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銘記來時路 讓紅色薪火代代相傳
2021-04-15 09:37:02來源:西安新聞網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中首  陜西】不忘初心銘記來時路 讓紅色薪火代代相傳

  安吳青訓班舊址。

【中首  陜西】不忘初心銘記來時路 讓紅色薪火代代相傳

  安吳青訓班學員活動場所。

【中首  陜西】不忘初心銘記來時路 讓紅色薪火代代相傳

馬欄革命舊址。

【中首  陜西】不忘初心銘記來時路 讓紅色薪火代代相傳

  馬欄七孔橋是通往延安的“紅色通道”。

【中首  陜西】不忘初心銘記來時路 讓紅色薪火代代相傳

  趙夢桃紀念館內“夢桃精神,代代相傳”八個大字熠熠生輝。

  西安新聞網訊 咸陽是璀璨的歷史文化名城、紅色革命熱土,在波瀾壯闊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孕育出的紅色薪火代代相傳。“馬欄精神”“夢桃精神”,這些閃耀的燈塔,穿越時空照耀著我們,既讓我們的思想受到洗禮,又讓靈魂得到昇華,更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奮進力量。

  走進咸陽,沿著紅色足跡,重走信仰之路,讓我們一起探尋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

  安吳青訓班

  “學好本領上前線”

  “聚在這兒我們上了生命的第一課,再會吧,我們到戰場上去上第二課!我們將親見祖國在血裏得到自由,我們將在燦爛的樂園裏上第三課。”——這是安吳青訓班畢業證上印著的話。

  咸陽市涇陽縣安吳鎮安吳堡村是渭北大地上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古村,這裡有一座吳氏莊園,堪比喬家大院,老宅院裏曾上演引人入勝的悲歡離合和財富傳奇。但任何一個大院也無法與其相比的是它在中國革命歷程和抗戰史上激蕩人心的紅色過往。在抗戰最需要人才的時候,這裡吸引了全國各地愛國青年在此學習,被譽為“抗日青年的旗幟、革命青年的熔爐、中國青運史上的豐碑”。這便是抗戰初期,中國共産黨培養青年幹部的基地——安吳青年訓練班。

  上萬青年從五湖四海來到“革命大熔爐”

  4月6日,記者來到安吳青年訓練班紀念館,參觀青訓班班部、課堂等,追憶革命先輩“學好本領上前線”的崢嶸歲月。

  “安吳青訓班是抗戰初期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為適應抗戰需要和廣大愛國青年的抗日救國要求,由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出面,在國民黨統治區創辦的一所戰時青年幹部學校。從1937年10月11日創辦到1940年4月奉命撤離,歷時兩年半,舉辦十四期,組編127個連隊,先後培養1.2萬多名優秀學員。”安吳青年訓練班紀念館宣教科負責人王文介紹道。

  西安事變後,中共中央青年部、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對西安學生抗日救亡運動十分重視。1937年9月下旬,黨中央派中共中央青年部部長、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主任馮文彬到涇陽縣雲陽鎮參加安置從國民黨監獄獲釋同志的工作。事後,中共陜西省委賈拓夫等同志與馮文彬商定,擬對西安事變前後西安青年運動涌現出的大批積極分子進行戰時軍事和政治訓練。同年10月11日,“戰時青年短期訓練班”在於右任先生的鬥口農場創辦,首期學員150人,培訓時間15天,馮文彬任班主任兼教員,向學員普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知識、軍事常識等。

  後來,由於受到國民黨頑固派的騷擾,青訓班遷至涇陽縣雲陽鎮城隍廟,第二期學習時間三個星期,學員增至200余名,由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宣傳部部長胡喬木擔任青訓班副主任。

  在日本侵略者步步緊逼下,全國各地大批不甘做亡國奴的青年學生涌向西安。他們在茫茫黑夜中尋找光明,尋求抗戰救國真理。從第三期起,“戰時青年短期訓練班”從訓練陜西青年積極分子轉向訓練全國廣大愛國青年。許多外省愛國青年來參加學習,第三期開學有學員300人左右,臨結業時人數已超500人。青訓班影響力持續擴大,毛澤東作出指示,要求青訓班敞開大門,來者不拒,同時令中央有關方面選派經過長征的紅軍幹部和具有理論水準的幹部到青訓班工作。

