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瞬间定格 讲述江苏环境美的故事

版次:20 来源:新华日报      2021年11月24日

2013年

2020年

江豚监测

石梁河水库

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区

“十三五”以来,江苏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下大力气补齐拉长生态环境突出短板,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总体环境质量达到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

6万张照片 记录为“江苏蓝”努力的点滴

2021年1月20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省环境监测中心展示的一组照片,引起了现场媒体的广泛关注。

单独看每张照片,没觉得有很大变化,但是当把2013年到2020年的照片整理对比之后,就能看到南京空气质量在改善。从2013年至2020年,监测中心一共拍摄了6万多张照片,无声地记录了南京的天空从灰蒙蒙到水晶蓝的变化。

2013年至2019年,省环境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在位于南京市凤凰西街241号的监测站内,站在固定位置、从固定角度拍下一组照片,2020年以来,这项工作在办公地点迁至建邺区中和路100号后仍坚持了下来。蓝天日历图上,黄泥天、灰霾天在减少,水晶蓝在增多。无论是感官还是数据,都体现了大气污染治理成效。

对此,微信朋友圈也是一个很好的验证。随着蓝天数量的增加,如今在微信朋友圈里晒蓝天白云的照片已经不再稀奇。“江苏蓝”背后,离不开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不仅是空气质量日记,来自省级大气多参数站开展的大气污染物深度监测数据,更能验证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成果。

“十三五”期间,江苏加大重点行业、工业炉窑、燃煤锅炉和扬尘治理力度,实行大气“点位长制”,开展夏季臭氧污染管控和秋冬季治气攻坚,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1.0%,细颗粒物(PM_2.5)年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30.9%,南京、无锡、苏州、南通、盐城等5个设区市首次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两幅“江豚照” 见证“水韵江苏”华丽转身

在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布会上火的照片,还有江豚监测对比情况。

在2021年4月1日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布会上,省生态环境厅晒出了2018年与2020年江苏江豚监测的对比照片。

在两张江豚精准监测的照片上,与2018年相比,2020年江豚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通过2018年到2020年的连续环境DNA观测发现,2020年的江豚检出率明显高于2018年。从空间尺度上看,保护区内的江豚DNA明显高于保护区外,而且南京江豚保护区的江豚检出率高于镇江江豚保护区。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DNA排序,科研人员采集水样后,通过水样中江豚身体上的残留物,监测判断水中江豚出现的频率。

长江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看生物多样性是否得到改善。20世纪80年代,欧洲莱茵

河流域沿线国家把鲑鱼洄游作为生态恢复的标准,只有在上游捕捞到鲑鱼,才能说明全流域污染治理真实有效。长江江豚已经成为极度濒危物种,江豚数量的增加,说明长江生态系统整体性修复有了效果。

江苏依水而生、因水而兴,自然禀赋为江苏带来了发展契机,也成为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中最大的变数。

在“百年征程 初心永恒——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上,一个用生态三维真景构建的南通五山地区模型吸引参观者驻足观赏。该模型高清晰、真实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过的南通五山地区生态系统的立体结构和山水林田湖草,可以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到绿水青山的魅力。

这也是我省首个搭建的三维生态真景模型,它不仅可以用于展示当地环境质量,还内置了互动展示和分析能力,今后可为监测、监管和评价我省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空间管控区等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区共有长江岸线14公里。由于得天独厚的长江深水岸线资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五山及沿江地区就成为南通港口码头和各类中小企业的集聚区。但沿岸港口作业粗放、散货码头设施陈旧、企业生产工艺落后、居民区无序排污等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岸线一度变得“伤痕累累”。

2016年底以来,南通市将推进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保护作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的重要举措,统筹推进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对污染严重、工艺落后、影响水源地保护要求的企业整体关停,对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企业,积极推动向沿海地区转移、向工业园区聚集。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植被恢复、水系连通、岸线环境整治等,逐步恢复长江岸线生态功能,提升环境承载力。

短短几年间,五山及沿江地区腾出修复岸线5.5公里,建成军山绿野、龙爪岩滨江风光带等一批生态景观,新增森林面积约6平方公里,实现了从“临江”到“滨江”、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的蝶变。

