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国内要闻

新华鲜报|平均“年龄”约140岁!中华老字号历久弥新

2024-05-11 19:26    新华社

    什么样的品牌,能称得上中华老字号?入选者能一“老”永逸吗?“百年老店”历久弥新的秘诀是什么?

    北京同仁堂、天津狗不理、上海光明……随着2024年中国品牌日活动的举办,大家耳熟能详的老字号品牌再次唤起人们的独特记忆。

    目前,我国已有中华老字号1455家,平均“年龄”约140岁。

  

    从琴棋书画到柴米油盐,翻开中华老字号名录,全聚德、同仁堂、老凤祥……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这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品牌,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闪亮名片。

    到底多“老”的品牌称得上中华老字号?

    2006年和2011年,商务部先后认定了两批共1128家中华老字号,其中有701家中华老字号创立至今超过100年,历史悠久的便宜坊到今天已经走过了600多年岁月。

    去年,商务部会同多部门联合印发《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管理办法》,结合企业一般存续周期在20至30年、超过50年就称得上“长寿”的发展规律,将中华老字号门槛调整为品牌创立时间在50年(含)以上。

    今年2月,商务部等部门对外公布了第三批中华老字号名单,382个品牌成功“晋升”为中华老字号。

    当然,仅靠资历“老”是不够的,还要拥有世代传承的独特产品、技艺和服务,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广泛的社会认同和良好的品牌信誉,经得住市场的检验。

    为确保老字号“金字招牌”的成色,我国推出了“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去年年底,北京华女、天津稻香村、重庆冠生园等55个品牌没有通过中华老字号复核,被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73个经营不佳、业绩下滑的品牌,被要求6个月予以整改。

  

    巩固“老”的传统优势,坚守匠心工艺、筑牢品质之基——

    中国书店,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不久前入选第三批中华老字号。其代代相传的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地处北京琉璃厂古文化街的中国书店旗舰店,古色古香的风韵和其古旧书的定位相得益彰。店内,几位工作人员正在忙着修复古旧书。一碗糨糊、一支毛笔、一把镊子、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一个喷壶……凭着看似简单的工具,他们将残破的古旧书“化腐朽为神奇”。

    “古籍修复技艺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里先后有五代古籍修复传承人,为博物馆、图书馆、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个人修复了数以万计的古籍。”中国书店总经理助理刘易臣说。

    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杨柳青木版年画技艺……不少耳熟能详的中华老字号都拥有非遗代表性项目。正是这些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工匠精神和诚信理念,成为老字号企业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的“传家法宝”。

    拥抱“新”潮流,在创新中更好满足群众品质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在位于北京前门的“全聚德·中轴食礼”体验店,新中式下午茶受到不少年轻人的喜爱。小巧精致的点心错落有致地摆放在古朴精致的木匣子里,既有甜品制成的北京烤鸭、微缩版的门钉肉饼,也有驴打滚、艾窝窝等经典京味小吃。

    京味美食碰撞国潮文化,品牌形象焕新。

    “顺应消费习惯的变化,我们加快推进老字号焕新升级,打造‘产品+服务+场景’的组合模式,将餐饮与文化、科技、艺术相结合,今年一季度喜迎经营开门红。”全聚德集团总经理周延龙说。

    推出联名款商品、开设非遗体验馆、试水电商、直播带货……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双重推动下,越来越多的老字号加快求新求变步伐,通过品牌形象的迭代,不断拉近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创新技术与管理,优化产品与服务,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历史走向未来。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

    今天,我国中华老字号已覆盖32个行业,六成以上分布在食品、餐饮、零售等领域。未来,期待有更多“百年老店”向世界展现中华老字号的独特魅力。

    策划:陈芳

    统筹:韩洁、王敏

    记者:潘洁、谢希瑶

    编辑:杨洋

   

  (松花江网编辑 宋丹)

原标题: 新华鲜报|平均“年龄”约140岁!中华老字号历久弥新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