  1938年1月,由於雲陽鎮城隍廟校舍緊張,青訓班從雲陽鎮遷至安吳堡。此後,來學習的青年不僅有工人、農民、店員、小販,還有留學生、藝術家等。他們有的是西安八辦介紹來的,有的通過擺渡而來,有的駕著馬車過來,還有的是徒步兩個月趕來。不管他們是什麼身份,以何種方式到達,都是為了一個目標——來到青訓班“革命的大熔爐”。

  説到此,王文還講了個故事:1938年,15歲的上海進步青年夏似萍來到安吳青訓班。在這裡,她學到知識,感受到家的溫暖,想把弟弟妹妹也帶來。於是,她請假回上海。而當時,夏似萍的家中,父親和年僅13歲的小妹、11歲的小弟相依為命。她的大弟去了延安。説了自己的想法後,父親當即反對,覺得弟弟妹妹太小,怕有危險,而且也擔心孩子都走了,他一人孤單。眼看做不通父親的工作,夏似萍打算回青訓班。讓她沒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夏似萍帶著行李前腳出家門,父親後腳也跟出來,身後領著兩個最小的孩子。父親説:“弟弟妹妹你帶走吧,我想了,雖然你們都走了,我會孤單,但是,亡國比孤單更難受。”

  1939年下半年,國民黨頑固派反共活動愈演愈烈,形勢更加險惡,中共中央指示,將青訓班主力遷往華北,併入華北聯大。1940年4月,青訓班接到全部撤離安吳回延安的通知,最後的300余名學員和工作人員回到延安,進入澤東青年幹部學校繼續學習和工作。

  在中國青年運動史上立下不朽的豐碑

  在紀念館,王文介紹了吳氏莊園各區域在青訓班開辦時期用途。

  莊園大門一側廂房是倒座房,吳家時是雜役住的,青訓班時作為學員簽到處。過了一進院,來到六椽廳,是整個院落主體建築。吳家時是客廳和議事廳。青訓班遷到此後,白天是學員活動場所,舉辦詩歌朗誦、歌咏比賽等活動。到了晚上,則是兒童連宿舍。“最小學員只有八九歲,沒有床,沒有炕,甚至連木板也沒有,學員們打著地鋪,在磚地上鋪上穀草,蓋著薄薄的棉被,四邊壓上磚頭,夜裏凍得發抖。”

  進了二進院,來到過廳,吳家時這裡是主人接待親朋好友的地方。青訓班時作為飯廳。開飯時,不分幹部、學員,坐在這裡一起用餐,吃的是土豆、豆腐“大鍋菜”和窩頭等,沒有葷味。學員從進青訓班到畢業,唯一能稱得上是改善伙食的,是畢業那天吃了頓豬肉燉粉條。

  “青訓班發展到後期,來學習的人太多,學校住不下,學員們都借宿在村民家的庫房、柴房。”王文説,雖然辦學環境艱難,但學校紀律嚴明,尊師愛老,學員們學習熱情始終高漲。在學員管理上,青訓班規定很多。如每次打飯,學員必須對炊事員態度好,因為炊事員不少是上過前線的。寢室紀律也嚴,學員不能在宿舍漱口、吐痰、留客等,即便是借住村民家的羊圈,也要嚴格遵守。

  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安吳青訓班一期學員最多時接近2000人,安吳堡已沒有可以容納這麼多人同時上課的房屋。因此,教室搬到了露天——吳氏陵園,即吳家祖墳所在地,一來地方足夠大,可同時容納千余人;二來,陵園有許多柏樹,形成一個天然防空掩體,安全有保證。於是,有了這樣一幅畫面——教員在樹枝上掛塊小黑板教學。所有學員席地而坐,草簾擋風,露天上課。“柏樹林,好課堂,藍天為帳山做墻,學為抗日,熔爐煉純鋼”的口號在學員們中廣為傳唱。

  安吳青訓班自始至終貫徹執行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實施抗日教育方針,並將不同培訓對象分編為研究班、婦女連、兒童連等連隊、班組,因材施教。所授知識主要是政治和軍事兩大類,如時事政治、軍事理論、遊擊戰術、怎樣消滅漢奸等。同時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組織學員課餘時間深入農村、集市搞社會調查,演抗日戲,唱革命歌,向群眾宣傳黨的抗日救亡主張。

