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生態治理營造“天藍地綠水清” 高標準綠色工藝建設賽事場館 以綠色之城迎接冬奧盛會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準備工作已經進入最後衝刺階段,一屆“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冬奧盛會令人期待。昨天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北京主辦城市系列新聞發佈會——生態環境專場,市生態環境局、市經濟信息化局、市住建委、市水務局、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出席發佈會介紹有關情況。
關鍵詞:場館
冬奧場館均為高標準綠色工藝
“冬奧場館建設處處體現綠色奧運。”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丁勝介紹,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全部新建場館均採用高標準的綠色設計和施工工藝,在場館建設中堅持“建築節能、建築節地、建築節水、建築節材、保護環境”,所有新建場館均取得三星綠色建築設計標識。其中,國家速滑館是全球首個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接蒸發製冷的冬奧速滑場館。這一技術是目前世界上最環保的制冰技術,碳排放趨近於零;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的賽道是世界上首條整體加蓋遮陽棚的賽道。遮陽棚可以有效降低氣候因素對冰面的影響,從而最大限度降低賽道的能源損耗;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施工中採用表土剝離及回收利用技術,減少賽區內的水土流失、最大化地減少客土引入賽區、保護原生種子庫,減少外來物種入侵幾率。
在全市範圍內,本市嚴抓“綠牌”工地創建,通過發揮“綠牌”工地引領示範作用,不斷提高施工現場揚塵治理管理水準,為圓滿完成環境整治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截至目前,已開展2次“綠牌”工地評選工作,全市已有123項工程被評為“綠牌”工地。
下一步,全市房屋建築及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施工現場將持續開展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確保“路面不見土、車輛不帶泥、周邊不起塵、裸土不外露、黃土披綠裝”,引導重要街道、傳統文化街區和市政府規定的特定地區的現有建築物改造和外部裝修採用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的硬質圍擋,同時配合首都環境辦對非法小廣告持續開展專項整治,為舉辦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奧運盛會提供堅實的城市環境保障。
關鍵詞:大氣
生態環境狀況指數5年增長近10%
北京市生態環境的改善已經讓越來越多的市民有了切身感受。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于建華介紹,北京市的生態環境狀況在穩步向好,“十三五”期間,北京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連年攀升,由2015年的64.2增長到2020年的70.2,增長9.3%。
“十三五”以來,北京市聚焦細顆粒物(PM2.5)污染,深化“一微克”行動,以超常規的措施和力度治理大氣污染。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被納入聯合國環境署“實踐案例”。尤其是2021年,北京繼續深入推進“一微克”行動,截至10月底,PM2.5累計濃度32微克/立方米,創下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優和在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中最優的“雙優”成績。
同時,北京在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機制、碳市場運行機制、管理體系建設等多方面進行創新探索,持續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和能源清潔轉型,在綠色低碳發展領域取得積極進展。2020年,北京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0.41噸,比2015年下降了26%以上,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20.5%的“十三五”任務,為全國各地低碳城市建設貢獻了“北京經驗”。
關鍵詞:水
新增23條有水河道
生態補水,讓北京的水生態健康狀況持續改善,“一些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和水生態功能得到恢復,水生動植物種群穩步增加,黑鸛等一批珍稀水禽成為常客。”市水務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楊進懷介紹,北京的主要河湖實現了水清、岸綠、安全、宜人,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舉辦營造了良好的水生態環境。
據介紹,通過生態補水至今,全市已新增23條有水河道,增加有水河長418公里,增加水面32平方公里,密雲水庫蓄水量達33.59億立方米,突破歷史最高紀錄。北京市地下水位連續六年回升,截至2021年11月19日,全市平原區地下水準均埋深為16.93米,地下水水位比年初回升4.98米,地下水儲量增加25.5億立方米,實現了“藏水于地”的目標。
“十三五”期間,全市污水處理率達95%,國家考核斷面水體全部達標,優良比例達68%,劣V類斷面全面消除。全市再生水利用量達12億立方米,中心城區和城市副中心建成區基本實現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全收集和全處理。全市142條段黑臭水體全部完成治理並得到長效鞏固,累計整治小微水體890條。密雲水庫上游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有效實施,全市水環境區域補償的年度補償金從2017年的8.1億元下降到2020年的2.8億元,全域治污成果得到鞏固。
與此同時,本市穩步推進河湖岸線空間開放共享,推進城市濱水空間慢行系統建設,完善河湖空間服務設施,開闢垂釣區、皮划艇活動區,結合冬奧,開放天然河湖水域供市民開展滑冰等冬季冰雪運動。大運河北京段實現通航,涼水河、西南二環水系等濱水遊憩通道全面打通,許多河湖水系成為市民的網紅打卡地。
關鍵詞:綠化
冬季景觀增種補植明年1月完成
圍繞綠化景觀提升和生態安全應急服務保障,各項任務目前正在加快推進。市園林綠化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高大偉介紹,在城區景觀環境保障方面,在冬奧競賽場館和重要聯絡線實施綠化建設251.2公頃;完成了首鋼冬奧場館周邊的秀池公園、首鋼冬訓中心等公園綠地的改造升級,實施綠化建設228.1公頃;在首鋼週邊,結合西長安城市森林公園群建設,新增和改造綠地177公頃;為了給冬季增添更多的綠色,在冬奧組委辦公區、三高爐秀池周邊綠地等4個點位進行了大葉女貞、廣玉蘭等常綠闊葉樹試種。全市還將在重點街道、重要節點佈置10處不同內容的冬奧主題花壇,增添冬奧喜慶氣氛。“目前,各區的冬季景觀增種補植正在進行當中,並將在明年1月中下旬全面完成。”高大偉説。
在延慶賽區週邊綠化建設方面,依託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等重點工程,近三年在延慶賽區周邊共完成綠化造林9.08萬畝,森林健康經營40萬畝,提升了當地森林的面積和品質。在延慶城區,圍繞世園路、阜康路等4條景觀大道增綠1140畝,栽植苗木8.8萬株。在京藏、京新、京禮高速和京張高鐵等重要交通廊道累計完成綠化近7萬畝,實現了用綠色聯通冬奧賽區的目標。
關鍵詞:産業
構建“2441”高精尖産業體系推動綠色發展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二級巡視員李濤介紹,自2015年成功申辦冬奧以來,北京市工業領域産業結構調整和綠色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為整體生態環境改善貢獻了重要力量。“十三五”以來,全市累計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2154家,為優化提升首都功能、減量發展、留白增綠、發展高精尖産業騰出了更多寶貴空間。
同時,産業綠色發展水準大幅提升,2020年,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水耗分別較2015年下降22.7%、35.2%。下一步,本市將繼續鞏固産業調整轉型和高精尖經濟結構優化的良好勢頭,進一步提升産業節能減碳和綠色發展水準,構建“2441”高精尖産業體系;推動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産業發展;推動産業綠色提升與綠色示範創建。(北京日報 記者 駱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