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定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

版次:20 来源:新华日报      2023年01月18日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过去十年,常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交出了三张优秀“答卷”。

一是绿色发展“答卷”。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让绿色成为常州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狠抓长江大保护,沿江1公里范围内31家化工生产企业“清零”,沿江5公里廊道式生态安全缓冲区全线建成,生态岸线占比跃居全省第一;创新开展“危污乱散低”出清提升行动,累计整治各类“散乱污”企业11889家。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关停中天钢铁、东南热电等一批燃煤机组,35吨/时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或用清洁能源替代,65吨/时以上锅炉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改造,大唐国际金坛燃机热电联产、华润钟楼天然气分布式等一批重点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运,全市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累计131.89万千瓦。运输结构持续优化,积极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及集装箱多式联运,全市铁路货物发送量逐年提升。

二是治污攻坚“答卷”。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18年以来累计完成15000余项重点治污工程,在地区生产总值由4039亿元跃升至8808亿元的同时,生态环境仍然持续大幅改善、实现历史性突破,充分印证了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与2015年相比,常州全市PM2.5浓度由57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36微克/立方米,下降36.8%;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由42.4%上升到92.2%,提升49.8个百分点,除湖库外,河流断面基本都达到了Ⅲ类水;太湖治理连续实现“两个确保”;全市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均创有监测历史以来同期最好水平。2022年,大气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5,是全省唯一一个空气质量五项主要指标全部改善的城市,其中PM2.5、PM10、优良天数比率改善率全省第二,二氧化氮、臭氧改善率全省第一。

三是生态建设“答卷”。围绕常州“山、水、林、田、湖”特色资源,持续开展生态绿城建设,实现增核7.72万亩、扩绿12.65万亩、连网1240公里,林木覆盖率达26.89%左右,较2017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4.6%,较2017年提高17.4个百分点。完成34个关闭矿山宕口生态修复治理。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建成美丽宜居乡村1220个,获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0个。7家城镇污水厂建成生态安全缓冲区,21.1%的城镇污水厂尾水由“工程水”变为“生态水”,江边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人工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示范项目被纳入《省生态安全缓冲区典型案例》。完成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初步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体系。溧阳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溧阳天目湖镇荣获“中国生态文明奖”;金坛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修复省级试点通过验收。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提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为我们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美丽常州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市委、市政府把握新一轮的“时与势”,找准定位、乘势而上,部署了“532”发展战略,确定了“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的目标任务。2022年4月,召开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出台《关于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常州的实施意见》,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下一步,常州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并进、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奋力答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常州“生态答卷”。

一是更大决心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常州是制造业大市,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交通结构偏公的现状没有改变,必须积极推动转型升级、调整优化,进一步提高产业布局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匹配度”、与环境质量改善的“适应性”。“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是推动“苏南模式”现代化升级、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举措。按照“1+4+5+7”方案,认真落实“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电镀、涂料、铸造、印染等4个重点行业,5个特色产业集聚区,7个板块56个工业片区(园区)治理,推动企业入园进区、集聚发展,打造生态优先、节约集约、低碳绿色发展的范例。

二是更强力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当前,环境质量依然是制约我市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必须牢牢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快推进水泥、垃圾焚烧等重点行业深度脱硝改造及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改造,持续开展工地、港口码头扬尘综合整治,加快淘汰高排放老旧机动车,完成国三及以下柴油车淘汰清零。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快推进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十四五”新增工业污水处理能力10.6万吨/日、城镇污水处理能力43.5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100%。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加快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十四五”实现生活垃圾趋于“零填埋”,一般工业固废、危废产生强度稳步下降。

三是更高要求开展自然生态保护修复。“生态”占据了生态环境部门职责的“半壁江山”,必须加快由污染防治向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转变。生态中轴建设是市委、市政府“532”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具体实践。紧紧围绕两湖生态优化、绿色发展转型、生态绿城深化等五大类工程,持续推进生态中轴建设,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生态品牌。打造“两湖”生态品牌,实施围网养殖清退、生态拦截、退田还湖、生态清淤等生态修复工程,持续放大“两湖”的生态价值。打造“生态绿城”品牌,以生态安全缓冲区、生态岛为基底,以生态廊道、干线绿廊为骨架,加快串联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景观点,让更多市民畅享生态建设成果。

四是更实举措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快数字环保建设,完善“1+1+N”建设框架,实现生态环境要素可视、可知、可控、可预测。即完善“一张网”——监测监控网络,建设新孟河通量监测站点、城市大气预警监测站点,探索生态监测建设,推进重点企业、园区监测监控联网;完善“一个中心”——大数据中心,构建“污染源监管”和“环境质量”两大核心数据库,实现生态环境数据汇聚整合与资源共享;开发多个应用——业务管理平台,完善生态环境数字监管平台、指挥调度平台,建设数据分析研判应用、“土壤污染防治”应用、水生态环境监控平台,健全分析研判、预警、核查、反馈、审核的非现场监管机制,不断提升网格化、精准化、科学化水平,及时发现、解决群众身边的各类环境问题。 顾晓彬

(常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阅读付费版面提示

尊敬的读者:

       感谢各位一如既往的信任和关爱,更感谢各位长期以来的支持。

      该数字报电子版半年内的所有报纸版面为免费阅读,其他版面开始收费阅读。更权威的资讯,更便捷的形式,更周到的服务将大幅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您可选择在线购买该数字报电子版,或者激活阅读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