  青訓班也定期舉辦學習競賽大會、學員代表大會,學員在大會上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氣氛熱烈。學員最感興趣的是生活競賽,如“不吃零食”“不進館子”“不擦雪花膏”“不在室外徘徊”等。學員成績好壞,不看分數,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稱呼:“飛機”“火車”“汽車”“馬車”“牛車”“烏龜”。學員們誰也不願當“牛車”或“烏龜”,競賽時比學趕超,成績都很好。

  “青訓班儘管最初名叫‘戰時青年短期訓練班’,後來又改稱‘戰時青年訓練班’,1939年計劃改為‘中國青年幹部訓練班’,但‘安吳青訓班’這個名稱則是當時大家一致的通稱。”王文説,青訓班先後培養1.2萬多名學員。畢業後,他們或被送到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等繼續學習;或被派往國民黨友軍或抗日民眾團體,從事抗日救亡宣傳;或被派到敵後抗日根據地或抗戰前線,直接投身戰場,在各條戰線上從事抗日救亡運動,有力促進了中國青年統一戰線的建立,譜寫了中國青年運動史的光輝篇章。

  新時代黨員幹部和青年的“新學堂”

  “帶著新鮮血液與朝氣加入革命隊伍的青年們,無論他們是共産黨員與非黨員,都是可貴的,沒有他們,革命隊伍就不能發展,革命就不能勝利。但青年同志的自然的缺點是缺乏經驗,而革命經驗是必須親身參加革命鬥爭,從最下層工作做起,切實地不帶一點虛偽地經過若干年之後,經驗就屬於沒有經驗的人們了!”這是1939年10月毛澤東為安吳青訓班二週年紀念的題詞。

  “學好本領上前線。”這是朱德在擔任青訓班名譽班主任期間,于1938年親臨安吳堡,為全體學員做《抗戰形勢》報告,併為學員的親筆題詞。

  記者駐足重溫這些題詞,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其間,有一群大學生帶著攝影器材來學習參觀。“戰火紛飛的年代,這些青年不怕艱難困苦,為了保家衛國,練好本領,抗日救國,這種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學習。當代青年要向先輩學習,堅定理想信念,用奮發圖強、青春熱血建功新時代,為國家更加富強貢獻青年力量。”陜西師範大學研究生彭家俊説,他和同學們來這裡參觀,觸動很大,他們計劃拍一部關於安吳青訓班的專題片,讓更多青年了解革命先輩事跡,學習傳承愛國奉獻的精神。

  時光荏苒,從青訓班1940年奉命撤離至今,已過去81年。但在歲月長河中,安吳青訓班卻留下豐富的歷史內涵和深遠的政治影響,上萬名革命青年追求真理、抵禦外侮、自力更生、勇往直前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英雄主義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奮鬥不息。新中國成立後,安吳青訓班舊址先後被列入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教育基地、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黨史教育基地、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基地等。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年以來,隨著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開展,安吳青年訓練班紀念館學習參觀人數驟增,除了黨政單位黨員幹部、中小師生,也有不少企業組團前來。截至4月6日,該館已接待參觀者7.4萬人次。

  “今年,我們正結合黨史學習教育籌備《時代召喚》革命文物專題展等活動,為黨員幹部提供‘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的‘活教材’。”安吳青年訓練班紀念館館長張浩表示,做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是紀念館的重要責任和歷史使命。安吳青年訓練班紀念館將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展示革命文物背後的故事,讓更多的人在學習黨史的過程中培育愛國情懷、匯聚精神偉力。

  旬邑馬欄

  “黨的利益在第一位”

  這裡地處偏僻山區,溝壑縱橫,也許,你很難相信,就是在這個地方,曾發生過轟轟烈烈的革命鬥爭,燃起過燎原的革命之火。在這塊紅色土地上,中國共産黨人高舉革命大旗,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創建革命政權,留下了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足跡。蒼茫雄渾的馬欄山,是我們汲取信仰之飴、精神之鈣、前行之力的寶地。

  4月7日至8日,記者來到咸陽市旬邑縣馬欄鎮馬欄村,瞻仰關中地委舊址、馬欄革命紀念碑,參觀馬欄革命紀念館,體悟革命先輩和分區軍民克服困難、英勇抗爭、發展生産、興辦教育的鬥爭精神。

  陜甘寧邊區的“南大門”

