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 太湖明珠輝映東方明珠
來源:解放日報  |  2022-08-18 08:51:24

無錫 太湖明珠輝映東方明珠_fororder_te100817_p11

  文/任俊錳

  “太湖美,美在太湖水。”是長三角人的共識。

  太湖是長三角人共同的太湖,太湖沿岸有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浙江的湖州,若算上太湖流域,則還要算上上海,江蘇鎮江,浙江杭州、嘉興,還有安徽東部宣城等區域。

  去年5月26日,在被譽為“太湖明珠”的無錫,長三角三省一市以“雲開工”方式,共同啟動太湖及水環境綜合治理領域9個重大項目建設,奏響新時代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更加動人的“太湖美”,拉開了2021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帷幕。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等六部門印發新一輪《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對新時期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作出全面部署,將實施太湖新一輪生態清淤工程。眾所週知,無錫是太湖治理的“主戰場”,已先後開展多輪次太湖生態清淤,持續改善太湖水質。

  無錫市生態環境局的一組數據顯示,去年,太湖無錫水域水質創2007年以來最好水準,總氮、總磷等4項主要污染指標濃度均為14年來最低。

  久久為功的堅持下,“太湖明珠”正走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舞臺的中央,領唱新時代的“太湖美”。

  唱響新時代“太湖美”

  今年2月8日,無錫市召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暨新一輪太湖治理動員大會,這是無錫市連續7年以農曆新年第一會的形式,全面部署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無錫新年首會為何持續“議生態環保”?無錫市委書記杜小剛説:“生態文明建設是這幾年市委、市政府重視程度最高、研究部署最多、資金投入最大、責任壓得最實、工作成效最顯著的工作之一。”

  近年來,無錫攻堅實施力度之大、投入資金之多、覆蓋範圍之廣前所未有。1023億元,這是2007年以來無錫治太的總投入。而今年2月,無錫宣佈今年用於太湖治理的投資將超100億元,同比增長260%,創歷史新高。據介紹,今年計劃實施的189項治太工程,涉及飲用水安全、工業污染治理、生活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生態修復、河道整治、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置等9大類工程。翻看項目清單,億元以上重點工程多達35個,每一個都是治太需啃下的“硬骨頭”。其中,2022年,無錫將投入28億元開展電力行業、水泥行業、垃圾焚燒行業和VOCs重點企業的深度減排工作,投入規模是去年的4倍;建成816條美麗示範河湖,接近去年的6倍。此外,為治理太湖,無錫成立以市委書記、市長為“雙組長”的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形成“橫向聯通、縱向貫通”的生態保護工作格局。近兩年,無錫市委常委會議先後24次研究部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無錫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有關生態環境問題36次。

  無錫治理太湖的擔子很重。江蘇15條主要出入湖河道有13條在無錫,2007年以來,無錫市投入1023億元實施6905個治太重點工程。在産業轉型上,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關閉化工生産企業2000余家,取締“散亂污”企業1.25萬家,産業含綠量不斷增加,2021年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規上工業總産值比重達49.2%。

  在污染減排上,持續提升治理能力,新增每日污水處理規模100萬噸,8500多個自然村生活污水90%以上得到治理,推進太湖流域5194個排污口規範化整治。

  在河道治理上,依託河長制強化目標考核,先後推進552條重點河道實施綜合整治,80%以上整治河道達Ⅲ類標準。

  在減負擴容上,完成太湖生態清淤2820萬立方米,累計打撈藍藻1847萬噸。其中在生態清淤方面,今年5月底,太湖生態清淤第二輪二期工程正式啟動,新一輪清淤總量最大、時間最長:清淤面積達80平方公里,總共1800萬立方米,相當於9000個標準泳池,總投資36億元,清淤時間將從2022年持續至2026年。同時,新一輪淤泥處理方式更加環保,七成淤泥製成分量輕且隔音隔熱效果好的生態建材,這也是目前淤泥最具前景的轉化,而以往的大規模自然固化堆放,不僅佔地、味道散發時間長,且幾乎沒有價值。

