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柴:引領“中國動力時代”

2019-04-18 08:52:0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責編:陳晨

  一種動力,可以讓萬噸巨石運送自如,可以深耕萬畝良田,可以為660多座城市交通保駕護航;同樣一種動力,在5000米的高海拔地區暢行無阻,甚至用5秒時間使大國重器煥發生機……

  無數個場景疊加,共同見證誕生於解放戰爭炮火中的濰柴如何通過涅槃重生的改革之路,成為中國裝備製造業的領跑者,並由此引領“中國動力時代”。

  從單一産品到多元業務,從百億企業到千億集團,過去20年中,濰柴銷售收入增長380倍、年均複合增長率達37%——解讀“濰柴奇跡”,創新成為繞不過去的“關鍵詞”。

  2019年1月8日,濰柴動力“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成為2018年度全國機械行業唯一獲得科技進步一等獎的企業。該項目徹底扭轉了中國缺少重型動力總成核心技術的困局,支撐自主品牌重型商用車獨佔國內市場99%的份額並批量出口,形成了我國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在全球的競爭優勢。

  榮譽背後,很少有人注意到,這一項目歷經十載的創新沉澱。自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引進奧地利斯太爾項目後,濰柴經過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2005年率先推出中國首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高速大功率發動機“藍擎”,2007年推出全球首款商用車動力總成,自主開發ECU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自主創新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充分利用濰柴長期以來積累的經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兼收並蓄集大成,整合全球優質資源,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掌握世界最先進技術上下功夫。”濰柴集團董事長譚旭光説。

  比肩國外先進企業,從追跑、並跑再到領跑,多年來,濰柴始終保持對研發的高投入,近10年僅發動機板塊研發投入就超過150億元,建成全球一流的發動機研發製造基地。

  究竟是怎樣的創新生態孕育出屢屢舉世矚目的創新成果?一年一度的科技創新大會上,重獎創新項目及員工的數額過億元;多元化激勵體系構建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不爭第一就是在混”的激情文化,融入每一個濰柴人的骨子裏。

  在入職濰柴11年的李建文看來,“保持著危機意識,讓濰柴人時刻警醒,不斷否定自我。”他大學畢業後便參與某項目兩款發動機的自主研發,如今已成長為發動機研究院設計部部長,“發動機在國外發展了那麼多年,涉及的技術高端複雜,而我們之前的基礎薄弱,除了拼命追趕,別無選擇”。

  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到自主開發,企業管理與信息化部高級架構師吉德志同樣親歷了濰柴信息化系統的創新之路。他説,不久的將來,數字化濰柴將變成現實。

  對內革故鼎新,對外開放包容——73歲的濰柴如今愈發生機勃勃。

  通過“以我為主、鏈合創新”,濰柴在德國、法國、意大利、美國建立全球協同研發平臺,在美國、德國和日本搭建科技創新中心,與全球知名科研院校建立起産學研平臺,構建起了更為開放共贏的聯合創新體系。

  2009年起,濰柴開始佈局海外,實施海外並購。其中,對百年發動機企業法國博杜安公司的並購堪稱經典個案。

  受全球經濟危機衝擊,曾輝煌一時的博杜安陷入破産危機,于2009年進入濰柴大家庭。短短幾年後,博杜安已徹底扭虧,業務範圍也從單純的漁船動力市場拓展至海岸防衛船、客運船、發電等領域,遍及地中海沿岸、東南亞、中國及北美。

  此外,濰柴不斷在全球整合優勢資源,戰略重組意大利法拉帝,德國凱傲、林德液壓,美國德馬泰克……目前,濰柴所有的海外並購業務全部實現盈利,且有效帶動了國內業務的進一步轉型升級。

  濰柴追夢的腳步從未停止。沿著“一帶一路”版圖,濰柴不斷落地“中國製造”,輸出“中國技術”,共享“中國服務”,在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構建起互惠互通的“超級朋友圈”。

  73年前,從支援解放戰爭起,濰柴的發展便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緊緊相連;73年後,濰柴以自身的發展成就挺起了中國製造的脊梁。

  面向未來,濰柴發佈2020~2030戰略,到2020年傳統業務要超越世界一流水準,到2030年新能源業務要引領全球行業發展,並實現收入1萬億元,率先進入萬億企業俱樂部,打造受人尊敬的國際化強企,成為競爭力持續提升的世界500強公司。(記者 邢 婷)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