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盆火”到“一片綠”的啟示

2019-08-16 09:31:02 | 來源:北京日報 | 責編:鄭思雯

  週末閒暇,一路西行,去門頭溝遊山峽、尋古剎、賞奇松,是個不錯的選擇。作為本市唯一的純山區,門頭溝山地面積佔比高達98.5%,有著以“三山兩寺一澗一湖一河”為代表的自然人文景觀。可就在十幾年前,這裡還是採礦區,一個個煤礦遍佈山野。跟隨北京生態建設以及城市轉型的腳步,門頭溝完成華麗轉身,牢牢守護著京西生態大門。

  “烏金遍地下,百寶滿山川。”門頭溝採煤史可上溯到遼代,距今已有千年。新中國成立後,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工業發展成為重中之重,京西自然成了舉足輕重的能源基地。數據顯示,從1960年到21世紀初的40餘年間,門頭溝地方原煤生産量在北京市煤炭終端消費量中平均佔比在六成左右。那時候,門頭溝為能給北京端出“一盆火”而感到自豪。近些年,隨著北京産業結構調整,門頭溝肩負的使命發生了變化,其最重要的資源不再是煤炭,而是鬱鬱蔥蔥的山川、碧波盪漾的河湖。進入新時代,門頭溝被正式列為“生態涵養發展區”。在全新的功能定位之下,這方熱土逐步調整發展方式,關閉了一批煤窯、礦山。

  告別“一盆火”,栽下“一片綠”,對於門頭溝來説,這並不是個易事——採煤形成地下採空區45平方公里,危害面積55平方公里;歷史遺留廢棄礦場316處,造成山體破壞12平方公里……這份2005年的調研報告,列出了一串“滿目瘡痍”的數字。擔負起生態涵養的新使命,關閉煤窯、礦山只是第一步,大力推進生態建設,重造綠色山川才是關鍵。用當地民眾話説,“這兒的山石,以前一鎬一鎬地挖開,現在要一方土一方土地填上。”就是憑著這股愚公移山的精神,百萬畝造林綠化、京津風沙源治理、廢棄礦山修復、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等工程在十餘年間有序推進,一幅嶄新的京西山水畫卷漸次鋪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天的門頭溝,真切體會到了這句話的深刻意涵。當地居民還是“靠山吃山”,只不過以前是焚藪而田、坐吃山空,如今是“豐”澤而漁、“護”林而狩。憑藉著自然資源優勢,門頭溝走出了特色旅遊業、特色林果産業、戶外運動等新路,可謂“見綠又生金”。當地民眾感嘆,“這回路子才算走對了!”更可貴的是,在頂層設計上,北京從全局出發,給予了生態涵養區多重保障——工作考核以生態指標為先,建立山區生態林補償機制,建立跨區橫向轉移支付制度……一系列扎紮實實的舉措,讓保護環境的人不吃虧、能受益。

  從“一盆火”到“一片綠”,門頭溝的命運起伏有力説明瞭一個道理:在全市的大棋盤中,各地不同的資源稟賦,意味著不同的職責使命。無論在什麼時期,謀劃自身發展都要樹立大局意識、戰略思維,既跳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來看清全局,又把自己“一畝三分地”上的事情辦好。作為“棋盤”的一部分,乃至一顆“棋子”,何事當興何事當廢,何事應急何事應緩,都要放到全局中去分析。各區都堅持與時代同行,不僅能謀得自身良好發展,更能為這座城市的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