB産業發展,促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廣州經濟發展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花城科技論壇的舉辦,不僅加強業界人工智能技術的交流合作,促進技術成果的産業化落地,而且有利於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産業升級。

  佳都與北工大牽手共同成立軌道交通研發中心

  佳都科技CEO劉偉表示,隨著“軌道上的城市”成為“新基建”的主力,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粵港澳智慧城市的建設規模和增長速度迅猛。峰會的舉辦,希望加強人工智能技術的國際交流以及推動技術成果的産業化落地,助力廣州市在人工智能産業發展與智慧城市建設。

  人工智能行業正在從“技術攻關”向“行業應用大規模落地”轉變,佳都科技期望與更多全球的專家學者開展技術交流與合作,堅定落實“智慧+”戰略,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生産性場景,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峰會上,北京工業大學與佳都科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本著友好合作、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雙贏”的原則,發揮北工大在交通行業的科研成果、人才優勢以及對接交通運輸部協同創新中心的政策優勢、數據資源優勢,結合佳都科技對軌道交通實際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在數據、資金、技術和市場優勢,共同開拓軌道交通領域市場,促進雙方共同發展。

  據了解,雙方聯合成立交通運輸部公交智慧化行業重點實驗室城市軌道交通研發中心,集中人力資源與技術優勢,協同開發相關技術産品,開展新技術研發、新産品開發、新課題研究、國家技術專利申請等方面合作,實現信息、學術共用共享,併發揮雙方優勢,推動産學研相結合,加快科技成果産業化。

人工智能專家齊聚2019花城科技論壇

  人工智能領域專家論劍智慧城市新動向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預計將突破10萬億元,未來五年將保持年均33.38%的複合增長,2022年將達到25萬億元。我國智慧城市已基本完成數字化、網絡化,正在向智慧化、智慧化邁進。

  本次峰會特意邀請了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與院士,從不同維度分享他們對人工智能行業趨勢與技術更迭的真知灼見。

  新加坡國家工程院院士、佳都科技全球智慧技術研究院、交通大腦研究院院長李德紘分享了新時代智慧地鐵,佳都智慧創新。他表示,地鐵客流量大強度高,對安全、運維要求高,而智慧技術可以賦能智慧地鐵。智慧地鐵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數字孿生等技術打造智慧運維平臺、綜合安防平臺、支付安檢一體化、行車自動化支撐平臺等關鍵系統,從而實現地鐵安全可靠、便捷精準和高效可持續。

人工智能專家齊聚2019花城科技論壇

  佳都科技在軌道交通多年運營積累上,著手智慧車站頂層設計,打造佳都“AI+地鐵”産品體系,其中包括基於數據創新的業務應用、基於綜合監控的行車自動化運行支撐和基於智慧設備協作的智慧車站。已建立 “自主研發+協同創新”的研發體系, AI核心技術上已經實現了“感知-認知-綜合決策”的閉環,未來將持續發力,助力新時代的智慧地鐵建設。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全球製造工程師學會院士杜如虛從德國的經驗與美國的稱霸故事説起,引人入勝地指出,德國的興盛得益於其製造與精益求精。當前,中國的崛起有著人口、技術和政策三大紅利,面臨著韌性智慧製造系統的挑戰,而製造佔中國GDP的45%,是非常重要的産業。中國需要新的製造工程系統——韌性智慧製造系統,實現快速發展,更好地推動先進製造、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等科技進步。

  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董雲庭分享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技術路線。“智慧城市的本質是以大系統的整體優化替代子系統的各別優化,實現管理科學、服務智慧、資源共享、環境改善、社會和諧”陳院長表示,建設智慧城市是一項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頂層設計和建設規劃是關鍵,技術路線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難點,也是頂層設計中的重要部分。

  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歐洲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陳俊龍基於其研究上,帶來了對認知與感知演算法的探索。他從異同點、演算法的不足和實際案例等方面詳細地分析了感知和認知。他提出,人工智能化向更高級的層面發展,要先區分再有機結合,要將感知與認知區分開來,有針對性地分別研究與有效解決遇到的難題;模擬人的思維或學習機制,將感知與認知有機結合,採用先進的技術和方法去優化,縮小甚至去除感知與認知能力的差距,是人工智能未來的重點方向。

  中山大學智慧工程學院教授、中山大學交通工程學科創始人余志認為,人以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次科技革命正促生交通系統革命。交通系統革命會導致交通系統的理論、結構、出行模式、産業生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交通大腦以個體標簽對交通系統進行全域、全量、全時的精準認知,不僅實現了新一代一體化智慧交通管理,還將推動車路協同和智慧駕駛的發展。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