  同時,為避免藍藻在近岸水域聚集,影響太湖沿線環境,無錫越來越注重藍藻的離岸防控。今年,水利部門一方面持續在離岸500米左右湖區建設擋藻圍隔,同時加強藍藻離岸處置能力建設。藻泥脫毒生産蛋白飼料示範工程、藻泥生産氨基酸示範工程……無錫還通過“揭榜挂帥”等方式鼓勵開展治太核心技術攻關,積極探索藻泥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置的新路徑。

  如今,無錫依舊在堅持鐵腕治污、科學治太,奮力實現更高水準的“兩個確保”,讓河湖更安瀾、城市更安全、人民更安康,唱響新時代“太湖美”。

  上海無錫的故事剛剛開始

  曾幾何時,在長三角各城市中,無錫和上海經濟的關係最為緊密,無錫因此得了“小上海”的別稱。且不説無錫民族工業發起之初的三大家族皆與上海關係密切,也不説到20世紀30年代,無錫已成為上海農業消費品及出口生絲的生産基地,上海的産業工人中近30%來自無錫。單説一組數字,就足見兩地的親密關係:1926年,京滬長途電話線上海至無錫段架設完成,至1930年,無錫長話去話業務量約2萬次,其中南京約1200次、上海約9000次。後來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無錫工業發展程度較高,是名聲在外的工商業城市,常被稱為“小上海”。

  近年來,“小上海”和大上海“走親戚”很勤。背景是無錫出臺物聯網、積體電路、生物醫藥等重點産業科技創新政策,提出打造太湖灣科技創新帶等,並希望以科技創新為契機,加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其中上海的科研優勢和資本要素是不可或缺的資源。

  全方位接軌上海,讓“太湖明珠擁抱東方明珠”始終是無錫堅定不移的戰略選擇。2020年6月,2020無錫(上海)科技合作洽談會在上海浦東新區舉行,這是近年無錫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一次對外科技合作盛會,也是無錫融入大上海、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具體行動之一。會上,無錫市科技局、江南大學分別與上海市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管理中心、光明國際和同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簽署合作協議,旨在吸納上海科教人才資源要素,助力無錫打造“長三角先進製造核心區、技術創新先導區、綠色生態標杆區、綜合交通樞紐區”。

  2019年9月,總投資100億美元的華虹無錫積體電路研發和製造基地一期在無錫正式投産,這是華虹集團走出上海、佈局全國的第一個製造業項目,也是無錫主動對接上海、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實際行動,17個月建成投片,36個月實現月投片4萬片目標。華虹集團董事長張素心表示,華虹集團與無錫在積體電路産業發展上淵源深厚,深化雙方戰略合作,既符合雙方産業發展方向和根本利益,更契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與此同時,無錫堅持把積體電路作為新興産業發展的戰略重點,目前已形成涵蓋積體電路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專用材料與設備業等較為完整的産業鏈,2021年,無錫積體電路産業實現營收達1783億元,同比增長25.5%。

  去年11月1日,無錫市學習考察團來到上海,實地感受“東方明珠”的開放氣度、現代氣息和高品質發展成就,以期更好接軌服務大上海、深度融入長三角。上海市委主要領導在座談時表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入加速期,為上海和無錫深化各方面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要緊密攜手、相互賦能,充分發揮各自優勢,聚焦重大項目和共性需要,推進高端産業對接,深化科技創新協同,加強治理經驗互鑒,攜手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深化實施作出更大貢獻。

  杜小剛表示,無錫將進一步加強與上海的全方位合作對接,在産業分工協作、現代治理、城市更新、幹部人才交流等方面更加主動對標上海、接軌上海、服務上海,更好助力長三角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隨後在11月中旬,無錫啟動針對年輕幹部隊伍建設的“琢璞”計劃,其中組建城建規劃、城市管理等專班赴上海相關部門學習治理經驗,同時“琢璞”計劃還依託上海等地著名學府資源,為年輕幹部實踐鍛鍊補足能力短板。

  無錫與上海的共同話題還有很多。去年9月舉行的無錫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上的報告中明確提出,未來5年,無錫將努力在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取得突破,加快打造現代化國際化區域中心城市。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將全方位接軌上海大都市圈建設,形成制度化協同推進機制,比如將推動無錫(江陰)港全面融入上海港。上海與無錫的故事才剛剛開始,相信這個故事會越來越精彩。

