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法德簽署《亞琛條約》,真能遏制歐洲利己民粹勢力?

2019-01-23 10:21:35|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王瑞芳

  法國總統馬克龍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星期二(22日)在德國西部城市亞琛簽署新的友好條約——《亞琛條約》,決定加強兩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軸心國”地位,在經濟、外交、安全、防務等關鍵問題上協調立場,用一個聲音説話。

  《亞琛條約》被看作是法德向歐洲日益蔓延的國家利己主義和民粹主義勢力下的戰書。但法德能否堅守“一體化”理想、用一個聲音和一致行動擊碎歐洲“小我優先”的現實,將取決於三大因素。

  因素之一:制定條約的初衷是否堅決。歷史總是驚人得相似。《亞琛條約》被視為法德1963年《愛麗舍條約》的2.0版:與當年一樣,新條約由法國主導提出,德國被動“入夥”;這兩個條約的目標都是保護歐洲利益,提升歐洲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兩個條約都或多或少有遏制美國影響力的戰略意圖。法德兩國歷經56年國際國內局勢變革,依然初衷不改,這樣的初心不可謂不堅決。

  因素之二:大環境是否有利於條約的實施。歷史從不會簡單地重復自己。1963年《愛麗舍條約》簽訂時,英國還沒有正式加入歐共體,法國和當時的聯邦德國是歐洲大國和一體化進程的核心推手,有著“説一不二”的地位。但即便這樣,為照顧美國的想法,聯邦德國議會在批准條約時,特意增加了與美國關係的內容。56年後,《亞琛條約》面臨的大環境要複雜得多。比如,英國在考慮如何“脫歐”;“小我優先”等國家利己主義、民粹主義思想在一些歐洲國家很有市場;美國似乎也忘記了它在歐洲的盟友,而德國也不會顧忌美國的態度。更為重要的,作為簽約當事方的法國和德國今天在歐洲不再是“説一不二”,在兩國內部,法國總統馬克龍需要處理持續不斷的“黃馬甲”民眾抗議運動,德國總理默克爾面臨來自執政聯盟內部和反對黨雙重壓力、任期只到2021年。凡此種種,都給法德新友好條約《亞琛條約》的實施帶來不確定性。

  因素之三:是否有利於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亞琛條約》內容非常具體,如明確兩國要制定統一的軍備和軍事培訓計劃並協調武器出口,法國支持德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高級別政府官員每個季度至少出席一次對方國家內閣會議,在兩國邊境地區成立“共同經濟區域”以推動水電和交通設施融合,相互承認對方小學至中學學歷,並鼓勵兩國公民學習對方國家語言,等等。法國極右黨派“國民聯盟”主席勒龐對此曾指責馬克龍“賣國”。但這些舉措,並非法德説了就算數,也看不出它們怎麼能推動建立一個強大、有行動力的歐洲。熟悉馬克龍的人都知道,馬克龍歐盟改革的核心是要制定歐盟統一預算和建立強大軍事聯盟,但這些都未能在《亞琛條約》中體現。

  法德兩國領導人有推動歐洲“一體化”的決心,但擴員後的歐盟議事規則是“雙多數”(double majority):即要通過任何事項,須最少獲得16個國家支持,而且這些國家人口數須佔歐盟總人口65%。法國和德國人口總數只佔歐盟總人口的30%。要想在歐洲“一體化”道路上更進一步,法德需要團結更多歐盟國家。

  法德簽署《亞琛條約》,雖不能徹底遏制國家利己主義和民粹主義思潮,但在疑歐派勢力抬頭、“一體化”進程遇到嚴峻挑戰之際,兩國通過簽約這一適當的“儀式感”,試圖給今年5月的歐洲議會選舉營造良好氛圍。亞琛曾是統一過大半個西歐、被譽為“歐洲之父”的查理大帝的帝國首都,法德選擇在此簽署新的友好條約,意義可謂深長。(國際銳評評論員)

標簽:國際銳評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