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灣區行_fororder_灣區行_副本

深圳:樹立民生幸福標杆

2019-08-26 08:48:45 來源:南方日報 編輯:董健雄 責編:趙瀅溪

    “到本世紀中葉,深圳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先進城市之林,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杆城市。”8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下稱《意見》)發佈,為深圳未來發展擘畫了一張壯闊藍圖。

    全球標杆城市,要樹立起民生幸福標杆。“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建成全覆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深圳需要逐條落實《意見》要求,可謂任重道遠。

    打好“組合拳”▶▷

    爭當教育發展先行示範區

    一座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好的教育,一所學校的發展離不開好的教師。深圳市教育局召開的傳達學習貫徹《意見》精神的黨組會議提出,堅持把教師作為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善待教師,提升教師待遇和幸福感,讓尊師重教蔚然成風。

    深圳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對標《意見》要求,深圳正全面深入謀劃教育提質頂層設計,在教育體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試,加強教育研究和改革實驗;打好高標準辦好學前教育、擴大中小學教育規模、高品質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組合拳;充分落實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加快創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打造創新型城市職業教育體系,引進先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健全適應“雙元”育人職業教育的體制機制,建設現代化強國職業教育高地。

    如何儘快補全教育資源體系,真正做到優質均衡,是深圳此次教育先行先試的難點之一。

    “近年來,雖然我國的基礎教育事業突飛猛進,但優質基礎教育資源不足、教育評價體系不完善、素質教育尚未有效落實、教師隊伍建設仍顯滯後,依舊是現實。”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表示,希望深圳能在基礎教育的改革創新發展上大膽探索,走在全國前列,爭當基礎教育發展先行示範區。

    一流的創新能力,必須有一流的大學和基礎研究作支撐。近年來,深圳一直在著力集聚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推動深圳高等教育跨越式、國際化發展。據深圳市政府相關負責人披露,深圳計劃未來10年投入1500億元,集中資源辦更多高水準大學,力爭到2025年在校生超過25萬人,成為高等教育強市之一。

    在日前正式發佈的2019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兩所深圳高校——深圳大學與南方科技大學首次進入世界500強大學榜單,並雙雙進入內地高校前50強。深圳教育,有望在可見的將來,成為這座城市的又一張亮麗名片。

    積聚“硬核”實力▶▷

    讓大病不出深圳

    教育、醫療是最大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與教育類似,深圳的醫療事業發展,過去也經常被很多人“吐槽”。

    《意見》中,為深圳醫療加快優質均衡發展,開出了“加快構建國際一流的整合型優質醫療服務體系”,“擴大優質醫療衛生資源供給”,“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醫學人才培養、醫院評審認證標準體系”等“藥方”。

    一批批醫療界“大牛”,正在成為新深圳人。2017年,鄭智華離開工作學習了近30年的腎內科“國家隊”——中山一院腎內科,全職來到深圳光明籌備中山七院開業。他迅速組建了一支一流腎內風濕科團隊,“硬核”的實力很快把歐美、香港和東南亞的患者都吸引到了深圳。接下來,深圳將持續加快高水準醫院建設,繼續實施“三名工程”,打造國際化醫療高地。

    一系列重磅醫改舉措,正在逐漸提升深圳的醫療健康事業水準。今年6月,深圳市衛健委發佈了相關文件,將全市現有23家市屬公立醫院和50家區屬公立醫院“一分為二”,為深圳人看病“兜底”,讓大病不出深圳。市屬公立醫院牽頭建區域醫療中心,主攻急危重症和疑難複雜疾病;區屬公立醫院則建基層醫療集團,主攻佔比高達90%以上的常見病、多發病。

    深圳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貫徹落實《意見》要求,將把深化醫改與推進健康深圳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統籌區域綜合醫改,加強醫療、醫保、醫藥及公共衛生等改革集成創新,構建國際一流的整合型優質高效醫療服務體系;深化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建設一流的中醫藥傳承創新城市;探索與國際接軌的醫療衛生管理機制,佈局建設國際醫療城,推進國家級區域醫療中心、創新型衛生健康研究院、高水準國際醫院、國際化專科醫生培訓中心等建設。

    發力“潛力板”▶▷

    探索民生幸福“深圳方案”

    近年來,年輕的深圳,在教育、醫療之外,養老問題日益成為民生事業的“新難題”。

    結合《意見》要求,深圳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調動政府、市場、社會3種力量,做實政府基本保障、居家社區聯動、機構養老3種服務,形成涵蓋市、區、街道、社區、小區和家庭6個層級的養老服務體系,著力實現老有頤養。

    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劍指高房價“大城市病”,2018年8月,深圳推出新一輪住房制度改革,著力構建多層次、差異化、全覆蓋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

    改革最大的亮點,是實現了住房供給中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比例的大逆轉,商品房佔四成,而保障性住房將佔六成;後者又分為租賃住房、安居住房、人才住房三大類別,被輿論稱為“二次”房改。

    民生問題大過天,枝枝葉葉都關情。政府供給,如何更好地適配群眾需求?近年來,福田、羅湖等區相繼啟動民生實事代表票決制,根據群眾意見,形成民生實事選題的意見建議。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決定,這項制度今年要在全市推廣。

    登高望遠,未來可期。“深圳目前與國際一流城市相比,的確仍然存在不少短板。不過,這些短板也將是最大的潛力板。”在廣東省委改革辦副主任李軍曉看來,未來,深圳必將成為一個代表中國形象、中國智慧、中國力量、中國方案的“全球城市”。

    南方日報記者 張光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