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越貧困 蜀寫傳奇——四川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紀實
2021-04-22 10:03:54來源:四川日報編輯:鄧超責編:胡曉萌

(轉載)川越貧困 蜀寫傳奇——四川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紀實

2020年6月2日,涼山州金陽縣易地扶貧搬遷馬依足鄉東山社區“千戶彝寨”集中安置點舉行分房活動,金陽縣14個高山鄉鎮、38個貧困村的1199戶6582人搬進新房。一張張開心的笑臉,一座座漂亮的新房,成為彝家新寨美麗的風景線。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尹鋼攝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侯衝王成棟羅之飏王代強

  歷史,經過時間沉澱,往往看得更加清晰。

  四川省涼山州,彝海結盟紀念館內,一塊《中國工農紅軍佈告》展板上這樣寫道:“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彝)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這是1935年5月,長征中的中國工農紅軍向彝族老鄉發出的宣言。薄薄一張紙,字字千鈞重。隨後,劉伯承與小葉丹歃血為盟,紅軍順利北上。

  15年後,共産黨人兌現諾言,解放涼山全境。砸碎奴隸制的枷鎖,大涼山在社會制度上“一步千年”。

  百年曆史長河中,無論是弱小還是強大,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中國共産黨“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信念始終不渝、從不動搖,“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堅如磐石、從未改變。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大涼山腹地考察脫貧攻堅。他與村民代表、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圍坐在火塘邊,飽含深情地説:“我們搞社會主義,就是要讓各族人民都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無論這塊硬骨頭有多硬都必須啃下,無論這場攻堅戰有多難打都必須打贏,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記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家庭。”

  歷史的關鍵時刻,世代貧困的大涼山再次響徹黨的莊嚴承諾。新時代“彝海結盟”隨之而來。

  “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弘揚偉大脫貧攻堅精神,全省5700多名幫扶幹部馳援大涼山,苦幹3年,堅決攻克深度貧困堡壘!

  歷經千難萬苦,2020年11月17日,涼山州最後7個貧困縣宣佈脫貧摘帽。這一次扔掉的枷鎖,叫“絕對貧困”。

  天地為鑒,山河作證。四川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從2013年到2020年,從大小涼山彝區到高原涉藏地區,從秦巴山區到烏蒙山區,從集中連片特困到插花式貧困,歷經8年接續奮鬥,全省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1501個貧困村全部退出、62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消除了千百年存在的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

  “川”越貧困,“蜀”寫傳奇。“這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是中國共産黨的偉大光榮,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

  (一)千年夢圓

  2020年11月17日,夜幕降臨,涼山州昭覺縣沐恩邸社區的居民們跳起達體舞,迎接即將到來的彝歷新年。

  這是時間之新,也是時代之新。當天,省政府批准涼山州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越西縣、美姑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意味著全省最後一批貧困縣順利摘帽。

  這是曆法之新,更是歷史之新。瑞士《新蘇黎世報》記者米樂感慨:“(涼山)這些變化仿佛跨越了幾個世紀!”

  欲知風味不能盡,此卷長留天地間。認識四川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大價值,我們需要多重視角。

  ——從四川鏖戰絕對貧困的歷史長卷來看,這場勝利氣壯山河、彪炳史冊。

  川人對小康的渴望,久矣!2000多年前,都江堰修建,賜四川一個“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的天府之國;

  300多年前,“湖廣填四川”,大規模移民讓飽經戰亂的土地得以恢復生産;

  80多年前,紅軍長征,在四川“打土豪、分田地”,踐行“共産黨是替窮人找飯吃的政黨”莊嚴承諾;

  30多年前,四川召開全省歷史上第一次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全國率先提出開發扶貧理念;

  ……幽深的歷史隧道中,川人始終高擎火把,苦苦尋覓小康之路。

  一位名叫李國芝的四川人的追夢之路是這樣的:“寧願苦戰,不願苦熬”。

  何為苦?那是給母親看病兜裏卻只有5毛錢的窮困,那是為挑一擔水需要排隊一小時的嘆息。

  像李國芝這樣的人,四川有625萬。這是歷經多次精準識別後,四川排查出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數量。

(轉載)川越貧困 蜀寫傳奇——四川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紀實

2020年1月21日,四川省渡改橋項目雞鳴三省大橋通車。乘車從瀘州市敘永縣水潦彝族鄉岔河村出發,1分鐘後可到達對岸的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坡頭鎮德隆村,結束了兩岸民眾千百年來爬山乘船過河的歷史。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何海洋攝

  國際普遍認為,當一國貧困人口數佔總人口10%以下時,減貧就進入最艱難階段。截至2013年,四川貧困發生率為9.6%。巴蜀大地迎來千年減貧史上“最後一百米”,也是“最難一百米”。

  “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清晰研判,標注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

  8年奮鬥,苦盡甘來。這是減貧進度最快的8年。8年時間,625萬老鄉脫貧,換算下來,每一分鐘就有一名四川人擺脫貧困。

  這是脫貧成效最好的8年。一個例證:1986年我國首次確定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名單,隨後幾十年,四川貧困縣數量不減反增。直到2016年,才首次有貧困縣甩掉“窮帽”。

  這是貧困群眾得實惠最多的8年。上百萬老鄉從低矮破舊的土坯房、茅草房搬進通電通水、安全敞亮的新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教育和醫療服務。

  ——從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大局來看,這場勝利為我省貧困地區補齊了短板、打牢了基礎、創造了機遇。

  “嘀嘀嘀!”汽笛清脆,響徹山谷。2020年6月30日10時許,一輛黃色客運小巴緩緩駛入涼山州布拖縣烏依鄉阿布洛哈村。普通的鄉道,普通的汽車,但這一次駛入卻一點都不普通。它意味著阿布洛哈這個全國最後一個不通公路的建制村,實現車路雙通。

  這是出村路,更是奔康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累計新改建農村公路19.1萬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達34.7萬公里,居全國第一位;新增346個鄉鎮和16457個建制村通硬化路,分別佔全國同期總量的40%和75%。

  目前,全省21個市州政府所在地全部通高速公路,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都通客車。交通堵點打通,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加速流動,為貧困地區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打下堅實基礎。

  暢通的不僅有公路,還有電路。2015年6月30日晚,高原星空璀璨。星空下,甘孜州丹巴縣丹東鄉二道橋村燈火輝煌。當天,這個藏族村寨歷史上首次實現通電,驅逐黑暗,點亮未來。

  隨著二道橋村通電,四川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全面完工,最後一批共18.86萬人告別無電時代。

  從“無電”到“有電”,從“用上電”到“用好電”,近年來我省貧困地區用電條件大幅改善。“十三五”期間,全面完成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和“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攻堅行動,共完成投資近440億元,88個貧困縣農村用電設施極大改善,三州實現供電全覆蓋並達到國家農村電網供電標準。

  脫貧攻堅,硬體設施是基礎,産業發展是關鍵。過去8年,我省貧困地區産業版圖悄然生變。

  從無到有,南部縣打造柑橘産業園,晚熟柑橘規模從一片空白到25萬畝;

  從有到新,10畝試驗田、300畝示範區、3600畝規模基地,布拖縣藍莓産業持續壯大;

  從新到融,實施“旅遊+”“+旅遊”戰略,稻城縣木拉鄉麻格同村入選世界旅遊聯盟旅遊減貧百大案例……

  在四川,脫貧地區村有當家産業、戶有致富門路、人有一技之長已成現實,為下一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邁出堅實的第一步。

  ——從人類減貧與發展的世界格局來看,這場勝利貢獻了中國智慧、四川經驗。

  我國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中國在減貧實踐中探索形成的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和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拓展了人類反貧困思路,為人類減貧探索了新路徑。這份探索中,亦有四川力量。

  4月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白皮書。白皮書中寫道,“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先後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峨邊彝族自治縣、金口河區開展試點,覆蓋43萬學齡前兒童,幫助他們學會普通話。

  世界難題、中國實踐、四川探索在此交匯。面對貧困這一人類頑疾,四川不斷貢獻自己的破解智慧和創造。

  有些探索已經走向國外。2019年,四川在柬埔寨開展首期庭院經濟培訓。我省幫扶幹部手把手教當地群眾種植的小米椒等庭院蔬菜,很快在當年11月底上市。與這一盆盆小米椒一起,精準扶貧理念也在當地“紮根”。

  3年時間,四川在柬埔寨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與環境改善、生計改善、機構和能力建設、技術援助等5項援助任務。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東亞減貧示範合作技術援助項目是我國援外項目中小而美、小而精的代表,對於‘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要將項目成果發揚光大。”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副主任譚衛平點讚。

  回望巴蜀大地千年戰貧歷史,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起點,我們完全可以驕傲地説,四川減貧事業不僅寫在中華民族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裏,更寫在全人類的減貧豐碑上。

  1999年,人類即將進入下一個世紀,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在四川碩果纍纍。

  當年4月,四川日報記者走訪巴中後,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熱情洋溢地寫道,“桃花紅了,梨花白了,菜花黃了。踏著輕盈步履,春天來了。道路通了,墻壁白了,廚廁改了。靠著艱苦奮鬥,山鄉變了。”

  如今,又是一個春光爛漫、春風浩蕩、春潮涌動的時節。

  千年夢想,百年奮鬥,今朝夢圓。四川同全國一道告別困擾千年的絕對貧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夢想照耀巴山蜀水。

  好一幅山鄉巨變、山河錦繡的時代畫卷!

