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百万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2018年大学生 征兵工作启动
绿色食品集中 亮相产销对接会
首位境外飞来者“驾”到
团市委举行 环保公益活动
郑州欧亚国际餐饮 食材博览会下月举行
让孩子做自己的“首席安全官”
医学专家聚郑 探讨麻醉安全
我市督查建设工程 项目安全生产情况
郑州:构筑人才高地进行时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构筑人才高地进行时

河南日报记者 徐建勋

(上接一版)全力打造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国家专利河南审协中心、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高效运行,诺贝尔奖“厄温·内尔工作站”“丹·谢赫特曼工作站”相继落成,浪潮高效能服务器国家重点实验室郑州中心建成投用,量子与可见光通信等多个领域国家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浙江大学郑州技术转移中心等6家服务机构成功引进,中科院过程所郑州分所落地挂牌。郑州的技术成果转化速度不断加快,优势愈益彰显。

破除制度樊篱人才活力不断增强

积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郑州市招数连连:

在引育机制上下功夫。打好“乡情”牌,聘请施一公等12位“豫籍”人才担任“人才特使”,“以才引才、以才聚才”,吸引更多“豫籍”人才造福桑梓;加大院士工作站建设力度;发挥好中介作用。

在管理机制上重创新。在航空港区开展人才服务机制创新,加快建设“国际引智展示中心”人才引进服务综合平台;在高新区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扩大用人自主权,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在郑东新区智慧岛依托15所高校创新研发基地、4家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在医疗卫生领域制定人才引进、培养和考核办法。

在评价机制上做文章。对机关事业单位人才重群众认可,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市场和出资人认可,对专业技术人才重业内和社会认可,实行人才贡献项目化评价,构建了以业绩为重,涵盖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的人才评价体系,评准评实、评出成效。

在激励机制上求实效。健全期权、技术入股、股权等多种形式激励机制,增加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支持高层次人才产品市场推广,设立“商都英才奖”“商都友谊奖”“商都伯乐奖”,有效提升人才的获得感、成就感。

提升服务品质人才生态更加优化

人才扎根,有赖于良好的人才生态。郑州市把提升服务品质作为人才工作的核心内容,想在先、做在前,营造高效、规范、优质、温情的人才生态。

开辟人才服务“快车道”。实施人才服务绿卡制度,依托99个人才服务窗口,配备服务专员,明确办理流程、办结时限,为高层次人才在落户、居留签证、子女入学、社会保险、医疗健康等方面,提供便捷、高效、贴心的服务。

搭建合作交流“朋友圈”。成立人才发展促进会,提供了人才交流平台,放大了人才聚集效应。目前,市人才办正会同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团市委、市妇联等单位,打造“智汇郑州”人才之家,为青年人才搭建沟通联谊平台。

帮人才置下“安乐窝”。对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分别提供300平方米、200平方米免租住房,在郑州工作满10年且贡献突出的无偿赠予。对博士、硕士和“双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首次购房,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2万元补贴。突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配套完善,建设2.5万套公寓,供人才居住。

加快服务体系“信息化”。完善集教育、卫生、房管、公安等服务资源在内的“智汇郑州”APP服务平台,筹建人才综合服务指挥中心,打造“一库一网一热线一平台”,实现服务进度实时跟踪、存在问题及时反馈、服务质量全程监控。

突出政治引领人才合力广泛凝聚

适应人才工作深入开展、规模越来越大新形势,郑州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实现“增人数”与“得人心”的高度统一。

强化教育引导。探索建立以“爱国、奋斗”精神教育为主、专项专业专题培训为辅的“一主多专”培训模式,对党员人才实行人事关系与组织关系同步接收、党性教育与组织生活同步进行,强化“智汇郑州”微平台等载体正面引导作用,守住舆论“主阵地”。

强化吸纳功能。把好“引才关”,突出政治标准,注重德才兼备;增强“吸纳力”,在高层次人才集聚区域加大发展党员倾斜力度,优先发展高知识群体党员;提升荣誉感,推选社会责任感强、影响力大的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通过政治关怀,增强人才归属感。

强化联系交流。坚持和完善党委直接联系服务高端人才制度;建立政策形势通报、专家建言献策等机制,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举办高端论坛,切实把优秀人才凝聚到各项事业中来。

汇聚四海英才、广纳八方贤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明天必将越来越美好!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