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黑土

長春 江城 四平 遼源 通化 白城 白山 松原 延邊 長白山保護開發區

熱線:0431-81126178
郵箱:jilin@cri.cn

高産高效可持續——探究吉林省黑土地保護的“梨樹模式”

2019-12-06 10:21:18  |  來源:吉林日報  |  編輯:田東艷   |  責編:李玥

  原題:高産高效可持續——探究我省黑土地保護的“梨樹模式”

  吉林日報12月6日訊(記者 閆虹瑾):一場大雪已融化過半,露出來的黑土地被映襯得更加黝黑。初冬,穿梭在梨樹縣鄉間,道路兩旁,收割完玉米被秸稈覆蓋後的黑土地一望無際。

  黑土地歷經上萬年積累而成,是最肥沃適宜農耕的土地。吉林省素有“黑土地之鄉”美譽,是世界僅存的“三大黑土區”之一。為實現黑土地可持續利用,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給超載的黑土地“減減壓”,中央1號文件于2015年提出“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2018年提出“加大黑土地保護力度”,“十三五”規劃綱要也將黑土地保護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從“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到“大沙包、破皮黃、咋上肥都不上量”,再到如今“保護培育黑土地,高産高效可持續”。梨樹縣首創秸稈全覆蓋保護性耕作的“梨樹模式”,為全國乃至全世界黑土地保護提供可借鑒、可複製、可推廣的寶貴經驗。

  因地制宜 技術創新

  土壤是有呼吸的生命體,越使勁掠奪性地經營,就越“喘”得厲害,“五臟六腑”消耗得越快。所以要採取因地制宜的有效耕作方式,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提升黑土地品質和數量,才能實現糧食安全與資源環境永續利用。

  “以前,秋收後把作物根茬全部刨除,有機質被連同帶走。現在,小馬力機械對土壤頻繁耕翻,加之風蝕、水蝕、農機具碾壓、化肥農藥過量使用,導致土壤結構被破壞,犁底層上移,土壤變薄、變硬、變黃,肥力下降、保水保肥能力減弱,有機質降低,糧食生産力受到很大影響。”當地農業專家介紹,錯誤的耕作方式是導致黑土地品質下降的“罪魁禍首”。

  針對此情況,2007年起,梨樹縣與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等14家高校、科研機構加強合作,根據東北地溫低的特點,研究出“秸稈覆蓋、條帶休耕”的保護黑土地的“梨樹模式”。

  “玉米收穫後,我們將秸稈全部還田覆蓋地表,春季使用免耕播種機一次性完成整理秸稈、開溝、施肥、播種、覆土、鎮壓等作業,最大限度減少土壤擾動次數,達到蓄水保墑、培肥土壤和穩産高産效果。通過這種模式,每公頃農戶可節約成本1200元左右,單産提高8%以上。”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黨支部書記趙麗娟説。

  “我這保護性耕作已有10年了,效果真是太好了。不僅春天苗出得好,抗倒伏能力還特別強。大旱年間,我這1公頃地打糧高出普通農戶3000斤。”談及過去,梨樹縣梨樹鎮宏旺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張聞鏑望著壟間腐爛的秸稈,腳踩鬆軟的黑土地感慨道,“以前我這地硬邦邦的,土壤用手一摳,能摳到2釐米都費勁,現在根系都能扎到1.5米了,一鏟子下去,還能看到好多蚯蚓。”

  經連續10年監測,目前,試驗地塊土壤含水量增加20%至40%,耕層0—20釐米有機質含量增加12.9%;每平方米蚯蚓數量增加到120多條,是常規壟作的6倍;保護性耕作每年減少秸稈焚燒100萬噸以上,今年1—8月全縣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183天,同比增長10%;每年減少化肥使用量3000噸,有效減輕農業面源污染。

  成果轉化 推廣應用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基礎。從高家村一塊200多畝的“秸稈全覆蓋”試驗田起步,到如今全縣秸稈全覆蓋耕作推廣面積達200萬畝,佔梨樹縣玉米耕種面積的七成以上,在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的道路上,梨樹風雨兼程未曾停歇。

  好技術需要好平臺。“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全面統籌、精準施策,專門召開會議,出臺相關政策,整合各項資金,對實施保護性耕作的農戶每公頃補貼750元。另外,基層農技推廣總站每鄉輪流進行技術指導,手把手解決農民問題。”梨樹縣副縣長閆鶴介紹。

  在配套設施方面,梨樹縣加大力度,2008年成功研發出中國第一台集成式免耕播種機,現已發展到第6代産品。農機大戶達到320戶,全縣投放免耕播種機、深松整地聯合作業機等配套農機具近2萬台套,機械化作業面積300萬畝。

  希望,在黑土地上升騰,歷經13年對黑土地保護的不懈探索和引導,帶動現代農業蓬勃發展。目前,梨樹縣棚膜總量達到3.5萬棟,百畝以上棚膜蔬菜園區78個,居吉林省首位;建成了全國100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産基地,全縣認定綠色有機産品185個,中國馳名商標1個,省著名商標10個,梨樹玉米、梨樹白豬、梨樹九月青豆角等農業品牌享譽全國。

  “預計到2020年,我們將實現整鎮推進“梨樹模式”,全覆蓋推行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展望未來,梨樹鎮農業站站長朱景嵩滿懷希望地對記者説。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