  (二)牢記囑託

  2021年2月25日,人民大會堂。從習近平總書記手中接過“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獎牌後,涼山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第一書記李凱動情地對習近平總書記説:“卡莎莎(彝語:謝謝)!”

  千言萬語濃縮成一句話!這不僅是全體三河村村民的心聲,更是9100萬巴蜀兒女的心聲。

  就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閉幕次日,省委賡即召開常委會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研究我省貫徹落實意見。

  過去8年,這已成常態。只要習近平總書記召開會議部署脫貧攻堅工作,或者發表重要講話,我省立即第一時間組織學習,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強化使命擔當,研究貫徹舉措,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必須實現,而且必須全面實現,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

  “做到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大舸中流下,青山兩岸移。回望過去8年,四川之所以能擺脫困擾千年的絕對貧困,正是因為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不移地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重要論述,堅定不移地踐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新思想、新觀點、新決策、新部署,牢牢把握正確方向。

  8年間,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四川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先後召開 80多次省委常委會會議和省政府常務會議、11次全省脫貧攻堅大會、34次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會議進行學習貫徹、研究謀劃、部署推動。省委書記彭清華先後30多次到基層調研指導脫貧攻堅工作,其中16次到涼山州指導解決突出問題;省級領導和省直部門分別牽頭聯繫指導1至2個貧困縣,每年深入聯繫點調研指導不少於4次,推動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四川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首先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為民情懷。

  8年來,習近平總書記頂風雪、冒酷暑、踏泥濘,翻山越嶺、跋山涉水,走遍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在脫貧攻堅的每一個階段,直指難點、把脈開方。每年的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都要用較大篇幅強調脫貧攻堅,彰顯了大國領袖“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的為民情懷。

  這樣的情懷,是一種無比強大的力量,是一種無比有力的動員,感召著四川每一名扶貧幹部。

  上下同心,盡銳出戰——過去5年,朱珂在綿陽市安州區桑棗鎮花廟村任第一書記。他的父親,也當過5年的駐村第一書記;他的妻子結對幫扶3戶貧困戶。一家三口做扶貧,傳為美談。

  精準務實,開拓創新——野豬啃食莊稼卻不敢啃野生玫瑰,這給小金縣達維鎮冒水村黨支部書記陳望慧帶來靈感。陳望慧帶領村民種植玫瑰,將小金打造成世界高原玫瑰之鄉。

  攻堅克難,不負人民——2019年秋,阿壩州馬爾康市黨壩鄉格爾威村文化廣場建設正到吃緊處,頂著毒辣辣的太陽,幫扶幹部劉全每天泡在工地上。晚上,同住的同事直接從他後背掀下一張薄薄的皮,足有A4紙大小。

  “用幹部脫皮,換群眾脫貧。”此言不虛。回顧四川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光輝歷程,有兩個時間節點值得永遠銘記。

  2017年3月8日,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與四川代表團代表們共商國是。正是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精準扶貧,要下一番‘繡花’功夫”的重要論述。

  時至今日,參會的漢源縣永利鄉古路村黨支部書記駱雲蓮,依然記得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番話——“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全過程都要精準,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一座幽深的峭壁峽谷,一條細窄的盤山馬道,高山之上的古路村被稱為“雲端上的村莊”。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堅定了我們發展旅遊的信心。”駱雲蓮説,村裏也有修路的想法,但結合實際,最終決定建索道。利用特殊的地理環境,大力發展“古、奇、崛、險”的特色旅遊,乘坐索道將成為遊客旅遊體驗的一部分。

  像“繡花”一樣抓扶貧,川人有傳統。我們看到——

  扶持誰,要精準。在秦巴山區,旺蒼縣三江鎮黨委副書記何昊回憶,自己剛到村裏任黨支部書記時,召開村民代表大會,一戶戶舉手表決,選出最貧困、最該扶持的家庭。

  誰來扶,要精準。在川西北高原地區,石渠縣空氣含氧量不到成都平原一半。當地活躍著一支義診醫療隊,隊員都是援藏幹部。他們走遍石渠縣鄉鎮,在“生命禁區”護佑生命。

  怎麼扶,要精準。在烏蒙山區,敘永縣江門古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有156戶村民居住。依託旅遊産業,搬遷群眾到附近景區上班。村民胡義平逢人便講,“做夢一樣!”

  如何退,要精準。在大小涼山彝區,對普格縣貧困退出專項評估檢查中,調查員劉暢一個上午轉了7戶村民。檢查住房,掀開鍋蓋看,確保老鄉“兩不愁三保障”達標。

  2018年2月11日,春節臨近,年味漸濃。巍峨綿延的大涼山,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

  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大涼山腹地看望貧困群眾,指導脫貧攻堅工作,與彝族老鄉拉家常、話脫貧、找路子,共謀擺脫貧困的治本之策。

  在四川脫貧攻堅進入攻城拔寨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溫暖的話語、親切的關懷、殷殷的囑託,為我們脫貧攻堅工作指引方向、鼓舞幹勁、凝聚力量:

  ——有一諾千金,“我一直牽掛大涼山,牽掛彝族群眾,這次終於如願了。”

  ——有深情關懷,“新産業發展起來了,是個很好的事情。”

  ——有美好祝願,“祝大家幸福安康,早日脫貧奔小康。”牢記囑託,砥礪前行。四川把答卷書寫在滔滔金沙江畔,鐫刻在巍巍大涼山間。

  回應諾言,大涼山的日子“瓦吉瓦”(彝語:很好)。曾讓習近平總書記感到揪心的“懸崖村”,對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從藤梯、鋼梯再到樓梯,組成見證彝族歷史進步的階梯。

  回應關懷,新産業遍地開花。布拖縣布江蜀豐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利用無土栽培智慧育種,滿足全縣七成以上種薯需求;喜德縣打造涼山首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産基地,直供豌豆尖、芥藍等綠色蔬菜;原産于非洲大草原的鴕鳥“落戶”普格縣,助力當地特色養殖業發展。

  回應祝願,小康日子近在眼前。“富貴花開一品紅,如意吉祥事業興。”2021年春節,涼山州昭覺縣縣城安置點居民某色爾布,為新家貼上這樣一副春聯。

  橫批是一家人新年願望——“花開富貴”。

  (三)四川戰法

  這場戰役難嗎?當然難。這場勝利精彩嗎?很精彩。去年9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成都舉行四川脫貧攻堅新聞發佈會。會場外,“脫貧攻堅看今朝——四川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掠影”的展覽,吸引中外記者駐足觀看。

  “懸崖村”的藤梯、喜獲豐收的群眾、下鄉就診的村醫……面對70余張精彩生動的圖片和一系列詳實數據,有記者現場發問,四川如何打贏這場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戰役?

