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高炮”背後:個人獲取現金貸的渠道還是太多了

2019-03-18 14:47:58|來源:證券時報|編輯:鄭思雯

  即使沒有在“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被曝光,“714高炮”這類7天或14天為主、利息年化逾1000%、往往牽涉暴力催收的短期高息網絡貸款,也一直在行業內深受詬病——黑暗處牟取暴利,刀口滴血。毫無疑問,這類“嗜血”的超高息貸理應被打擊查處。

  筆者有一位農村朋友的兒子,初中學歷,20來歲,在浙江某地攬工。前不久,他竟然在短短幾個月內利用形形色色的網絡貸款平臺貸了20多萬用於“地下賭博”,結果輸得精光,目前這些貸款本息合計已到30多萬元,連累全家背上高額債務。對一個月薪才3000至4000元的初中畢業生,這些網絡平臺最多的竟然給他貸出近10萬元,真不知這些所謂的消費貸平臺的放貸門檻是如何界定的,風控何在?而此事引發的連鎖反應是,本來小康的朋友一家,現在每天被各類討債公司追著討債。

  數字經濟崛起了,我們都被裹挾其中,無論是社會生活,還是金融活動。近年來,互聯網金融色彩越來越濃,本身也説明瞭數字經濟時代,智慧數字設備對個人生活的高滲透率,個人行為線上化、線上行為數據化、數據痕跡金融化,是人即上網,流量即金融。

  需要看到的是,正是金融資源基於風險定價,在不同人群中的差異化配置,解決著部分人群的合理融資需求。然而,伴隨著流量金融的快速變現,各類智慧化、大數據化的技術助貸産品興起,準入門檻已大幅降低。應用市場裏,充斥著大量信用卡代償和現金貸等平臺。個人獲取現金貸、消費貸款的渠道,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被點名的導流超市,以及沒被曝光的金融科技平臺存在的合理性——個貸平臺飽和、流量珍稀、需要仲介機構嫁接配置資金需求方與供給方。因此,連接B端和C端的貸款超市,橋梁作用明顯,近年該類平臺已發展到近千家甚至更多。那麼,金融資源配置的風險定價機制失衡了嗎?至少在個人消費信貸領域,並沒有。

  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去年曾有一份詳細數據,顯示消費金融崛起和金融機構資金成本上升幾乎同步。在他看來,各類消費金融服務産品的出現,可以理解為是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金融機構出於風險、流動性和收益等綜合考慮後的選擇。

  同理,助貸類機構的合理存在,恰恰體現了互聯網零售金融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屬性。只不過,和任何仲介屬性的行業發展一樣,隨著同類平臺增多,集中化趨勢也在顯現,用戶端被集中到實力規模靠前的平臺。競爭者中強者恒強,而且,考慮到行業規範性、社會風險等諸多因素,行業玩家由參差不齊走向巨頭競合將是趨勢。

  倘若監管趨嚴,行業洗牌衝擊料將加劇。這一市場領域的逐鹿者們,包括國內互聯網係的幾大金融科技平臺、持牌的實力消費金融公司,以及融360這類上市係科技平臺,也許將出現新的競爭格局。從此前的網貸等互金平臺發展經驗看,規模大、實力強、自糾能力和聲譽風險成本高的頭部平臺,會在嚴監管中贏得市場選擇,進而凸顯出來。

  在鼓勵消費升級、金融普惠化的背景下,我國居民的消費信貸有了長足發展。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月末,居民短期消費貸款規模已達8.66萬億元,過去3年增長2倍。去年10月國務院發文,仍鼓勵支持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保持居民合理杠桿水準前提下的消費信貸管理模式和産品創新。不過,應該看到,在消費信貸領域的高速發展過程中,從出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制度層面在準入設計、反饋完善、風險控制等方面要做的,還有很多。(記者 段久惠)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