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雙奧之城·看典”共話“在城市看見自然” 596種野生動物在北京繁衍生息
2月13日,在2022北京新聞中心“雙奧之城·看典”互動展示活動中,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副主任、科研宣教科副科長張亞瓊和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城鎮綠化處一級主任科員曹睿參與了直播,共話“在城市看見自然”。
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副主任紀建偉介紹,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已有596種野生動物在北京繁衍生息,其中野生鳥類超過500種。“大家在城裏的小區內,經常能看到刺猬、黃鼠狼等野生動物。珠頸斑鳩、戴勝等鳥類更為常見,食物鏈底層的野生動物數量增多,導致紅隼等猛禽在北京市內也變為常見種。黑鸛、天鵝、鴛鴦、鴻雁等都會在北京過冬。”紀建偉説,2021年,救護中心全年監測到的鳥類有360多萬隻。這些數據證明,北京已成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
張亞瓊介紹了一種可愛的動物——北京雨燕,以及保護和救助雨燕的故事。“我們招募了300多人,參與調查雨燕的種群現狀。現在,北京的雨燕總數在1萬隻左右,而在2006年的時候僅有3000隻。而且雨燕也從主要棲居在古建築裏,慢慢更適應現代城市,橋梁等高大建築也成為它們築巢的好選擇。”
曹睿介紹,北京建設了大尺度生態板塊,在新一輪百萬畝造林中,營造千畝以上綠色板塊260處、萬畝以上大尺度森林濕地29處,形成了多樣化的植被和生態環境,連接了一些生態廊道,促進了生態系統的連通性和完整性。此外還建成了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79處,總面積36.8萬公頃,使全市90%以上的國家和地方重點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
如今,很多茂盛的森林散落在城市中,比如廣陽谷城市森林、新中街城市森林等,它們不但成為市民家門口的“詩和遠方”,也為動植物創造了良好的生境。曹睿介紹,近年來,北京在小微綠地和口袋公園建設中都要求突出“城市森林”理念,營造“近自然”生態景觀,堅持“鄉土、長壽、抗逆、食源、美觀”的原則,合理配置植物。在訪談直播中,他展示了一組數據:2021年,北京全市口袋公園及小微綠地建設已有50處,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87%。預計2022年,全市計劃新建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50處,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提高到88%,讓越來越多的市民開窗見綠、出門進園,給首都市民帶來更多綠色獲得感。
(北京日報 記者 朱松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