  答案,是一套上下聯動且行之有效的反貧困作戰體系和戰術打法。

  這是一套廣泛覆蓋的識別體系——南部縣八爾湖鎮純陽山村村民王正潤至今還記得,2014年7月的一天,幫扶幹部一錘接著一錘,把那塊“幫扶責任牌”穩穩噹噹釘在家門口。

  全村8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89塊“幫扶責任牌”,從致貧原因、幫扶措施到幫扶責任,責任牌上寫得清清楚楚,且年年更新。

  精準扶貧,首先要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把貧困人口找到,把致貧原因找準,才能因戶、因貧施策。基於此,2014年開始,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安排,四川全面啟動開展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工作,摸清貧困狀況,分析致貧原因,找準脫貧需求,給予扶貧幫助。

  標準清晰。2014年,四川識別標準以省農村扶貧標準(2013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736元)為準繩,開展貧困戶識別工作。不少地方同時按照“一看糧,二看房,三看勞力強不強,四看有沒有讀書郎,五看有無病人躺在床”等方法,逐一核實。

  層層把關。南充市閬中市柏埡鎮虎溪村舉辦貧困對象精準識別村民大會,採取自己報名、村民提議、舉手表決的方式精準識別。村民陳光金心服口服,“哪家富裕哪家窮,大家心知肚明,這樣才真實!”我省通過農戶申請、引入第三方監督、嚴格實行“兩公示一公告”等工作流程,最終確定全部建檔立卡貧困戶名單。

  反復核驗。建檔立卡並非一建了之。僅2015年至2016年,四川就開展3次貧困人口復核工作,擠乾精準識別“水分”。如何擠?橫向看,將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信息與公安、殘聯、人社等部門進行比對;縱向看,充分發揮駐村幹部、第一書記等基層力量,清退不符合標準的貧困戶,同時識別超生、自主移民等特殊困難群體,提高精準度。

  動態調整。2014年11月,四川省首個扶貧電子檔案庫亮相,全面匯集全省脫貧攻堅基本信息,實現扶貧對象的動態管理,為各級黨委政府科學決策和行業部門精準施策提供信息數據支撐。

  這是一套超高規格的指揮體系——規格有多高?一個細節佐證: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是四川首個由省委書記、省長同時擔任組長的領導小組。

  “改革步入深水區,領導力和執行力更顯重要。”省委黨校教授羅振宇認為,脫貧攻堅關乎全局,一些職能機構在開展工作中往往站位不夠高,造成視野和思維局限,或靠自身協調能力和掌握的資源,難以啃掉難點任務,因此有必要設立領導小組,由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挂帥,充分發揮統籌協調功能。

  四川執行脫貧攻堅“一把手”負責制,從省到鄉層層建立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為“雙組長”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省委書記、市委書記、縣委書記、鄉鎮黨委書記、村黨支部書記……每位書記都是一線指戰員,統籌力量、協力攻堅,構建五級書記抓扶貧、全黨動員促攻堅的局面。

  從2015年12月16日到2020年12月24日,5年時間,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一共開了34次會議,平均不到兩個月一次。“省領導親自坐鎮指揮、親自安排部署、親自推動執行。”有分析人士指出,這樣的頻率背後,凸顯的是我省政治擔當,強調的是脫貧攻堅工作緊迫感和重要性。

  有強將,也有精兵。聞令而動,盡銳出戰,全省數萬名第一書記、幫扶幹部、幫扶責任人等紛紛駐村幫扶,與群眾一起拼、一起苦、一起贏,不獲全勝不收兵。

  這是一套對症下藥的戰術體系——打仗,要先找準“敵人”在哪,“戰區”在哪。時間的指針撥回到2012年。當年,省政府編制印發《四川省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明確秦巴山片區、烏蒙山片區、大小涼山彝區和川西北高原地區等“四大片區”為扶貧攻堅主戰場。

  為何是這些區域?看人口,“四大片區”貧困人口占全省貧困人口總數的64.8%;看程度,“四大片區”貧困發生率高達14%,超過全省平均水準。

  打仗,需要明確戰術是什麼,戰法有哪些。戰法,首先要有“法”。2015年6月1日,《四川省農村扶貧開發條例》正式施行,這是全國首部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的農村扶貧開發地方性法規,從法律層面回答了如何幫助四川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實現共同富裕的問題。

  同年7月,省委十屆六次全會出臺《中共四川省委關於集中力量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這次全會創造了省委全會歷史上多個“首次”——首次在會前請38位省級領導和50位廳級幹部全體參與督查調研、首次以省委全會形式對扶貧工作作部署、首次以電視電話會方式將省委全會擴大開到市縣一級。

  有高超戰略,也有詳盡戰術。擺在省委十屆六次全會現場的,除《決定》徵求意見稿,還有易地扶貧搬遷、産業扶貧等10個專項方案,同時有配合專項方案的N個年度實施計劃。與會者認為,專項方案將《決定》具體化,含金量很高,有很強指導性和可操作性,也釋放出信號:將扶貧向實裏做、往細裏攻。

  綱舉目張,執本末從。《綱要》《條例》《決定》,3份文件共同構成四川脫貧攻堅的總戰法、總藍圖、總攻令;10個專項方案及派生出來的N個年度計劃,構成脫貧攻堅的路線圖、説明書和操作書。

  “3+10+N”政策體系背後,彰顯了四川勇擔歷史責任的決心,勇挑千鈞重擔的意志,勇闖危關險灘的膽識,勇攻貧困堡壘的戰力。

  這是一套鬥真碰硬的考評體系——每年,我省都會對當年擬退出的貧困縣開展驗收評估。去年10月,涼山州喜德縣評估檢查隊隊員王超發現一戶村民家裏沒水。村裏解釋,當天修路施工挖斷了水管。午飯後,水來了。但王超還是不放心,又到修路現場確認了一遍。

  跟一截水管較勁。這正是脫貧攻堅考評鬥真碰硬的集中表現。“我們守護的是目標標準,也是底線任務。”省扶貧開發局督查考核處處長薛兵介紹,貧困退出評估檢查必須眼裏揉不得沙子,否則沒法向人民和歷史交代。

  “揉不得沙子”“摻不得水分”的態度,才讓四川在黨委政府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連續4年被列為綜合評價好的省份之一,堪稱脫貧攻堅“四好戰士”。

  除考核評估外,近年來,四川還啟動多輪次全覆蓋督導督查,強勢推動脫貧攻堅。

  督産業發展。2018年,我省脫貧攻堅全覆蓋督導首次採用省市縣三級聯動方式開展。廣元市朝天區青林鄉茅埡村的羊肚菌大棚裏,督導員王蓋明蹲在地上仔細查看羊肚菌的長勢。

  督幫扶狀態。“貧困戶邱錫珍致貧原因是什麼?什麼時候脫貧?”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從脫貧攻堅“六有”信息平臺上隨機調出一戶貧困戶資料,立即給該村第一書記打電話,抽查扶貧幹部的工作是否處於攻堅狀態。

  督資金使用。“將鄭維平違規冒領的資金予以清退,請念到名字的老鄉前來確認領取。”2018年8月,達州市開江縣新街鄉召開惠農資金“一卡通”違規冒領資金清退會,村民一一領回被冒領的資金。

  一以貫之的戰略定力、清晰明確的戰略謀劃、因勢而動的戰略調整,確保四川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四)錨定目標

  瓦房變磚房,自來水進水缸,還添置了電磁爐、洗衣機,5兄妹中1個打工、4個讀書……

  6年後,再訪“最悲傷作文”主人公——涼山彝族女孩木苦衣伍木的家,看到的是這番新景象。

(轉載)川越貧困 蜀寫傳奇——四川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紀實

巴中市通江縣參加非遺剪紙培訓的村民展示剪紙作品。依託當地省級非遺剪紙技藝資源,通江縣採取“非遺+扶貧”模式開展技能培訓,助力村民脫貧致富。 程聰攝(視覺四川)

  變化,源於我們黨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的重要方針指引。

  讓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穩定超過國家扶貧標準,且吃穿不愁、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這,就是脫貧攻堅始終不渝的目標,也是貧困戶退出的標準。

  收入,是最直觀、最容易辨識的判斷標準。在長達數十年的歷史進程中,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採用收入劃線的方式,確定脫貧目標實現與否。

  1986年,我國第一次制定國家扶貧標準,為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06元。

  2020年,貧困線提升到4000元。按照購買力評價,這一標準,略高於世界銀行用來衡量絕對貧困的收入標準。

  這一標準,既出於對國情和當前發展階段的深入認知,也出於對貧困群眾生産生活基本需求的切實考量。

  “工資計件,一天能掙150元左右。”樂山市馬邊縣雪口山鎮黎明村扶貧製衣工廠一樓車間裏,26歲的吉石羅布,和工友熟練地操作著高速切布機。

  這是對口幫扶馬邊縣的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在黎明村2組援建的越馬服裝廠。廠長胡文強説,廠房加設備總投資650萬餘元,可年産T恤200多萬件,創造就業崗位85個,員工招聘重點保障困難群眾。