  “旬邑是一塊紅色土地,早在1926年旬邑就建立了黨組織——旬邑寶塔小學黨支部。1928年,爆發了震驚陜西的旬邑起義。”馬欄革命紀念館講解員第五亞敏講述了我黨在馬欄篳路藍縷的立業之路。

  旬邑起義時間為1928年的5月6日,共産黨人許才升、呂佑乾等6人決定以雞毛傳帖、擊鼓為號發動農民起義。7日拂曉,許才升等人手持大刀長矛,攻克旬邑縣城,打開監牢救出被捕的共産黨人和革命群眾。在解放旬邑建立陜西地區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後,由於叛徒出賣,旬邑起義宣告失敗。然而,它卻點燃了渭北革命熊熊烈火,之後的一次次戰鬥,不斷粉碎著敵人“圍剿”,標誌著中國共産黨的革命活動在旬邑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馬欄位於橋山山脈南端,它完整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三個歷史時期——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馬欄是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在這裡成立,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等在此工作和戰鬥過。馬欄和陜甘革命根據地一道成為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抗日戰爭的出發點和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馬欄是革命聖地延安和陜甘寧邊區的“南大門”,是中共陜西省委、關中分區機關所在地,是全國仁人志士和軍用物資通往延安的重要驛站和通道,是關中地區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教育中心。這裡民風淳樸,黨組織安全可靠,經濟條件較陜北相對優越,為方便革命青年學習,黨在這裡設立陜北公學、陜甘寧邊區第二師範學校等革命院校,為中國革命培養大批棟樑之材。以習仲勳、汪鋒、張仲良、文年生、張德生、趙伯平、高錦純等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在這裡長期工作和戰鬥過。

  時至今日,馬欄革命舊址依然保存著中共陜西省委、中共關中地委和關中分區機關舊址、工字房、七孔橋等革命遺存。馬欄河邊至今還有300多孔窯洞舊址,在那裏,可以感受到火熱的戰爭年代。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旬邑是一片浸染鮮血和革命榮光的紅色土地,在創建與保衛陜甘寧邊區的過程中,無數革命先烈為其獻出寶貴生命。在關中特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初期,在中華民族的危難年代裏,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發展壯大人民武裝,響應抗日救國號召,關中特區發生了許多鮮為人知卻令人感動的故事——蔣家坪有一位名叫蔣德寬的財主,有著很高的抗日熱情,為支援前線,他特意找到時任關中特委書記的習仲勳。“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別人都在為部隊捐糧捐款支援抗戰,我也準備了50擔糧,1000塊銀圓,如果少,我再拿。只是我兒子要當兵,我的成分高,不知道咱紅軍要不要?”習仲勳説:“要,當然要!只要願意打日本,咱們都要!”第二天一早,蔣德寬就把兒子送去參加了紅軍。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但蔣德寬心繫共産黨,心繫紅軍,心繫國家,明知上戰場就有可能意味著犧牲,還毅然將自己的孩子送去參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分階層、身份,發動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加入到革命隊伍。這就告訴我們,只要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只要我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就能戰勝一切困難。”

  “這是習仲勳當年親手植的核桃樹。”在馬欄革命紀念館工字房前,第五亞敏指著一棵核桃樹講道。1941年春,關中分區機關遷址前,時任關中分委書記、分區專員的習仲勳赴馬欄勘察地形,親手栽植這棵核桃樹。這棵樹經受炮火的洗禮,吸收馬欄的“紅色營養”,已深深紮根于馬欄山下。

  從1936年起,習仲勳在馬欄地區戰鬥生活長達6年之久,帶領根據地人民在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中鑄就昇華出了寶貴的馬欄精神,成為延安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關中分區首府的創建貢獻至大。馬欄精神主要體現在“黨的利益在第一位”“為人民群眾謀福利”。這兩句話源自1943年1月14日西北高幹會議在延安召開時,毛澤東贈給習仲勳的題詞——“黨的利益在第一位”,以及1943年毛澤東贈給赤水縣委書記任成玉的題詞——“為群眾謀福利”。

  習仲勳在馬欄期間,始終貫徹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使關中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贏得黨和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擁戴。他始終與人民群眾站在一起,毛澤東評價他是“從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

  “我們緬懷先輩,重溫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激勵後人。我們要將馬欄革命精神薪火相傳,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第五亞敏説,她從小就聽老一輩人講馬欄的故事,馬欄精神已深深植入旬邑人的血液。

