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基計劃”既是招生改革更是培養改革

2021年,“強基計劃”進入第二年。近期,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在內,36所試點高校均已發佈2021招生簡章。經歷去年意外“遇冷”之後,新一輪強基計劃釋放“廣撒網”信號,報考範圍放寬,學生入圍比例更高。

此前,《教育部關於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要深入實施“強基計劃”,各試點高校要深入總結實施情況,完善招生程式和辦法,提高人才選拔的科學性。與去年相比,今年的“強基計劃”主要有兩個變化:一是部分高校增加了高考結束後到高考成績公佈前的確認環節;二是擴大了入圍比例,今年入圍比例基本為6:1,而去年有的高校入圍比例僅為3:1,清華、北大去年的強基計劃入圍比例最高,但也只有5:1。

這兩大變化,指向的是同一個目標,那就是確保“強基計劃”招生計劃得到完成,避免無法招滿的情況再次發生。增加確認環節,是為了把未確認的學生排除,避免有的考生入圍後再放棄;擴大入圍比例,則是為了擴大“選材面”,給更多有意向的考生提供機會。當然,這兩大變化也引發一些爭議。對於增加確認環節,有人認為這並沒有太大約束作用,即便確認,考生照樣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放棄,如到學校參加測試,但故意考得很差。而擴大入圍比例,也讓輿論擔心是否會影響“強基計劃”的生源品質。

從去年的招生情況來看,優化“強基計劃”的招生程式與辦法,無疑是務實之舉。雖然確認環節的約束作用剛性有限,但是,這有助於校方進一步了解學生意願,尋找有志成為基礎學科領域拔尖人才的考生,避免“強扭的瓜不甜”。適當擴大入圍比例,或許會導致入圍分數降低,但從多元評價角度看,由於“強基計劃”是按“高考成績85%+校測成績15%”對入圍考生進行綜合評價錄取,生源品質的下限仍有較好的保障,而且不少高校也設置了最低入圍分數要求。

要讓“強基計劃”真正起到推進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的作用,除了完成招生計劃,還要讓高校積極參與基礎教育改革,和中學協同起來,一起培養學生對基礎學科的學習興趣;同時,高校也應著力於提高“強基計劃”的培養品質,以此轉變基礎學科“又窮又難”的形象,吸引更多學生選擇基礎學科專業。

“強基計劃”首年遇冷,其實並不意外。這一計劃相比于之前的自主招生,由於是36所“雙一流”A類學校拿出並不熱門的基礎學科專業招生,且實行綜合評價錄取,並限制被錄取的學生轉專業,不受考生追捧,也在意料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強基計劃”首年“遇冷”,恰恰顯現出推進這一計劃的重要性,也暴露出了我國基礎教育未能充分培養學生對基礎學科興趣的弱點,以及部分考生把特殊招生計劃當“跳板”的心態。

深入實施“強基計劃”,堅持按高考成績入圍,入圍後按高考成績與校測綜合評價錄取,錄取後原則上不允許換專業,是完全正確的方向,倘若在這些問題上妥協,“強基計劃”便與過去的自主招生沒有區別。但是,在執行過程中,有關部門也要直面問題,解決問題,如此才能更好地實現政策初衷。

在中小學教育階段,教育工作者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科、專業興趣。客觀而言,我國的普通高中教育,包括在推進新高考改革之後,大多只關注學生的高考分數,而不重視培養學生的興趣。在高考填報志願,選擇大學、專業時,存在盲目追逐熱門的問題。改變這一局面,需要高中教育擺脫“唯分數”與“唯升學”導向,與此同時,也需要大學積極參與高中教育教學改革。今年,復旦大學面向上海高中生推出“週末學堂——復旦大學拔尖學科高中先修計劃”,便有助於拓寬高中生的視野,培養高中生的學科興趣,值得其他高校借鑒、推廣。

實施“強基計劃”既是招生改革,更是培養改革。有的考生在考出不錯的高分之後,就放棄強基計劃,認為基礎學科學著累,就業前景也不好,這其實是對基礎學科的誤解,也反映出一些考生存在去苦趨樂,不希望在大學繼續苦讀的問題。這一方面需要高校加強對高中學生及家長的招生宣傳,讓高中學生及家長了解真實的基礎學科發展前景,另一方面也要把“強基計劃”的培養改革切實落地,提高人才培養品質,既為我國突破“卡脖子”技術培養生力軍,也助推社會形成更加完善的成才觀。(熊丙奇)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_fororder_QQ截圖20200109113906教育部官網新華網教育新華網教育人民網教育人民網教育央視網央視網央廣網教育央廣網教育中國網教育中國網教育光明網教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15162912光明網教育中國青年網教育中國青年網教育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新聞網半月談_fororder_QQ截圖20200109112942半月談中國科技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26164356中國科技網中工網教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26164613中工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