  “一個月工資3000多元。”張春梅一家,曾是村裏的貧困戶。過去,他們住在山上的土坯房裏。現在,搬進樓房,她在新家附近的越馬服裝廠找到工作,還可以照看家裏的老人和孩子。

  “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不同。”在扶貧戰線奮鬥30余載的四川省扶貧開發局二級巡視員楊邦華説,過去,脫貧與否只看收入和糧食産量,現在既看收入又看保障,還把與民生密不可分的教育、衛生、住房等因素也考慮進來。

  40多歲的阿于伍尼,從前住在喜德縣偏遠高山上。木塊一搭就是房,到縣城要走好幾天。“吃都吃不飽,哪還有心思搞衛生”。如今,他在北京工地上做鋼筋工,每月掙七八千元。去年,兩口子用攢下的10多萬元,對新房再裝修,沙發、茶几、壁櫃煥然一新。

  “兩不愁三保障”,是基本生活需要,也是脫貧標準硬杠杠。

  “確定沒錯?”拿著自己的住院繳費單,巴中市恩陽區上八廟鎮玉皇觀村四組村民楊澤先有些不敢相信。因突發冠心病、心房顫動和肺氣腫,楊澤先在當地人民醫院病床上躺了好幾天。出院結算時,醫生告訴他,總治療費用5070.86元,結合醫保和扶貧政策,他個人僅需支付390.32元。

  減輕醫療負擔,這是“醫療有保障”的要求;自己負擔一部分,則是“不搞特殊化”的原則。

  讓貧困群眾都能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四川結合實際,先後制定建檔立卡貧困戶住院全額報銷、建立家庭醫生巡查制度、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等健康扶貧措施,讓貧困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兩不愁三保障”,也是一把尺規,衡量脫貧攻堅的成效。

  衡量住房。曾經的大小涼山彝區,缺衣少食、人畜共居。和他們一起,全省136萬貧困群眾易地搬遷,62.2萬貧困群眾農村危房全部改造,295.9萬群眾喝上“乾淨水”。

  百萬貧困群眾從低矮破舊的土坯房、茅草房搬進通電通水、安全敞亮的新居,用上沖水廁所和家用電器。

  衡量出行。愛心人士林強,20多次進入布拖縣阿布洛哈村,與過去爬懸崖、過溜索不同,最近一次是乘車進入的。

  曾經,四川許多偏遠山村不通公路,綿延的大山阻礙了群眾出行。溜索改橋項目全面完工後,10多萬群眾告別溜索出行的歷史。全省新(改)建農村公路11萬多公里,基本實現鄉鄉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

  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都通客車,快遞網點基本實現全覆蓋。老百姓在家門口就可坐公交、收快遞。

  四川還建起一批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項目。即使在最偏遠的鄉村,群眾也能用電燈、電視,還能玩手機上互聯網。

  衡量廉潔。“錢真要回來了。”廣元市昭化區王家鎮金峨村村民楊發(化名),拿到退還的133元錢。原來,村上的幹部在辦理易地扶貧搬遷時,沒有使用國家劃撥的資料費用,反而向村民違規收錢。廣元市紀委製作6萬餘張扶貧精準監督“廉心卡”,半年追回資金200余萬元。

  貧困量大、面寬、程度深,這是四川脫貧攻堅的省情。但越是任重,越要認清自身所處的歷史方位;道路越是艱險,越要審時度勢,看清自身短板與不足。

  中央刻下“兩不愁三保障”的“尺規母本”,四川據此鍛造了適合地方實際的新尺規。

  讓尺規更實。2014年5月,四川正式啟動精準扶貧工作。把識別權交給群眾,讓村民自己當“裁判員”。

  巴中方山坪村摸索出“十步工作法”:村社開會輪番發動;入戶摸底確定規模;及時告知整家外出村民積極申請等。

  讓尺規更細。“兩不愁三保障”具體如何評判?四川將貧困戶“一超六有”、貧困村“一低五有”、貧困縣“一低三有”,統一于脫貧攻堅目標標準之下,構築起目標的子體系。

  讓民族政策與扶貧政策無縫銜接,甘孜、阿壩、涼山在確保義務教育的前提下,還“管”前三年(幼兒園等)“管”後三年(高中三年)。

  讓尺規更寬。“以前用水,必須到幾百米外的水塘裏挑。”吃水難的記憶,烙在涼山州昭覺縣特口甲谷鄉特口甲谷村村民勒爾曲洛的腦海裏。當地請施工隊,安裝引水管道,埋進70釐米深的泥土中,保證不被凍壞。

  水來了!水長流!四川把安全飲水有保障列為脫貧標準要義之一,保障群眾最基本的需求。

  讓標準更活。在涼山州美姑縣典補鄉莫吉村,莊稼地周圍新增了很多空磚房,磚房只有一層,兩兩相對,中間留有過道。這是當地為部分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修建的生産性過渡設施用房,全縣共有3447間這樣的過渡設施用房。

  一把尺子量到底,四川脫貧攻堅,不養懶漢。教方法不交現金,送崗位不送職位。讓村村辦農民夜校,貧困縣建起現代農業園區、發展了集體經濟。粵菜師傅培訓班開到安置點,大城市的崗位送到村民手中。

  一把尺子幫到底。四川深知,發展要帶動不要代替,要壯大內生動力,更要建立起防返貧的長效機制。

  在梓潼縣許州鎮欄杆養殖專業合作社,3棟擁有水簾、地暖、自動投料機等現代化設施的扶貧代養場,從誕生伊始就為合作社注入活力。前不久,欄杆養殖專業合作社出槽3000余頭代養生豬,預計將從龍頭企業獲得50余萬元代養費。

  攜手奔康,梓潼縣探索出一條“政府+龍頭企業+金融機構+合作社+農場主+貧困戶”、凝聚各方合力興辦扶貧代養場的“1+5”生態循環産業扶貧路徑。貧困戶能輕輕鬆鬆貸到産業發展資金,用於發展生豬代養等産業,不擔技術風險、市場風險就能實現分紅。

  這樣的故事,不斷在巴蜀大地上演。堅持“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攻堅目標不動搖,拒絕“急躁症”“拖延症”。

  堅持“兩不愁三保障”現行扶貧標準不動搖,確保脫貧高品質和成果可持續性。

  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保障要求不動搖,構築起穩定的脫貧機制。

  (五)鏖戰深貧

  定好了要去一趟西昌,昭覺縣阿土列爾村村民陳吉吉卻睡足了瞌睡——不僅家門口有班車站點,他自己還買了一輛麵包車,去西昌要不了多長時間。

  “開汽車”,是陳吉吉6歲時第一次從“懸崖村”下山外出就有的夢想。

  但身邊的人都勸他“別當真”。這哪是路啊!從山頂到山底,沿途是800米落差的懸崖,和十幾條斷斷續續的藤梯。哪怕是年輕小夥,爬完全程也要兩個小時。想去西昌城區,只能趁著月色動身。

  這是真窮啊!把菜地也算上,全村人均只有一畝多坡地。哪怕遇上風調雨順的年景,家家的餐桌上也難見幾次葷腥。

  去年5月,衝著祖宅深鞠一躬後,陳吉吉全家搬到離昭覺縣城咫尺之遙的沐恩邸社區。接著,陳吉吉學了開挖掘機的手藝,月薪過萬。

  8年鏖戰,滄海桑田,蛻變的不只是“懸崖村”。論規模,2013年,45個深度貧困縣共有貧困群眾118.5萬人,佔全省總量五分之一;論程度,2013年,深度貧困縣貧困群眾收入不足1700元,僅為當年全省貧困戶平均水準的六成。

  念茲在茲,唯此為大。“採取有力舉措,付出超常努力,堅決打贏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中的硬仗。”面對45個深度貧困縣組成的“戰場”,2017年12月,四川吹響衝鋒的號角。

  特殊的“戰場”,需要超常的舉措。超常,需要盡銳出戰——早在8年前,1260名幹部就接到一項任務:援助涉藏地區!

