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年後第一天工作日,理想、小鵬、嵐圖,3家造車新勢力掌門人就鬥志昂揚地立下了新年Flag,在發給員工的內部信中,回顧以往,展望未來,細説2023年工作重點,目標規劃和中長期策略。
錨定未來,知易行難。在越來越卷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所有參與者無不如履薄冰,且行且看2023年的表現,再回頭看這些開年信,或許會更有感觸。
好好活下去,依然是新勢力的年度關鍵詞,細細品讀大佬們的信,從中找到這些品牌突出重圍的自信和解法。
理想汽車CEO李想的全員信
——首次提出技術願景“2030年,成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
在信中,李想總結了2022年的銷量表現和創造的各項成績,同時還提出目標,希望在2030年成為全球人工智能行業領導者。
李想在信中表示,2022年12月,理想汽車共計交付21233輛,理想L9和理想L8雙雙破萬,創下單月最高交付紀錄,成為新勢力中最快達到月交付超過2萬輛的品牌。憑藉這兩款車型的表現,讓理想汽車在2022年12月取得了30-50萬元的SUV銷量第一、30-50萬元的新能源車銷量第一、大型SUV的銷量第一和中大型SUV的銷量第一,“四個第一”的成績。
在信中,李想還提出了一大願景:2030年,成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
他寫道:在創立之初,我們希望15年後的理想汽車可以在人工智能領域(軟體2.0)構建完整的體系化能力。相信2023年軟體2.0的技術産品落地,將在中國正式開啟,在最重要的智慧電動車領域,基於BEV感知和Transformer模型,實現端到端訓練的城市NOA導航輔助駕駛(不依賴HDMAP)會在2023年底開始落地。
具備自動駕駛的智慧電動車將會成為最早的人工智能機器人,以及創造出物理世界人工智能的母生態:從AI的演算法到改變生活的AI産品,從AI作業系統到AI推理晶片,從AI訓練平臺再到AI訓練晶片等。我們希望通過自己在人工智能領域裏持續不斷地研發投入,以及持續超越用戶需求的産品能力,用人工智能機器人去改變物理世界的效率和體驗,造福我們服務的每一個家庭,以及家庭裏的每一位成員。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經過一輪又一輪的行業淘汰賽,在2030年成為全球人工智能行業的領導者。
最後,李想提出了,“超越用戶的需求,打造最卓越的産品和服務”的企業價值觀和三條行為準則:始終把用戶價值放在第一位;做正確的事,不做容易的事;用協作的方式解決所有問題。只要堅持實事求是,只要堅持包容協作,這個世界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好。
小鵬汽車CEO何小鵬的內部開工信
——“小鵬沒有退路,必須破釜沉舟”
在內部信中,2022年被何小鵬定義為“困難的一年、充滿挑戰的一年、承上啟下的一年”。這一年,小鵬汽車銷量不及預期,股價下跌81%,全年僅銷售12.08萬輛車,低於蔚來和理想。殘酷的淘汰賽沒有給小鵬留下太多時間。
2023年,何小鵬定下的目標是累計交付45萬輛車,全年交付近20萬輛車。為此,小鵬汽車今年將推出5款全新與改款車型,改款車型包括P7、G3i、P5,全新車型是CoupeSUV和MPV車型。
何小鵬更加篤定地提出,自動駕駛是小鵬汽車的核心標簽。全場景輔助駕駛(XNGP)將在今年三季度交付。小鵬G9無人駕駛計程車Robotaxi已經開始在廣州運營。
從中長期目標來看,小鵬汽車2025年計劃實現經營利潤轉正(2025年最低綜合毛利率達17%,年度研發投入達百億級別),2027年銷量達120萬(全自動駕駛汽車裏會達到30%左右的市場份額)。下一個五年以客戶為中心,打造産品競爭力。以全場景、低成本自動駕駛為標配形成抓手。
海外市場擴張方面,2023年推出兩款海外車型,2024年推出第三款海外車型,2025年推出的海外車型正在討論中。
此外,小鵬汽車還將積極探索軟體跟新商業模式,下一個五年是全自動駕駛,再下一個五年是無人駕駛時代,小鵬汽車計劃讓軟體貢獻更多利潤。
嵐圖汽車CEO盧放的全員信
——在2023年,打好這翻身一仗!
一如盧放本人給人的印象,這封全員信寫得也比較真誠,且比較直接地指出了嵐圖今年重點要解決的問題:品牌知名度、銷售體驗、服務體驗。
盧放強調,嵐圖的産品基因是:”性能駕控、極致安全和中國美學“。嵐圖的核心競爭力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技術儲備。嵐圖2019年推出的ESSA智慧原生電動架構,支持B級到E級車,轎車、MPV、SUV等不同類型車身,這使其將開發週期從5年減少到2.5年。嵐圖的SOA架構集中度在國內最高,後續會陸續推出800伏高壓快充,氫動力等相關産品。
二是産品。無論FREE,夢想家還是追光,都具有不錯的性能駕控表現,並且底盤的穩定性、懸架的舒適性、車內的靜謐性等不輸保時捷等豪華車。
三是資源背書。東風已經具備超過50年的造車經驗,超過30年的新能源開發經驗,這些將助力嵐圖整合資源,推動品牌發展。
最後,以蔚來汽車CEO李斌在2023年第一天發佈的全員信中的一句話作為總結:“優秀的公司能夠變因難為機遇,在壓力中塑造自己的競爭優勢。智慧電動汽車的競爭已經進入到資格賽的後期階段,我們需要更出色的表現才能贏得參與決賽的資格。”(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