  永不磨滅的精神力量

  在馬欄革命紀念館廣場上,一座高18米的馬欄革命紀念碑巍然聳立,象徵馬欄從1931年到1949年,經歷的18年革命歷史,彰顯著革命先輩留下的永不磨滅的精神力量。

  馬欄革命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國防教育基地、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也是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馬欄革命紀念館2011年7月對外開放,展出圖片800余幅,革命文物600多件,借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全方位展示了陜甘寧邊區關中特區、關中分區的革命歷史。

  今天,馬欄革命紀念館成為廣大幹部群眾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記者看到,前來參觀的群體及個人絡繹不絕,有佩戴黨徽的黨員幹部,也有老人、孩子。也有隻身而來的黨員,跟隨團體,在革命紀念碑前鞠躬、緬懷先輩,面向黨旗,重溫入黨誓詞。

  “在關中分區首府的創建過程中,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用鮮血和生命充分詮釋了共産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新時期,黨員幹部仍要加強黨性教育,要深刻認識精神之‘鈣’巨大功能,始終把堅定理想信念當作共産黨人的政治靈魂和精神支柱,不斷改造主觀世界,牢固樹立為共産主義奮鬥終身的堅定信念。”馬欄革命紀念館副館長趙偉博説,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之際,身為共産黨員,除了要築牢信仰之基,也要帶頭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做艱苦奮鬥精神的倡導者、實踐者、繼承者、傳播者,用艱苦奮鬥的精神轉變作風,不空談,求真務實,不為功名所累,做一名艱苦奮鬥、廉潔奉公的好黨員。“艱苦奮鬥是中國共産黨得以不斷發展和壯大、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勝利的寶貴經驗。縱觀關中分區發展史,就是一部奮鬥史,靠艱苦奮鬥起家創業,靠艱苦奮鬥發展壯大,靠艱苦奮鬥成就輝煌。”

  “關中分區的首府,經歷了白手起家,實現‘五大建設’全面繁榮。歸根結底,就是走群眾路線,全心全意為民服務。”趙偉博認為,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就是旨在建設為民、務實、清廉的執政黨。廣大黨員幹部作為受教育主體,應大力弘揚“群眾路線”這個法寶,時刻對照自省,做到知行合一,內化於心,外化于行,種好崗位責任田,切實把改善民生作為立政之本,切實把提升百姓福祉作為共産黨人的精神價值追求。

  夢桃精神

  “黨的好女兒”趙夢桃

  “我們要向黨保證,絕不辜負黨的培養和關懷。”“黨給我們的榮譽,是黨交給我們的任務,現在我們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我相信全組同志一定會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每時每刻都聽黨的話,把這副光榮重擔挑得穩穩的,不換肩、不歇氣,越挑越有勁,用最大的決心一直挑到共産主義……”——這是一段58年前的遺言,留于1963年4月27日。

  當時,這段遺言的主人公已進入生命的倒計時。遺言中,她不斷説著,要為黨工作,永遠跟著黨,要戰勝疾病,早日回到崗位。然而,在留下遺言不到2個月後,她英年早逝,年僅28歲。她就是“黨的好女兒”趙夢桃。直到今天,“夢桃精神”,這面紡織工業的旗幟,依然是全國各個行業堅持下來的最有生命力的精神標識之一。

  一顆紅心向黨

  “夢桃精神,代代相傳。”4月9日,記者來到趙夢桃紀念館。進館門口,這八個大字熠熠生輝。該館通過400余張圖片,200多件珍貴實物,以圖文並茂、實物展覽、影像播放形式,展示了中國紡織行業先進代表、“黨的好女兒”——趙夢桃,以及趙夢桃小組的先進事蹟和“高標準、嚴要求,行動快、工作實,搶困難、送方便”的“夢桃精神”。

  趙夢桃,河南洛陽人,1935年11月出生在一個貧寒家庭。家有兄弟姊妹四人,她排行老三。大哥被日本侵略者抓去,折磨致死;小妹在逃難中喪生,二哥在陜西蔡家坡一家機械廠當學徒工。為貼補家用,夢桃小時候就為手工毛衣廠織毛衣。父親1948年因貧病去世後,她和母親來到陜西蔡家坡投奔她的二哥,靠撿拾煤渣度日。