  凡當年安排扶貧項目或重點民生工程的貧困村要全部安排駐村工作組——一紙令下,10.7萬扶貧幹部衝向偏遠山村。

  2018年6月,脫貧攻堅戰進入最後攻堅時刻。四川再傳號令:以前所未有之幫扶力量,馳援大涼山。

  “背水一戰,為涼山州脫貧攻堅和彝區群眾致富奔康貢獻全部智慧和力量。”接過扶貧工作隊隊旗,隊長代表陳松柏攥緊雙手,肅立起誓——在他身後,5700多名扶貧幹部,蓄勢待發。

  這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很多“娃娃兵”。90後王皓第一次到宜賓市珙縣洛表鎮順景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時,著實被村民笑了一通:這樣一個沒吃過什麼苦頭的娃娃,不要説幹農村工作了,可能連農村都難得來一兩次。王皓以真幫實幹打動當地人,贏得眾口稱讚。

  也有“老將軍”。瀘州市龍馬潭區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鄒才巨擔任涼山州普格縣綜合幫扶隊隊員時,已61歲,是四川5700多名幫扶幹部中年齡最大的一個。當地人稱“老薑軍”——幫扶法子如老薑般“辣”。

  還有“父子兵”。2016年6月19日,與兒子王文川相聚在丹巴“甲居成華環線”上時,耄耋老人王有禮不會想到,自己60多年前隨部隊進入丹巴縣平叛,因病提前終止的軍旅生涯,會被兒子以代表成都成華區住建局援助丹巴的形式“接上”。當天,他給即將援助期滿的兒子提出一個特別的要求:“留下來,把丹巴建得再美一點,為我了卻遺憾。”

  還有“夫妻檔”。陳桂蓉從眉山市青神縣公安局派駐到河壩子鎮楊店村任第一書記時,丈夫高強也從縣農牧局轉戰到白果鄉白雲村任第一書記,兩口子短暫的相聚常常變為爭得面紅耳赤的“工作會”。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打贏脫貧攻堅戰後,山村會有什麼新變化?這個問題,雷波縣城鄉規劃建設和住房保障局臨聘技術員聶帥現在已無法回答。2016年9月5日,他長眠在前往雷波縣長河鄉指導貧困戶易地扶貧搬遷安全住房建設的路上。

  那一年,他才23歲。山河嗚咽,草木含悲。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今天,我們將永遠銘記,150位將自己生命定格在扶貧戰場的扶貧人員。

  “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或許稚嫩,但他們用青春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正如簡陽市石鐘鎮民強村90後駐村第一書記梁琳所言,“我過來是做服務工作的,並不是什麼管理者。第一書記也是服務員,是村裏的服務員。”

  或許笨拙,但他們用真心為人民謀幸福。37歲便一頭白髮的甘孜州理塘縣漢戈村第一書記文雪松説,“雖然沒做過電商,更沒帶過貨,高原村民這些産品,鼓搗鼓搗,萬一成了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對於這一代人,帶領老百姓擺脫絕對貧困、致富奔康就是時代賦予的重任。

  超常,還要精準施策——脫貧攻堅的標準不能降低也不能拔高,但深度貧困地區仍要“快跑”。

  快跑,借著高含“金”量政策才有加速度。2018年,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精準施策綜合幫扶涼山州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意見》,從産業和就業、教育事業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等12個方面提出34條政策措施,精準支持涼山脫貧攻堅。2018年至2020年,僅新增幫扶資金就達200億元以上。

  不撒“胡椒面”。2019年6月11日,金陽縣馬依足鄉迷科村的洋芋全部運出大山,村裏的貧困戶每家至少賺2萬元。金陽縣馬依足鄉黨委第一副書記鄭偉躲開了人群,到山坡上給縣財政局打電話:感謝扶貧款!對方的回復是,這是只屬於貧困村的“甜點”。

  迷科洋芋,是迷科村的特産,營養足、口感好,理論上是當地最好的致富産業。2017年底,鄭偉第一次發動大夥種洋芋,就有人撇嘴:沒有加工廠就沒有分選、沒有包裝,也沒有“賣相”和“身價”。

  2018年,鄭偉等來了“政策紅包”:不僅開了建設用地“綠燈”,還給了上百萬配套資金。最終,一座年加工上千噸鮮活農産品的廠房,村民們自發組織,只耗時兩個月全部竣工。

  2020年11月17日,註定被銘記。這一天,涼山貧困縣“清零”,當地“愚公”完成了“移山”壯舉,困擾千年的絕對貧困全面消除。

  還是那片土,脫貧攻堅的陽光照耀到每一個角落!還是那些人,但命運就此改變、夢想就此實現!

  (六)內生動力

  還是本地樹種結出來的蘋果,但涼山越西縣大瑞鎮林溝村村民吉木阿者木卻嘗到不同的味道——更甜、更脆,也更值錢。

  2018年秋天,林溝村來了一群人。他們帶著皮尺、測量幹,開著挖掘機。幾天后,吉木阿者木才明白,他們是來種蘋果的。

  “種蘋果能發財?”吉木阿者木的發問並非無根據:當地從唐朝就開始種蘋果,1000多年過去,人還是那樣窮。

  “種蘋果能發財!”挖樹坑的人斬釘截鐵:“這一次,我們種蘋果的方式不一樣。”

  第二年,林溝村外,果園裏溝渠密布、用上5G、投用水肥一體化和已經上手的“土秀才”,讓傳承了上千年的越西蘋果重振雄風。僅林溝村這個現代農業産業園,當地就投資7000萬元,豐産後年産值10億元,可持續帶動5000余戶增收。

  8年來,巴蜀大地上,變輸血為造血的事例俯拾皆是。投入含“金”量史無前例。2015年,四川出臺10大扶貧專項方案,整合資金超1400億元。2017年,借助22個專項扶貧年度方案,四川又端出上千億元投資“大餐”。2018年,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方案出爐,再次制定財稅、金融等支持政策。

  那麼,為何還要“造血”?一條教訓:必須杜絕養懶漢。“連油瓶倒了都不扶!”秦巴山區,通江縣諾水河鎮天井壩村,提到村民謝興周的過去,所有人直搖頭。

  “勁頭沒用對地方。為了吃救濟糧、拿慰問款,我沒少跟村幹部吵架。”謝興周羞得臉通紅:吃了幾十年救濟,自家還是窮得家徒四壁。

  一條經驗:不能只授人以魚。“養一次失敗一次,虧本一回。”隆昌市迎祥鎮水龍村,貧困戶黃友良以前是遠近聞名的“半桶水”。2006年起,他就用扶貧款建圈舍發展養雞業,卻從沒賺過錢。“該喂什麼飼料、打什麼疫苗,都不懂。”黃友良不識字,也看不懂養殖手冊,過去養雞全憑經驗來。

  一項總結:穩定脫貧要有長效機制。“一夜回到解放前!”2018年3月,入戶調查時,達州通川區尚寺村的村幹部們很是焦慮:一場大病,原本已摘帽的馮子國一家再次籠罩在返貧陰影下。

  馮子國一家返貧的苗頭,藏在收入結構中,也藏在掙錢的人身上:幾年前,靠著鄉鎮幫忙,沒文化也沒技術的馮子國和兒子才勉強找到打零工的路子。馮子國病倒後,這份本就不穩定的工作,也出現危機。

  那麼,如何把輸血變成造血?或者説,到底怎麼變?一個前提:觀念要跟上。“脫貧還得靠自己。”2016年,一片不解聲中,馬邊縣雙河村,瘸著一條腿的周賢富簽下28畝荒坡流轉合同。

  20多年前,一場事故讓周賢富落下終身殘疾,他成了村裏的低保戶。

  有了低保為啥還要種茶葉?“別人管得了一時,管不了一世。”此後兩年時間,周賢富把荒坡變成茶園和中藥材種植基地,被評為首屆“四川脫貧榜樣”。

  斷掉“等、靠、要”的方法,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都在找。南江黃羊,肉質口感絕佳,人稱“亞洲第一羊”,身價一直居高不下。過去,南江黃羊並沒成為秦巴山區脫貧奔康的“領頭羊”。