地处苏鲁两省三县区交界的石梁河水库,面积约91平方公里,是江苏最大水库,也是连云港市的重要水源。自1962年建成后,在调洪、蓄水、灌溉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近年来,受过度网箱养殖、无序采砂和违章圈圩等因素影响,石梁河水库水体污染日益加重,2018年更是被中央环保督察点名交办。2020年8月,石梁河水库网箱养殖规模达到高峰,为惊人的104539只。2020年10月卫星遥感影像显示,水库围网养殖区域约占整个水库面积的90%。投饵的肉食性鱼类养殖量不断攀升,带来水库水质的不断下滑,2020年8月-11月持续劣于Ⅴ类。

省委、省政府和当地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下大力气持续推进石梁河水库生态环境整治,省生态环境厅积极帮助争取中央环保资金8000万元,并强化督查督办、帮扶指导,支持当地深入开展无序养殖网箱整治、采砂整治、“两违三乱”整治等源头治理,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

经省、市、县三级共同努力、合力攻坚,截至2021年4月,石梁河水库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围网养殖等问题已基本解决。2021年4月份卫星遥感影像显示,水库内再无网箱“踪迹”,水色水质有所改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修复。

为了让水韵江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近年来,江苏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的步伐从未停歇。深入推进“河(湖)长制”“断面长制”,创新实施上游无过错举证制度,完成生态河湖三年行动计划工作任务,截至2020年底,104个国考断面优Ⅲ类比例达到87.5%,380个省考断面优Ⅲ类比例达到91.5%,全面消除劣Ⅴ类。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总体为优,10个断面均为Ⅱ类,41条主要入江支流的45个断面优Ⅲ类比例达到97.8%。太湖连续14年实现“两个确保”目标。

灌河口“变色照” 展示整治化工污染的成效

2021年4月1日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布会还展示了灌河口的对比照片。在2017年的卫星遥感照片上,只见灌河口的部分地区海水颜色呈现出褐红色,而2021年的照片显示,灌河口的海水颜色已经恢复自然面貌。

以前灌河口周边分布着不少“小化工”,随着江苏化工行业整治的推进,一大批规模小、污染重、危险大的不达标企业关停,灌河口的海水颜色明显恢复。如今,几近绝迹的四鳃鲈鱼、消失10年的伪虎鲸又出现在灌河口,这是环境变好的生动写照。

灌河是苏北地区最大的入海潮汐河流,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最东部。自2005年开始,灌河口建立了三个化工园区——一个位于燕尾港,另外两个分别是距离燕尾港8公里和12公里处的堆沟港和陈家港附近。三个化工园区聚集的全部是从苏南、浙江等地搬迁而来的高污染化工企业,产品包括染料、农药、医药及中间体等。

灌云县的燕尾港位于灌河入海口,由于附近不少化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而偷排废水废料,不仅给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还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打击。

2017年的卫星遥感照片显示,灌河口排进海里的水颜色呈现出褐红色,流入海域后形成喇叭口图形,扩散面积约260平方公里,揭露了当年灌河口附近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着污染之痛。

随着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湾长制”工作的不断深入,陆海统筹、协同治理成效显著,一批规模小、污染重、危险大的不达标企业陆续关停,灌河口近岸海域水质大幅改善。在2021年灌河口卫星监测照片中,灌河口的海水颜色已经恢复自然面貌。

灌河口的蝶变是江苏海洋环境质量改善的典型代表,“十三五”以来江苏完成入海排污口排查,实现“湾(滩)长制”全覆盖,截至2020年底,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范围在45.5%-83.3%,平均为58.1%,整体呈波动趋好态势。

夏宁博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尊敬的读者:

       感谢各位一如既往的信任和关爱,更感谢各位长期以来的支持。

      该数字报电子版半年内的所有报纸版面为免费阅读,其他版面开始收费阅读。更权威的资讯,更便捷的形式,更周到的服务将大幅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您可选择在线购买该数字报电子版,或者激活阅读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