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吴有生院士: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为深海资源开发提供保障

版次:15 来源:新华日报      2021年11月24日

□ 本报记者 蒋明睿

“深海资源开发和利用决定着人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我国未来的命运。在深海开展研究,将揭开世界前沿科学和高技术发展的全新天地。”中国工程院院士、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主任吴有生日前在太湖实验室作了题为《深海装备技术的意义与发展方向》的报告,他表示,人类对深海的认识和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制造强国、交通强国的战略需求下,加快推进深海装备技术发展迫在眉睫。

世界海洋面积90%的水深超过1000米,海洋里的矿产资源是陆地的1000倍,而我国海域渔业资源匮乏,近海与毗连区渔业可捕量仅占世界海洋渔业总可捕量的1.16%-1.75%……吴有生用一组对比强烈的数据揭示了我国海洋国土的资源调查、综合开发与建设的规模及能力尚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深海油气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海洋温差能资源等各类资源蕴藏丰富,不仅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对揭示人类生命起源进化也有极重要的科学意义。”吴有生以深海矿产资源开发为例,如多金属结核主要分布于水深4000米-5500米的海底,富含铜、镍、钴、锰等金属元素,资源总量远远高出陆地的储量。而2020年,我国对这些战略资源类金属等矿产需求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

“以往用传统手段调查南海矿产资源,我国海洋地质界对南海是否蕴藏多金属结核存有争议,直到2013年,‘蛟龙’号实地载人勘探和取样才证实南海蛟龙海山沉积物表面蕴藏大面积、高丰度多金属结核矿产资源。”吴有生说,这也再次说明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解决深海勘探技术,才能更加全面调查和评估深海矿产资源。

“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等装备的成功研制与海试,标志着我国载人潜器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吴有生也充分肯定了我国深海装备技术发展迅速,小型载人与无人潜器正向谱系化方向发展,深海用钛合金材料、复合材料、密封材料等基本实现国产化,基本具备了深海装备用的新材料制造与应用技术。

“海洋装备是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安全保障的脊梁。未来深海创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吴有生的发问引人深思。他说,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要针对深海安全保障、深海资源开发、深海科学研究三大发展战略需求,实现五个维度的转化。即世界上深海探测与作业装备技术发展的趋势要从水面到水下与海底、从短时到长期、从小功率到大功率、从小负荷到大负荷、从点域到大范围五个维度进行转化。而为了实现这五个转化,又必须实现装备技术从小型装备到大型装备、单体探测作业向集群协同作业、水面操控无人装备向深海水下“大型有人装备”与“智能无人技术”紧密融合的跨越发展。

“从‘蛟龙’号开始,深海给人们打开了一扇窗口,展示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让我们知道原来深海有这么多的东西值得研究。”吴有生告诉《科技周刊》记者,我们国家在深海研究领域已经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深海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要靠大型的、高功率的、长时间作业的海洋装备,这就需要开发更多前沿技术做保障。

同时,吴有生也对我国深海技术研究满怀信心。他说,全国有40多个高校开展与深海技术相关的教学与科研,目前从事海洋装备领域的师生总数远超世界上其他国家这方面人数的总和。“从事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我们有雄厚的支撑力量。”

吴有生还勉励在场的太湖实验室科研人员说,太湖实验室是以深海技术科学为目标的创新平台,要动员各个方面的力量在深海领域解决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全力推动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构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人-无人智能协同探测作业的深海科技体系和装备体系,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强有力支撑。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尊敬的读者:

       感谢各位一如既往的信任和关爱,更感谢各位长期以来的支持。

      该数字报电子版半年内的所有报纸版面为免费阅读,其他版面开始收费阅读。更权威的资讯,更便捷的形式,更周到的服务将大幅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您可选择在线购买该数字报电子版,或者激活阅读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