  地方政府也有苦衷:頭天把羊羔發給貧困戶養,轉天過來,多半隻剩下一張羊皮。這羊,是發多少,貧困戶就吃多少。

  還是從獎懲機制入手。“有借有還,才能再借不難。”2016年,在地方政府的見證下,吃“借羊還羊”模式“螃蟹”的貧困戶賈培中,與一家企業達成協定,在“借羊還羊”合同上按下手印。按照約定,老賈借的這21隻羊,3年內必須以實物形式還清。

  把“送”變成“借”,南江闖出國際高度讚譽的新模式。2019年,南江“借羊還羊”入選全球減貧優秀案例。

  一條共識:手腳要勤快。“致富還是靠實幹。”還是通江縣諾水河鎮,2016年,銀耳種植戶們和駐村幹部紛紛簽下脫貧攻堅承諾書,立下重誓:保證真抓實幹。

  吼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有了承諾書,謝興周不再鬧著吃救濟糧、拿慰問款,認真學起銀耳種植技術。如今,僅靠10畝銀耳,他家的年收入就超過20萬元。

  人勤地不懶。至2019年底,全省88個貧困縣已新建和改造提升農業産業基地660萬畝,建成現代農業園區250個。目前,彝區馬鈴薯、蕎麥等特色雜糧,涉藏地區的牦牛、藏係綿羊等優質畜牧,以及長江上游柑橘、龍門山脈獼猴桃、烏蒙山區川南優勢早茶等産業集群已基本成勢。

  一個竅門:技多不壓身。七旬老漢要成立養豬合作社了!2016年6月,蓬安縣柏樹村,鄭邦加成立養豬專業合作社的消息,轟動鄰近村組。

  轟動之餘,大夥還等著看笑話:鄭老漢養了半輩子豬,沒能弄出個名堂。因為,鄭老漢不懂養殖技術,要麼育肥太慢,要麼乾脆養不活。

  鄭老漢這回請來“幫手”——省農業農村廳畜牧總站的幫扶幹部。從選址到配料,從選仔豬到出欄,幫扶幹部們一遍又一遍地講給鄭老漢聽。

  有了這支“後援隊”,兩年下來,鄭老漢已成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和“豬專家”。而黃友良也得到了駐村工作組的技術幫扶,做大了養殖業。

  一技在手,才能走遍天下不愁。有了技術,貧困戶們看到更廣的未來。

  自打在縣城技能培訓班學會開塔吊,金陽縣馬依足村村民白打博出門打工就再也“不求人”。每次過年返鄉,還沒等他到家,就有用人單位發出高薪邀請。

  過去,為找一份能掙錢的工作,他沒少下苦力氣。但就算累得直不起腰,他還是沒能攢下買一輛摩托車的錢。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大地上鄭老漢和白打博的故事比比皆是。“十三五”期間,全省向11501個貧困村派出12424名農技員,每年針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70萬人次。去年,全川上百萬貧困人口靠著學來的技術,在用人單位找到新飯碗。

  一種探索:機制要靈活。“分紅啦!”2020年2月10日,新年到來前,興文縣大同村貧困戶王宜祥從村裏的肉牛養殖專合社領到兩萬元分紅。

  貧困戶變股東的故事,開始於2015年。當年,興文縣決定將大同村的200萬元省財政資産收益扶貧試點資金,以股權量化方式入股由村裏組建的連天山生態肉牛養殖專合社。從此,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王宜祥,每年都能拿到保底收益和分紅。

  不僅要變成股東,還要分享更多發展紅利。2017年11月,南部縣中和井村成立全省首家造林專業合作社,23名股東中有21名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者佔股只有四成。但成立第一天,合作社便明確:合作社收益的六成,要分給貧困戶股東。

  這個約定怎麼執行?從一開始,合作社的賬戶就處於當地財政部門監管之下。每接一筆業務,駐村幹部都要參與接洽。事後,還要把收支、分紅等明細張榜公佈。

  改機制、變模式,讓貧困戶分得更多、更穩定的産業發展蛋糕,四川一直“在路上”。2016年至2020年,全省龍頭企業、專合社長期穩定帶動輻射的貧困戶達61萬餘戶。

  8年來,堅持扶貧和扶志、扶智結合,四川走出一條依靠群眾、調動群眾、用人民群眾內生動力支撐脫貧攻堅之路。

  處處産業興旺,村活民富。8年來,堅持出重拳與出長拳相結合,四川始終把發展産業當做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和根本出路,兼顧群眾受益和持續穩定,走出一條既謀當下、更謀長遠的全面小康之路。 

(轉載)川越貧困 蜀寫傳奇——四川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紀實

在雅江縣松茸産業園菌種菌包廠房,村民們興奮地展示培育製作成的菌包。2016年以來,雅江縣大力發展以松茸為主的食用菌産業,引進現代農業龍頭企業建設高科技食用菌産業園,帶動當地百姓脫貧致富。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尹鋼攝

  (七)四川創造

  2016年7月23日,成都。第三次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上,時任新加坡副總理兼財長的尚達曼,為中國扶貧支招:可以嘗試對貧困人口徵收負所得稅。

  彼時,他不知道,這樣的創新已在樂山試點兩年,效果明顯。

  從古蜀國戰天鬥地的“五丁開山”,到修築“南方絲綢之路”的蜀地棧道;從開展“壓垮清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的四川保路運動,到探索汶川特大地震災後重建“一省幫一重災縣”的制度創新……川人自古以來就滿懷“敢為天下先”的敢拼敢闖勇氣和創新精神。如今,在脫貧攻堅的征途中,這樣的勇氣和精神,得到進一步繼承和發揚,彰顯巨大力量。

  以創新精神引領脫貧攻堅,四川無往不利。賣菜,是樂山市五通橋區脫貧戶張穎家主要的經濟來源。“以前都是隨便種點賣點,養家糊口就行,從沒想過靠賣菜發家致富。”

  激發低收入群體脫貧奔康積極性,西南財大在五通橋區試點“勞動收入獎勵計劃”項目,對低收入家庭的勞動所得給予一定現金獎勵,以獎代補,鼓勵貧困戶通過勞動增加收入。

  開始,張穎賣菜賺30多元,全家人均月收入300多元,人均繳稅-150元。納稅激勵之下,種菜賣菜更有勁頭,很快邁過貧困線。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這道路上,多少艱難前所未有,多少險阻前所未見。惟有創新,方能一往無前攻克艱難險阻,戰無不勝。

  通過創新,解決了扶貧項目缺錢難題。這邊,巴中土地增減掛鉤指標有節余,若僅在本地使用,財力無力承擔,承載扶貧功能的“巴山新居”建設資金短缺。那邊,成都高新區發展勢頭強勁,卻面臨建設用地緊張。

  牽線搭橋,一拍即合。巴中整合多縣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流轉到成都高新區,保障其建設用地需求,並承擔建設佔用耕地的易地保護責任。用地指標緊張的高新區“買”到土地,口袋緊張的巴中“賣”得資金,一舉兩得。

  脫貧路上,四川始終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形成脫貧攻堅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

  以債聚錢。2018年9月,省政府通過財政部深交所政府債券發行系統招標發行373.51億元地方債。其中,一般債續發行規模10億元,是深交所首次進行地方債續發行;專項債中則包括全國首單災後重建專項債券。

  地方債發行還推出土地儲備專項債、棚改專項債、旅遊扶貧開發建設專項債、醫療養老專項債、水務建設專項債等多個項目收益專項債創新品種,期限涵蓋3年、5年、7年及10年。

  靈活用錢。四川從制度設計源頭著手,將各級財政安排用於農業生産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資金統籌起來,整合使用,“允許買醋的錢打醬油”。

  錢到位了,一批批農業基礎設施、産業園區建設、飲水安全項目快馬加鞭,迎頭衝鋒,馬力十足。

  通過創新,解決了産業缺少動力難題。雖然家門口的超市就有苦蕎茶,但是李雪玲還是騎自行車,到兩公里外的紅旗超市購買。原因是,後者的苦蕎茶上有“四川扶貧”標識。“買得放心,也為扶貧出一份微薄之力。”她説,“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四川不缺扶貧好産品,缺的是通向市場的渠道。2018年,四川在全國首創註冊“四川扶貧”公益品牌,共建、共用、共享這一公益性“身份信息”。

  打上“四川扶貧”標識的産品,來自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的産品或原材料,政府給予財政、稅收、金融、交通運輸、人才培訓等支持。一次次推介會、消費月活動,讓“四川扶貧”産品走向千家萬戶。

