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科学精神 追求创新高地

2019年03月31日 08:00:00
来源: 《红旗文稿》2019/06 作者: 郝 栋

  回顾历史,全球科技中心的转移有其内在的规律,即科学精神繁盛之地,必是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建设创新型国家,完善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应该把培育科学精神放在首位。

  科学精神,本质上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求索精神,是对知识的确定性的追求,是超越短期功利而对绝对真理渴求的意念。科学精神是在人不断深化对自然、对人和人、对人自身的关系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它因不同的环境与制度因素的影响而表现为不同的特质。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来看,西方古希腊传统中的逻辑推理与近代科学范式的形成所孕育的科学精神偏重个人自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近代以来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形成的科学精神则强调家国情怀。但是无论哪种表现形式的科学精神,对时代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演进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在2008年5月4日召开的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座谈会上,他就对广大科技从业者提出要求:“恪守科学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韧不拔、不畏挫折,淡泊名利、不浮不躁,始终保持探索真知的坚定意志和创新创业的高昂激情。”

  1.恪守科学精神,要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激发出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但长期以来,有些人谈到科学精神时忽视甚至轻视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中国的传统思想过多地注重功利性模仿,忽略自由性思辨;过多地强调器物层面,忽略思想层面;过多地重视技术而很少触及科学。不可否认,西方的古希腊传统对近代科学技术范式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科学”一词也是在五四运动中对“赛先生”演化而出现,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科学精神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科学气质。在对世界本质规律的求真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同样蕴含着对当今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的科学精神。著名思想家孔子提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思在考格物致知中的作用;大理学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认为怀疑精神是经学致用的前提。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曾经说过:“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在这方面,西方是初等的,而中国是高深的。”

  近代科学范式的兴起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化,形成了以形式逻辑、毕达哥拉斯传统和实验科学语言为架构的科学话语体系,在这个话语体系中理解中国的科学传统,难免会有“水土不服”的现象,但是如果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国科技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要素来看,科学精神在中华民族甚至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从未缺席。正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物学家屠呦呦所言:“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这种整理归纳,在当代科学发展中体现出重要价值,体现了中国独特的科学精神。

  2.恪守科学精神,要善于培育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科学能力。有的人认为,西方自由精神是培育科学精神的天然土壤,中国的仁爱礼学不能激发出科学精神和科学力量。但是,分析总结人类发展过程,无论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只要把握时代的需求,培养适应时代的科学精神和科学能力,就可能占据发展的先机,这是超越个人狭隘功利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如果把科学精神同人类文明的演进结合在一起,就能看清楚,只有时代的需要才是科学精神产生的最基础最根本的条件。科学精神的独立性,在于其不受功利主义的影响,而始终保持对于真理的探求;科学精神的时代性,在于其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成果,原生动力在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当今时代,我们的发展处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的交汇期。新时代提出了新课题,谁能激发出适应时代的科学精神,培育出适应时代的科学能力,谁就能引领新一轮创新发展。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力争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未来中国发展所需要的科学能力是有独立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是有担负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科学追求;是耐得住寂寞夯实基础研究、顶得住压力攻关重大研究、赶得上潮流引领前沿研究的科学定力;是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学信念。只有培育出这样的科学能力,才能够激发出深沉而持久的科技动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恪守科学精神,要善于构建推动科技发展的制度环境。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当代中国科学精神的成长需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制度环境的营造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科学研究主体、科学研究基础、科学研究资源、科学研究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要优化和强化科学精神培育的顶层设计,激发各类科学研究主体的科学激情和科学活力,建立容错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自由宽松的科学环境。要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发挥好组织优势。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科技评价制度,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激发科学主体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所说的:“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让科学精神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

标签 - 科学精神,科学话语,建设创新型,科学研究,科学发展
网站编辑 -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