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汽車頻道消息:隨著世界氣候變暖加速,全球主要汽車和能源大國都加快了向低碳化轉型的步伐。應對氣候變化和減少碳排放是驅動全球汽車、交通、能源轉型的動力。3月26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2)以“雲論壇”方式在線舉辦,在主題為“碳中和進程中的汽車、交通、能源轉型與國際合作”的國際論壇上,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指出,發展電動汽車有助於推動我國交通領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
解振華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角度,詳細介紹了與電動汽車發展相關的多邊和雙邊的情況。
首先,發展電動汽車順應了全球和汽車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的大趨勢。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去年和今年陸續發佈了第六次評估報告,進一步顯示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致使全球氣候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暖,人類面臨嚴峻的氣候危機。氣候變化正在給自然界造成嚴峻而廣泛的危害,甚至有的損害不可逆轉,影響了全球數十億人的生活和生産。
去年年底的聯合國格拉斯哥氣候大會一致認為,全球氣候變化已經不是未來的挑戰,而是現實的危機,採取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行動刻不容緩,主要國家紛紛強化行動,積極應對氣候危機,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目前已經有192個國家提交了2020年後應對氣候變化的自主貢獻目標,約佔全球GDP和排放量的95%以上。截至2021年10月,143個締約方更新了其自主貢獻,佔2019年全球排放總量的94.1%,有132個國家宣佈了碳中和目標,佔全球88%的碳排放、90%的GDP和85%的人口。為實現《巴黎協定》確定的目標,各國、各領域、各行業都在加速綠色低碳轉型和創新,這已成為全球發展的大趨勢,汽車行業也不例外。
世界汽車大國都以綠色低碳為抓手,加強戰略謀劃,強化政策支持,推動産業升級,維護産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提高技術創新水準,搶佔未來競爭的高地。主要方向是提出交通領域和汽車行業低碳和零碳的目標,加速替代燃油車,大力發展以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推動電動汽車與人工智能、物聯網、自動駕駛、共享經濟等新技術、新業態融合發展。
歐盟規定,到2030年單車碳排放在2021年基礎上要減少55%,到2035年市場銷售車輛全面轉向新能源汽車。德國早在2009年就提出國家電動汽車發展規劃,致力於增強德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國際競爭力,提出到2050年城市交通領域不再使用化石能源。美國提出,到2030年零排放汽車將佔其乘用車和輕型載重汽車銷售量的50%。英國提出,到2030年道路交通領域停止銷售新的汽油和柴油車,到2035年實現交通領域近零排放。日本提出,到2030年將電動汽車電池的成本降低過半,到2035年,電動車、混合動力車、氫燃料電池汽車將替代汽油車。法國、荷蘭、西班牙、挪威等國家也都明確了汽車電氣化的目標和行動。這些發達國家和汽車大國的政策取向大同小異,都是把可再生能源,也就是“綠電+終端電氣化”作為交通領域脫碳和零碳的重要路徑。
很多跨國汽車企業也制定了實現碳中和的戰略與目標,將發展電動汽車作為企業轉型升級、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方面。為此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創新經營模式,優化市場佈局,構建綠色低碳供應鏈和産銷體系,在項目投資當中考慮氣候風險,披露碳排放數據,抵銷生産經營的碳足跡,參與碳市場的交易等等。
據了解,奧迪將在2026年起面向全球市場推出純電動汽車;豐田將在2025年前停産傳統燃油車,2033年前逐步停止內燃發動機的生産;大眾最近宣佈最遲于2030年前徹底停售傳統燃油車;沃爾沃、福特、通用汽車、奔馳、比亞迪、捷豹等提出了將於2040年前停售燃油車;寶馬已在美國投資低碳排放的煉鋼初創企業;沃爾沃開始採購低排放的鋼産品。可見未來在這個領域競爭會非常激烈,因為大家都是按照同樣的路徑,辦著同樣的事情,市場的競爭、技術的競爭會非常激烈,哪個國家、哪個企業行動積極,就會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産業變革當中贏得先機、贏得主動、贏得市場、贏得未來。
第二,發展電動汽車有助於推動我國交通領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現階段,我國交通排放佔整個碳排放總量的10%左右,儘管目前我國汽車保有量大體上3.02億輛,千人保有量略低於世界平均水準,但隨著城鎮化的規模擴大、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個人、家庭使用交通工具的需求還會大幅度增長,交通領域能耗和碳排放佔比將會進一步提高。
在我國交通領域當中,相比鐵路、民航、水運,公路運輸佔大頭,大約佔80%以上,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推動交通領域碳達峰、碳中和,除了優化運輸結構和路網規劃,發展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是重要的措施,減排潛力很大。而且這一舉措還將在其他領域産生很好的協同效應。在經濟上,這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有助於提振汽車消費,擴大內需,拉動充電站、換電站、加氫站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培育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在民生上,有助於降低家庭汽車的使用成本,增加新的就業機會。在能源上,有助於從需求側減少對石油資源的依賴,為保障能源安全做出貢獻。在環境上,有助於減少道路交通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大氣環境品質,促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提高全民的健康水準。
在我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當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逐步降低傳統燃油汽車在新車産銷和汽車保有量中的佔比,積極擴大電力、氫能、天然氣、先進生物液體燃料等新能源與清潔能源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從應對氣候變化的角度,向市場和社會發出了鼓勵發展電動和新能源汽車的清晰的政策信號。
第三,發展電動汽車是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國際合作的重要領域。
我國新能源汽車産業規模全球領先,當前保有量超過784萬輛,佔全球總量的50%以上,産銷量連續7年世界第一,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生産國。但與此同時,我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仍面臨著關鍵核心技術、産業鏈、供應鏈、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挑戰。隨著全球化石能源供應日趨緊張,各國不斷強化氣候政策和行動,深化氣候國際合作,相關領域的技術、標準、産業等方面競爭將日益激烈,合作的前景也很廣闊。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需要通過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揚長避短,不斷地提高自身的韌性,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美兩國去年先後發表了《中美應對氣候危機聯合聲明》(以下簡稱《聲明》)和《中美關於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其中可再生能源、綠色低碳交通、低碳和智慧城市是《聲明》和《宣言》當中涉及的重要對話與合作領域。
去年中歐領導人氣候變化高層對話後,發表了聯合新聞公報,也將低碳能源、交通、城市領域作為中歐深化合作的方向。新能源汽車與這些合作領域密切相關。中美、中歐在這方面政策理念相似,也就是説大家在這個領域具有廣泛的利益交匯點,合作前景十分廣闊。
解振華指出,中外雙方不僅可以開展政府間的政策對話,也可以開展地方、企業、智庫間的産業研發合作,這樣的合作既貼近落實我國“1+N”政策體系,也符合其他國家實現近零排放的需要,又順應了世界綠色低碳轉型、國際産業科技競爭與合作的大趨勢,具有市場前景、投資價值和示範作用,期待我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界積極參與拓展國際合作,在競爭與合作當中不斷地發展壯大。(文:楊曉紅 圖: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