  “四川扶貧”公益品牌創立不到3年,全省已有2800多家企業用標、用標産品近6000個,有效帶動約400萬名貧困群眾增收。

  通過創新,解決了幹部能力建設難題。過去10多分鐘,現在3分鐘,這是何雨璟辦理一份村級財務手續的時間變化。

  北川縣擂鼓鎮有30個村、1個社區,但鎮上財務管理就她一人,不但任務量大,且專業性很強。

  以智慧、智慧替代人工操作,擂鼓鎮試點“互聯網+精準扶貧代理記賬”,大量任務交給更懂財務的平臺處理。

  把幹部從機械化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四川開展脫貧攻堅資料“瘦身行動”,騰出手幹更多實事。

  讓實幹者實惠,讓有為者有位,四川出臺關心愛護脫貧攻堅一線幹部辦法,提拔任用優先考慮脫貧攻堅一線幹部,特別優秀者可破格提拔。

  每一次創新,都是對當前省情的深刻認知;每一次突破,都是對實際問題的見招拆招;每一次探索,都是對全國乃至全世界扶貧路徑的豐富拓展。

  這是一次著眼四川實際的探索。在四川,非貧困村中也有貧困戶,非貧困村也面臨産業發展難題。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這是我們黨反復強調的奔康原則。如何消除“插花式”貧困?

  四川向有20戶以上貧困戶的非貧困村全覆蓋選派第一書記、農業技術巡迴服務小組、結對幫扶責任人“三個一”幫扶力量。向20戶以下貧困戶的非貧困村,則全覆蓋選派貧困戶幫扶責任人,確保貧困群眾困難有人幫、發展有人扶。26251個非貧困村、49.3萬戶貧困戶全部納入幫扶力量選派範圍。

  有力量,還要用巧勁兒。“你叫什麼名字?”“我叫陳小軍。”“上午來教室要對老師説什麼?”“早上好。”“下午放學回家呢?”“老師再見!”

  2019年3月29日上午,雷波縣馬處哈三峽新村幼兒園,3歲的陳小軍在老師阿蘇的引導下,現場展示了他流暢的普通話。而5個月前,陳小軍只會説彝語,一句普通話都不會説。

  由於歷史和文化原因,久居深山的彝族民眾大多普通話水準低,在轉移就業、勞務輸出、融入現代社會等方面困難重重。

  2018年5月,四川按國務院扶貧辦和教育部要求,在涼山州啟動實施“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試點,讓具有正常學習能力的3-7歲學齡前兒童,在接受義務教育前能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溝通交流。

  這一行動,讓幼兒們聽懂、會説、敢説、會用普通話,在全州初步形成使用國家通用語言的氛圍,村級幼教點幼教輔導員和幼兒園教師培訓體系逐步完善。

  這是一次凝聚力量的探索。2015年7月,四川在全國首創財政投資收益扶貧新模式。該模式提出“貧困戶優先股、貧困戶股份”概念,讓貧困戶在財政支農資金形成的資産中當上“大股東”,為貧困戶增收找到一劑造血良方。

  2014年,四川愛心扶貧網開通。在這全國首個直通車式的“扶貧網絡超市”,愛心人士可根據意願,根據地區、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鎖定相應建檔立卡貧困戶,根據其治病、助學、産業等需求,採取多種方式精準幫扶。

  這是一次刀刃向內的探索。脫貧成效好不好?不看數字看實效,要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檢驗。2019年6月至8月,四川組織全省各地各部門26萬餘名幹部參與開展“兩不愁三保障”回頭看大排查,共排查建檔立卡貧困戶188.83萬戶、特殊困難戶(邊緣戶)3.7萬戶、入戶排查易地扶貧搬遷戶37.64萬戶,逐村逐戶逐項查漏補缺、補齊短板,確保脫貧品質。

  這是一次面向未來的探索。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和社區治理,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是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的要義。在涼山州越西縣130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中,有69個安置點涉及跨鄉鎮搬遷,形成一個個“鎮中鄉”“村中村”。由於搬遷群眾戶口尚未遷移,安置點一時面臨“兩頭管”,給群眾日常生産生活帶來不便。

  為此,越西縣探索“聯合組團”片區治理模式。按照安置點分佈相對集中原則,在遷入人口較多的鄉鎮,分別建立“聯合組團”片區,成立臨時黨工委,明確片區主要負責人,牽頭對安置點人員進行管理和服務。

  脫貧奔康路,越走越寬廣。黨中央高度重視解決相對貧困問題,把建立長效機製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持續提升脫貧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從2020年4月開始,四川在53個縣(市、區)開展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試點,要求“四不摘”,即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讓脫貧政策在今後一定時期繼續保持和延續。

  脫貧攻堅成果不斷鞏固、鄉村振興的基礎不斷夯實,四川一步一個腳印,蹄疾,步穩。

  (八)中國力量

  一塊燒餅,讓巴中市南江縣貧困戶張海燕感受到“山海戀”的甜蜜。

  2019年7月1日,南江縣沙河鎮,縉雲燒餅店開張。開業僅5天,利潤就有8000多元。張海燕説,沒想到靠賣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的小吃脫了貧。

  縉雲燒餅是當地“秘不外傳”的致富秘方,直到縉雲縣和南江縣對口結對幫扶,“南江所需,縉雲所能”讓致富秘方飛到南江。

  625萬人,這是過去8年來,四川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數量;54892人,這是四川脫貧攻堅路上,曾參與的志願者數量。

  脫貧攻堅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靠的是黨的堅強領導,靠的是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品質,靠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靠的是一任接著一任幹的堅守執著,靠的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鬥——這些中國脫貧攻堅之所以取得偉大勝利的寶貴經驗,四川也寫下精彩注腳。

  他叫裴啟斌,來自北京。從中央紀委機關挂職涼山州委常委、副州長,他在涼山一待就是750多天。有人幫他算了一下行程,僅是到雷波縣,他就去了74次。有人稱他“挂職幹部”,他卻很嚴厲地糾正“我是涼山幹部”。

  上至中央,下到地方,四川脫貧攻堅的戰場上,“認窮親、結對子”,成為常態。

  有數字為證:過去幾年,24家中央單位累計在川投入幫扶資金35.09億元、實施幫扶項目1426個,幫助引進各類幫扶資金21.2億元;379個省直部門(單位)全覆蓋定點扶貧88個貧困縣,累計投入幫扶資金60.22億元、實施幫扶項目8504個,幫助引進各類幫扶資金63.63億元。

  正是採茶時節,青川縣沙州鎮青坪村的茶園裏,茶苗蒼翠。這裡種植的“百葉一號”白茶,來自遙遠的浙江省安吉縣。2018年,這些帶著浙江人民幫扶情誼的茶葉,來到青川,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又豈止是茶葉!看!涼山州木裏縣後所鄉岩裏村,兩棵碗口粗的梨樹迎風而立。在一處海拔2000多米的山坳上,一片白墻灰瓦嶄新民居錯落有致,村口寫著幾個字:佛山援建。

  聽!汶川縣水磨鎮郭家壩村的扶貧車間裏,數十台縫紉機有序運轉,一片忙碌景象。車間門口寫著幾個字:義烏市福田街道援建。

  在這場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山海深情中,廣東、浙江兩省17市61縣與我省68個貧困縣建立結對關係,兩省累計投入102.93億元,實施幫扶項目2623個,共建特色園區64個。

  省內也在行動。四川創新省內對口幫扶,組織經濟較發達的7市35縣結對幫扶45個深度貧困縣,累計投入幫扶資金60.87億元、實施幫扶項目4300個,選派幫扶幹部3118名。

  這是一個發生在大涼山的故事:紫色的花、褐色的根,這是生長在四川大涼山的道地中藥材——附子。30多年前,涼山人耿福能依靠大自然的饋贈,發展出一家現代化醫藥企業——好醫生集團。30多年後,同樣靠著這份自然饋贈,耿福能帶著窮鄉親們一起走上致富路。

  涼山布拖縣火燈村彝族小夥馬查力爾是其中一員。每年9月,耿福能都要帶隊到涼山收購附子,馬查力爾年年都是種植冠軍。除銷售款外,2018年,馬查力爾還獲得一筆額外獎勵。