  全面打造“世界級湖區”

  太湖沿湖城市有不少,其中無錫人對太湖可謂“情有獨鍾”。無錫被譽為“太湖明珠”,無錫市歌是《太湖美》,以“太湖”為名的劇院、廣場隨處可見,太湖沿線散落著靈山勝境、拈花灣小鎮、黿頭渚……近年來就連科創帶都要以“太湖”命名。太湖的每一個角落,都是無錫人的“心頭寶”。

  無錫依湖而生,更依湖而興。同樣在今年2月8日舉行的農曆新年第一會上,無錫宣佈“實施治太項目投資超100億元,較去年增長260%以上”後,下一句便直抒胸臆地喊出“全面打造世界級湖區”的目標。無錫心中的世界級湖區是什麼樣?“目前世界比較知名的綜合型世界級湖區有日內瓦湖、華盛頓湖和西湖,其中華盛頓湖以優越的生態環境、濃厚的科研氛圍、高精尖的産業集群聞名遐邇。”這是杜小剛心中“世界級湖區”的樣本,也是無錫對標的典範。

  自2020年9月《無錫太湖灣科技創新帶發展規劃(2020—2025年)》發佈以來,無錫的“頭號工程”太湖灣科創帶建設已初見成效。如今的太湖灣地區,擁有無錫市90%的省部級科研院所、90%以上的生態旅遊資源、70%的高層次人才、60%的科技公共服務平臺,該區域以約佔無錫1/10的面積,創造出超全市34.3%的高新技術産業産值,物聯網、積體電路等細分産業領跑全國。基於此,“我們有對標華盛頓湖區的底氣,去打造一個‘科産城人融合’的世界級創新湖區、産業湖區、生態湖區和宜居湖區。”杜小剛説。

  世界級湖區首要條件便是好生態。正因如此,圍繞建設世界級湖區,無錫在新一輪治太攻堅戰上,將堅持“外源減量、內源減負、生態擴容、科學調配、精準防控”的總體思路,在排污口排查整治、涉磷企業調查整治、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範區建設、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等4個方面持續發力。

  好環境帶來新經濟。但無錫幹部深知,與“世界級”目標相比,無錫在科研創新、人才層次上還有一定的差距。“太湖灣科創帶的‘創新’,不再是無錫以往擅長的應用創新,而是向我們曾經的短板‘源頭’創新發起了攻關,這不僅是支撐太湖灣科技創新帶高水準建設與高品質發展的關鍵,也是無錫未來發展的重要動能。”為此,無錫正在實施創新企業倍增計劃、重大基礎設施領航計劃和太湖之光科技攻關計劃,打造一批成長性強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也鼓勵更多的人才來到太湖灣科創帶。當地幹部認為,只有每一寸土地産出的都是高質高效、低排低污的“綠色GDP”,無錫的百億治太才更有意義,人均GDP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的成績才更有含金量。

  與此同時,無錫要建設太湖灣科創帶、打造“世界級湖區”,必須跳出無錫發展無錫,在長三角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與環太湖的長三角城市緊密合作。2020年11月24日,在無錫舉行的第二屆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合作峰會上,蘇錫常三市決定“共建太湖灣科創帶”。去年發佈的江蘇省“十四五”規劃中提及,“積極推動蘇錫常共建太湖灣科技創新圈”。去年5月27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上,上海市嘉定區、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浙江省湖州市、嘉興市,安徽省宣城市“兩區六市”在無錫達成合作,宣佈共建環太湖科技創新圈。研究長三角區域發展的專家認為,如今太湖沿岸城市不約而同地在科創上發力,未來,隨著鹽泰錫常宜鐵路、滬蘇湖鐵路、通蘇嘉甬鐵路等建成通車,太湖沿岸有望形成“環太湖高鐵圈”,環太湖地區未來可能成為長三角的“科創眼”。

編輯:宋姝君
2023“打卡中國·讀懂中國式現代化”網絡國際傳播活動_fororder_700X190 拷貝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