  1951年,16歲的趙夢桃響應祖國號召,投身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西北國棉一廠,成為細紗車間一名工人。從此,吃的是蔥油餅,穿的是好衣衫,上工時還有師傅手把手教技術……新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讓從小吃盡了苦頭的趙夢桃,感受到黨的溫暖。她打心眼裏感激共産黨,這也在她心裏埋下了紅心向黨的“種子”。

  趙夢桃格外珍惜這份工作,她幹活勤快,善於動腦。看到廠裏用濕棉花清潔磨毛輥,她十分心疼,就試用濕抹布清潔磨毛輥。沒想到,這一做法得到肯定,被全廠推廣,為國家節約了大量原棉。不久,在學習“郝建秀工作法”的畢業典禮上,趙夢桃獲得第一名,成為第一個戴上“郝建秀紅圍腰”的工人,被選為工會小組長、先進生産者。1953年8月,她以千錠每小時斷頭55根和皮輥花率0.189%的優異成績,出席全國紡織勞模會議。又于同年9月,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時年18歲。

  不讓一個姐妹掉隊

  “一人先進孤單單,眾人先進推倒山。我們要把學來的東西,當成黨的財富,毫不自私地傳授給更多同志。”趙夢桃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1956年,趙夢桃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先進生産者代表大會,在觀摩同行雙手絞皮輥花表演後,當即找來兩根糖葫蘆桿,當絞花釬反復練習。回來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直奔車間,把這种先進的技術教給工友。

  “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送給別人,不讓一個姐妹掉隊。”這是趙夢桃挂在嘴邊的話,她也是這麼做的。她先後11次和別人換車,把好用的車讓給別人,自己看管難度大的“老虎車”。她不僅自己保持先進,還幫助十多名工友成為先進生産者。

  1962年,趙夢桃又摸索創造出一套細紗值車工巡迴清潔檢查操作法,並在全省推廣。在西北國棉一廠工作期間,趙夢桃月月完成生産計劃,連續42次被評為各級先進生産者,兩次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還被選為黨的八大代表。

  1963年4月27日,陜西省召開表彰趙夢桃及趙夢桃小組先進事蹟大會,授予趙夢桃“優秀共産黨員、模範共青團員、先進工人的典範”的榮譽稱號,並以她的名字將其所在的細紗車間乙班四組命名為趙夢桃小組。本該出席大會的她,卻缺席了。彼時,趙夢桃重病在院,她以遺言錄音方式,為大會致信。遺言中,她説“一定聽黨的話,戰勝疾病,早日回到車間”,但那一年6月23日,28歲的趙夢桃最終因病情過重、治療無效,永遠離開了,離開了她畢生熱愛的黨的事業。

  很多人並不知道,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她人在病房,心還在車間,一有空閒就在病床上練習掐頭……“趙夢桃早在1956年就因病住院一次,手術後沒有痊癒就回廠工作。多年裏,她一直帶病工作。在籌建趙夢桃紀念館蒐集、布展她生前照片時,我們還發現一個‘秘密’:老組長所有照片都面帶微笑,連病重期間的照片也面帶微笑。她把最好的一面留給大家,把病痛、傷心留給了自己……”趙夢桃紀念館館長、趙夢桃小組第十二任組長王曉榮動情説道。

  2009年,趙夢桃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2019年,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趙夢桃榮獲“全國最美奮鬥者”稱號。

  “夢桃精神”代代相傳

  趙夢桃離開了,但她的精神沒有離開,她仍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紡織工人。58年來,趙夢桃用過的老舊設備已換成新設備,原西北國棉一廠也經歷改製成為咸陽紡織集團一分廠,趙夢桃小組組員換了數百人,但“夢桃精神”如同永不熄滅的火炬,被一代代紡織工堅守傳承。

  “小組以‘相互傳幫帶、真情作表率’為組風,在相互競爭、比學趕幫超,努力提高個人素質和技術、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不忘幫助其他姐妹共同進步。”王曉榮告訴記者,她17歲參加工作,最初是值車工。剛上車,她手忙腳亂,接頭動作不連貫,引紗總也引不出。帶她的師傅看到王曉榮的失落,熱心上前,手把手教技術要領。在師傅言傳身教下,王曉榮進步飛快。1992年,她參加廠裏“夢桃杯”比武,奪得新工操作第一名。2012年,王曉榮成為趙夢桃小組第十二任組長。做了組長的她,千方百計幫新工成長,帶的徒弟也大多成了能手。