  從個人捐贈,到企業援助,再到政府幫扶,涓涓細流,匯聚成海。

  愛心不能用數據衡量,卻能用數據佐證:過去7年,四川連續開展扶貧日活動,迄今已累計接收捐贈款物合計107.06億元;“扶貧攻堅——人大代表再行動”,政協委員“我為扶貧攻堅做件事”“國企入涼”“國企康巴行動”“萬企幫萬村”“巾幗扶貧行動”……據不完全統計,有7.6萬戶民營企業(商協會)與8273個貧困村建立結對幫扶關係,1500余家社會組織積極參與脫貧攻堅。

  這是社會主義中國實力的佐證。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社會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建立的完整産業體系、形成的強大科技實力,成為四川脫貧攻堅的堅實依靠。

  這是社會主義中國制度優勢的佐證。黨中央統一指揮、統一決策、統一部署、統一調度,地方黨委負主責,基層幹部全參與,沿海發達地區與中西部貧困地區結對,國家機關、國企央企、社會團體投入人力財力物力……

  2010年,國務院扶貧辦決定珠海市對口涼山州開展東西扶貧協作。此後,每年數百萬援助資金見證“山海結盟”。心繫內陸,2012—2019年,四川共接收港澳臺各界扶貧資金超8000萬元。僅在內地首個扶貧點南江縣,香港各界扶貧促進會就派出11批次174人次赴南江,實施7個首批扶貧項目,撥付4000萬元設立南江黃羊産業扶貧基金支持的借羊還羊項目。該項目入選全球優秀減貧案例。

  這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佐證。遠在海外,華人華僑也不忘祖國。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海內外僑胞通過改善基建、教育扶智、産業扶貧、海外宣介等方式傾力支持四川脫貧攻堅,累計投資捐資近140億元。

  ……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

  (九)邁向未來

  一段曾經懸空的水泥樓梯,見證了平昌縣得勝鎮獨柏村村民吳禹益生活的兩次變遷——

  2016年,按照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標準,吳禹益一家三口告別搖搖欲墜的土坯房,搬進“暴雨天能踏實睡覺的結實房”。人均25平方米的新家,是一處平房。房子的一側,卻有一段懸空的水泥樓梯。那是設計師和地方政府留給未來的期許:貧困戶勤勞致富後,隨時可以往上加蓋。

  期許成真。今年1月,閒置了4年的樓梯,終於不再“懸空”。作為曾經的貧困戶,靠發展養殖和打工攢下的錢,吳禹益把75平方米的平房變成上下兩層的“小洋房”。

  不再“懸空”的,還有獨柏村的致富夢想。依靠脫貧攻堅建成的環村連社公路網,和逐步發展起來的水産養殖、青花椒等産業,獨柏村搞起電商,銷售本地産品,目前已成“網紅村”。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新起點上乘勢而上,先要腳踏實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春節剛過,廣元市昭化區柏林溝鎮赤嵐村村民李紹青卻因一場大病不能外出務工。全家原本通過發展産業、生態補償等政策扶持,于2019年脫貧,但這場意外讓家庭收入銳減,陷入返貧風險。

  聽聞此訊,村裏立即將李紹青家納入《返貧致貧預警阻擊臺賬》名單,並因戶施策針對性地制定幫扶措施。

  “納入返貧風險監測戶後,鎮、村又來幫我,讓我領低保,匹配了公益性崗位,免費發雞苗。”李紹青感激地説,“我準備今年再養兩頭豬,多種點莊稼,相信日子會越過越好。”

  隨著貧困人口逐步退出,防止已脫貧人口返貧和邊緣人口致貧,成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日益緊迫的課題。

  早在2017年,四川就開展脫貧攻堅“回頭看”“回頭幫”,對照“兩不愁三保障”“四個好”目標,重點核查已脫貧人口、已退出貧困村和已摘帽貧困縣是否穩定鞏固,進村入戶核查甄別並建立臺賬,列出“回頭幫”清單,及時對標補短。

  2019年,四川首次集中統一部署精準幫扶“大走訪”活動,遍訪全省625萬建檔立卡貧困戶、11501個貧困村以及派駐第一書記的非貧困村,著力解決一些地方項目和資金安排不精準、幫扶措施針對性不強等問題,進一步查漏補缺。

  2020年,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在四川全省建立。同年底,全省重點監測的7.77萬戶已脫貧但不穩定戶和收入略高於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邊緣易致貧戶共25.59萬人,全部落實幫扶措施。

  動態管理幫。《四川省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方案》明確,以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易致貧戶為監測對象,通過“排、訪、評、錄、測、補、銷”七個步驟,建立“從上到下、自下而上”的雙向監測機制,對監測對象動態管理。

  及時預警幫。在四川省脫貧攻堅大數據平臺上,貧困監測預警模組會重點關注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村兩委或駐村工作人員每月進行一次動態監測,對發現的新增監測對象按程式納入監測範圍,確保不落下“一戶一人”。

  幫扶補短幫。四川出臺《關於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的實施意見》,制定産業幫扶、就業幫扶、綜合保障、扶志扶智和其他幫扶等五大類幫扶舉措。幫扶措施落實後,由縣級脫貧攻堅辦組織力量核實後才能銷號。

  “接下來我們將合理確定監測標準,嚴格識別程式,強化信息共享和數據比對,進一步健全精準幫扶機制,對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易致貧戶及時發現、及時幫扶、及時消除風險。”省扶貧開發局相關負責人説。

  初春剛至,青川縣木魚鎮紅旗社區現代農業園區裏不時有成群結伴的遊客。

  在這裡,標準化規模化發展的黑木耳、羊肚菌等特色農業産業,吸引不少遊客前來。“沒想到農業園區還成了旅遊景區,遊客過來觀光、體驗農事,把我們的黑木耳、羊肚菌等土特産也帶旺了。”村民白金玉興高采烈。

  不僅遊客,決策者也為這裡所吸引。去年10月,四川多部門組織調研,深入上百個村落,專題調研“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紅旗社區是其中一站。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進入“十四五”,“三農”工作重心實現從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性轉移”。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到底銜接什麼、如何銜接?四川在探索——

  辨別新方位。當前,省委、省政府正組織力量抓緊起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鄉村振興考核辦法》。即將出臺的《鄉村振興促進法》等系列政策、法規,為有效銜接把關定向。

  續寫新篇章。“過渡期內要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四川明確對現有幫扶政策逐項逐類進行優化調整,新政不出,舊政不退,力度不減,確保工作不留空當、政策不留空白。

  築牢新起點。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抓好低收入人口穩定增收、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一系列措施,確保脫貧攻堅成果不褪色。

  繪製新藍圖。編制“十四五”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規劃,確保各規劃相對接、相補充,在鄉村振興衝鋒號下,同唱一首歌、共彈協奏曲。

  匯聚新力量。目前,四川省級扶貧機構職能的調整優化正在開展前期調研工作,各級扶貧機構正主動加強與省委編辦的溝通對接,儘快完成機構職能調整優化工作。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於脫貧攻堅,如何繼續啃下“硬骨頭”?四川在探索、在行動。

  這需要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使命在肩的責任感。在北京,3月12日,全國兩會剛剛閉幕,省委書記彭清華,省委副書記、省長黃強就帶隊拜訪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探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之道。

  這需要堅定信心,鼓足繼續攻堅克難的精氣神。在涼山昭覺縣,春節剛過,到崗不久的解放鄉火普村第一書記曾遠旭就把大夥召集在一起座談。主題只有一個:給大夥鼓勁,爭取把脫貧後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這需要乘勢而上、再接再厲、接續奮鬥。在蓬安縣利溪鎮萬壽村,4月6日,即將離任的第一書記米建偉給大夥上了最後一堂黨課。課堂上,即將接任的肖梅説出任期目標:今後3年,靠著黑山羊養殖和其他特色農業,要讓全村人均收入再增一倍。

  征途漫漫,惟有奮鬥。3月,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意見》。這份新世紀以來的四川第18個省委一號文件,勾勒了今年乃至今後五年的“三農”工作“路線圖”。

  全新的征程,昂揚的姿態。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8年鏖戰,四川與全國一起,締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孕育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

  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征途上,脫貧攻堅精神必將在巴蜀大地上,續寫新的篇章。團結一心,英勇奮鬥,堅決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和風險,不斷奪取新的更大勝利!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