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版

以山为匣 以湖为珠 串珠成链

宁波镇海 点“绿”成金幸福路

  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四湖连珠绿道,起自汶溪村,终于香山路,全线长约10.2公里,串联了孔雀湖、天鹅湖、凤凰湖及九龙湖。从天空俯瞰,绿道如同一条翡翠丝带,连缀4颗闪亮的明珠。踏上九龙湖四湖连珠绿道,沿线不仅有着翠岭逶迤、烟波流转的生态美景,更勾连汶溪八部庙戏台、思源亭等历史景点,其间还分布着湿地天幕、临湖书吧等休闲驿站,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打卡、感受生态与人文之美。

  以山为匣、以湖为珠、串珠成链,九龙湖四湖连珠绿道既是市民慢生活、亲山水、品文化的都市健康休闲绿道,同时拓产引流、产业融合,带动了周边的乡村振兴,也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幸福绿道。

  挖掘文化资源

解码红色初心

  “青山巍巍埋忠骨,松涛阵阵慰英魂!”镇海区九龙湖曾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前哨和沿海堡垒,是党的秘密工作区之一。1944年的马家桥战斗、虹桥战斗中,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镇海的连绵青山。九龙湖四湖连珠绿道,串联起党史墙、红色堡垒村、九龙湖红色历史陈列馆,记录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初心。

  沿着绿道,走进九龙湖红色历史陈列馆,重温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去镇海革命烈士陵园,缅怀革命英烈的丰功伟绩;攀登连绵不绝的九龙山,寻找历史留下的红色印记。群众在此聆听党史、感受红色文化,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

  绿道不仅仅是一条路,更是承载着当地生活、产业、文化记忆的“历史变迁胶卷”。因此绿道建设,需要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解码红色初心。以九龙湖红色历史陈列馆为例,这里讲述了陈寿昌、胡焦琴、邬励声、王金友等镇海籍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迹,保存了战乱年代与英雄们共进退的老物件,记录了石柱寺战斗、马家桥战斗、洪桥战斗、西河突围、九龙山会议等发生在九龙湖的重大事件和战斗。九龙湖红色历史陈列馆还安上了“数字大脑”,利用实景三维、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集成九龙湖村智慧党建、智慧旅游、基层治理、村务管理、便民服务等功能应用。开馆以来,这里已经成为宁波老知青的重要联谊场所和青少年研学基地。

  出彩又“出圈”

打卡绿色生态

  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白色的花朵成团挂在枝头,微风拂过,花瓣飘落下起芬芳花雨,美景如诗如画……

  近日,在镇海区九龙湖镇汶溪村小洞岙自然村龙殿茶厂内,一棵梨花树也跟着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各式照片和视频“出圈”,成了新晋网红“打卡”地。一树梨花何以引客排队“打卡”?探究九龙湖四湖连珠绿道沿线美景频频“出圈”的深层原因,是民众于乡村野趣中品味自然浪漫,对绿色生态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许。

  踏访九龙湖四湖连珠绿道,可以欣赏到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资源、葱郁繁茂的天然森林植被。绿道建设过程中,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生态的基础上,增设观景平台、露营基地、休憩场所等景观节点及停车场、公共厕所、餐饮、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彰显其天生的生态优势。

  绿道建设看似简单,背后还展现着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实践成果。农业农村生活污水和污染面源治理,一直以来都是污水“零直排”工作的难点、痛点。九龙湖四湖连珠绿道周边的汶溪村、横溪村等区域,面积广且居民聚集点分散、山多平地少海拔落差大,要整体提升人居环境尤为困难。因此,该绿道在建设过程中精心谋划构思,结合四湖水域山水林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通过谋划一张“土地整治+复地拆违+全域治水”框架图,强调要既“治标”、更“治本”,坚持对生态、农业、村镇三类空间进行统筹管控,狠抓污染治理,匠心构建山环水绕的优美生态空间格局。