  “‘夢桃精神’的核心是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趙夢桃小組現任組長是何菲。企業搬遷進入咸陽新興紡織工業園後,面對全新環境、設備、工藝和操作法,她主動請纓,負責落紗。那些日子,何菲的手指傷痕纍纍,常是舊傷未愈又添新傷。何菲和組員們不怕苦、不喊累,苦練新的操作技術,經過大量實踐,創造性提出將清潔和值車工作分離、值車和落紗工作合併的新型細紗機值車、落紗工作法,實現一崗多能,把單一工種變成“多面手”,讓小組在短時間內最先掌握駕馭新設備本領,為企業新設備儘快運轉達産達效,發揮了示範作用。

  至今,趙夢桃小組還承擔著全廠乃至集團公司試紡高難品種的急、難、重、新任務。所有組員在用實際行動,珍惜全國先進班組旗幟。據了解,趙夢桃小組先後獲得“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三八’紅旗集體”等30多項全國性榮譽稱號。2019年底榮獲“新中國70年十大經典班組”稱號,2020年榮獲陜西省第六批“三秦楷模”稱號。

  永遠跟黨走

  “總書記回復我們了!”2019年11月的一天夜裏,咸陽紡織集團一分廠紡部車間乙班趙夢桃小組微信工作群發出這樣一條消息。那一夜,小組全體成員徹夜未眠。

  新中國成立70週年國慶前夕,趙夢桃小組成員聯名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彙報小組近年成績。習近平總書記對趙夢桃小組親切勉勵,希望大家繼續以趙夢桃同志為榜樣,在工作上勇於創新、甘於奉獻、精益求精,爭做新時代的最美奮鬥者,把“夢桃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

  “説起‘夢桃精神’,大家都想到‘高、嚴、快’‘不讓一個姐妹掉隊’,其實老組長還常説‘聽黨話、跟黨走’。”王曉榮説,在夢桃小組,有個多年的好傳統,黨員要往困難的地方去。小組的姐妹有句口頭禪,叫“有困難找黨員”,不管是工作難題、還是生活上的不如意,黨員就是大家的主心骨。小組十三任組長全部是黨員。現在,小組有成員18名,其中黨員4人。歷任組長、組內黨員都牢記老組長的囑託,從思想、工作、行為上為小組其他成員做出表率。

  “趙夢桃一心向黨,從無私心;眼睛始終盯著工作,從不計較名利,她的思想和行為品德,是一代又一代紡織人的寶貴財富,也是所有黨員學習榜樣。”咸陽紡織集團一分廠紡部車間主任張栓平説,趙夢桃對共産主義的信仰、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值得每一名共産黨員學習。新時代,各行各業勞動者都可從“夢桃精神”中汲取奮進的信心與動力。“我們要學習她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習她任勞任怨、甘於奉獻、勇於創新,學習她愛黨、信黨、永遠跟黨走,學習她腳踏實地、下苦幹、老實幹,永葆一顆‘赤誠之心’投入到黨的偉大事業。”

  記者手記

  重走信仰之路

  感悟初心使命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言猶在耳。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從安吳青訓班舊址,到馬欄革命舊址,再到趙夢桃紀念館和趙夢桃班組車間,一路走來,記者特意挖掘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以饗讀者,以期黨員幹部能更深入生動地學習黨史,銘記我們來時的路,感悟初心與使命,沿著正確的方向行穩致遠。

  上萬青年志士投身安吳青訓班“革命大熔爐”,學習本領,抗日救國,為的是人民的事業;老一輩革命家們在馬欄艱苦奮鬥、白手起家,創建革命政權,為的是人民的事業;趙夢桃忘我工作,不讓一個姐妹掉隊,把青春芳華全部獻給了黨,為的也是人民的事業。

  歷史塑造未來,今天影響明天。每一名共産黨員都應該從他們身上學習立身之本,厚植“人民至上”的為民情懷,忠於職守,躬身實踐,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自己的根本使命,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才能在一次次的艱難險阻中攻無不克,才能讓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不斷推向前進,才能無愧閃耀于胸前的這枚黨徽。(文/圖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于忠虎 呂聰 )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