  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要求,当地将城镇建设区外空间分布零散、效益差的“三高一低”(即高污染、高耗能、高投入、低效益)建设用地恢复成生态、农业使用状态。另一方面释放低效存量空间潜力,针对废弃矿地利用再开发,在拆除原有涉矿违建的同时开展生态环境修复,一部分矿地复垦为耕地,一部分引入矿坑公园、高端民宿和文旅综合体项目,带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将绿道建设与绿色发展深入结合,从更广阔的视角去解决区域生态问题,是我们当前所遵循的绿道发展之道。”宁波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不少宁波市民趁着假日,在绿道上健走、骑行、漫步,也有不少人在沿线的临湖书吧里停下来读一本书,在紫熏茶庄品一杯香茗,或是在湿地公园的天幕里眺望远方,享受悠闲的时光。与此同时,九龙湖四湖连珠绿道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设置植物铭牌,科普植物相关知识。精灵谷有惊险刺激的丛林穿越,可以锻炼孩子的意志力、自信心;红牡丹国际家园为在甬、来甬外籍友人学习了解国画、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搭建了平台。

  助力乡村振兴

激活金色产业

  窗外绿树青山环抱,室内茶香书香萦绕,这是九龙湖汶溪村秦山自然村在绿道沿线新建成的临湖书吧的一处视角。

  面朝碧波荡漾的三圣殿水库,背靠青葱翠绿的万亩山林,一条清澈的溪流绕村而过,秦山这个掩映在山水间的小村庄吸引了诸多都市游客前来体会幽静、呼吸绿色。这是当下宁波市全域推进三位一体绿道网建设,加速建设幸福宜居的人居环境,以可持续发展之道逐步兑现综合治理的生态红利,让周边村民落实乡村振兴、发展金色产业的一个缩影。

  几年前,秦山自然村还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小山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为了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当地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旅游村庄。因此,对当地村民来说,九龙湖四湖连珠绿道如今不仅是一条绿色生态之道,更是一条通往共富之道。

  为让老百姓共享生态红利,在绿道建设中,当地探索出了一条“保景富民、利益分享”之路。据宁波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绿道建设,秦山村开始打造“田园风光+农业小镇+度假休闲”美丽乡村标杆。今年来,游客数量和民宿数量迎来井喷式增长,游客量数以万计,旅游收入成倍增加。放眼九龙湖四湖连珠绿道沿线的几个村子,民宿度假、田园观光、运动休闲等产业方兴未艾,秦山杨梅、笋干、农家点心等特色产品远销八方,美丽生态环境持续转化为美丽经济新动能。

  今后,九龙湖四湖连珠绿道沿线,还将整合自然、人文资源,因地制宜,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题,打造“四湖风景四季可见,一线山水一游寻觅”的美丽线路。逢“乡村振兴”之天时,秉“自然禀赋”之地利,乘“全域旅游”之东风,以“悠然见秦山”为主题,重塑人人向往的“乡村生活美学”,充分激发文旅融合的金色产业,全面提升特色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一条条绿道串联起城乡绿色生态空间,更串联起人们的美好生活。

  宁波市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市委、市政府建设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先行市、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目标为导引,持续推进绿道网建设,拓展城乡居民生活休闲新空间,提升城乡宜居品质。自“浙江最美绿道”评选开展以来,该市已有5个项目先后获评。

  在绿道建设实施中,宁波依据周边资源禀赋,与美丽河湖建设、登山健身步道建设及乡村振兴建设等相结合,持续增强市民体验感和获得感。根据2022年“城市体检”调查结果显示,宁波市超过80%的居民每周使用绿道1—2次以上,近三成居民用于上班、上学通勤途中,超过七成居民用于户外散步、健身、观光等休闲活动。目前,该市建设各级各类绿道总里程约2200公里,涵盖滨水、园地、郊野、环山、林地等多种类型,串联城市乡村自然山水人文,服务群众休闲游憩健身。

  下一步,宁波市将高质量推进绿道建设,构建覆盖全域的绿道网络、加强各级绿道的互联互通、积极扩大宁波绿道品牌效应,用绿道连接城乡、串联社区、融合文化,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宜居品质。

  (本版图片由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镇海区住房和建设交通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0 宁波镇海 点“绿”成金幸福路 2023-03-28 浙江日报2023-03-2800009;浙江日报2023-03-2800007;浙江日报2023-03-2800016 2 2023年03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