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博物館興起集章打卡熱
來源:北京日報  |  2022-11-01 09:19:45

  本報記者 李祺瑤 實習記者 何蕊

  近日,記者走訪北京藝術博物館、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發現,京城博物館裏活躍著這樣一群人:手裏拿著厚厚的本子或一疊明信片,一進展廳就開始找“打卡點”,忙活著蓋各式各樣的印章,一股“集章熱”正在興起,“集章”也成了觀眾“解鎖”博物館文化、對話歷史的新方式。

京城博物館興起集章打卡熱

京城博物館興起集章打卡熱

  北京藝術博物館結合萬壽寺內建築和文物元素設計的集章明信片。

  逛展集章把文物“帶回家”

  歷經5年修繕的萬壽寺正式開放後,熱度不斷攀升。上週末,記者在位於萬壽寺的北京藝術博物館看到,不少市民慕名前來參觀。

  漫步于古建之間,藝博館的5個基本陳列展依次亮相,不少觀眾在欣賞展覽時,還舉著一本集章明信片在不同展廳駐足。“是這件‘鬥彩靈仙祝壽圖盤’,中間蓋上‘壽桃’;還有這個壽字紋,對應‘鬥彩壽字紋盤’……”萬壽閣《吉物咏壽——吉壽文物專題展》上,宛女士和朋友人手一本明信片,一邊細細比對展櫃裏的文物,一邊在明信片上蓋下對應元素的印章。

  “這裡的集章打卡設計得很有意思,6連張手繪明信片,每張的畫面上都有留白空間,可以邊逛展邊打卡拍照,尋找明信片上的圖案源於館內的哪件展品或哪個有趣的角落,自己動手把明信片‘蓋’完整。”宛女士是一名集章愛好者,她説,集章打卡是自己到各個博物館參觀、學習的動力,“每集到一枚印章,我都會嘗試去了解印章背後代表的博物館元素和文化內涵。集章的過程也讓我靜下心來,觸摸歷史、細細品讀。”

  近期,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也結合其所在的先農壇內古建築,設計了古建元素的印章,觀眾可以免費領取明信片,到先農壇太歲殿院落、具服殿、神廚院落等打卡點蓋章。該館還推出了傳統五穀圖案印章,吸引了不少到先農壇耤田參與農耕文化活動的學生。“稻子、黍子、穀子、大豆、高粱……這些都是我在耤田裏認識的農作物。”四年級學生王拓主動當起小講解員,“收集這些印章,可以把我學到的知識帶回家。”

  “集章攻略”讓興趣跑偏

  有人借著“打卡”學到了知識,也有人是為了集章而跑博物館、湊熱鬧的。

  走進北京自然博物館,門口一台自動販賣機前,常有家長帶著小朋友排隊。孫先生和8歲的女兒剛排隊買了一套48元的集章專用明信片,他説:“在這兒買明信片,可以到各個展廳集章打卡。看好多小朋友都有,女兒也拉著我給她買。”按照明信片上標注的提示,他們依次走到古哺乳廳、植物廳、恐龍公園等展廳內的打卡點,將明信片放入指定的蓋章機器下,扳動拉桿,就能獲得印有熊貓、紅腹錦雞、水鹿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圖案的印章。

  孫先生父女倆一路小跑尋找打卡點,短短半小時內就完成了集章任務。“爸爸你看,全滿了!”瞅著9張明信片被可愛的動物印章一一填滿,女兒樂開了花,孫先生卻感到“不太值”。“本想週末帶孩子來博物館深度遊,多學習一些自然科學知識,但孩子只惦記著蓋章,根本沒顧上看展。”他説,希望博物館設計這些好看的印章也能增加和展覽的互動性,“別讓孩子的興趣跑偏了。”

  記者調查發現,包括自然博物館在內,各種社交平臺裏,魯迅博物館、鐘鼓樓、白塔寺、汽車博物館等的特色印章都被網友寫進了“集章攻略”,而這些攻略大多都是“以量取勝”。在攻略中提到的多家博物館,記者隨機採訪了30位觀眾,有一半的觀眾表示,只想收集更多樣式的印章,而忽略了印章背後的文化內涵;但是所有人均表示,希望博物館能為集章活動設計更多有趣的環節。

  時尚還需增添文化厚度

  如何更好地利用集章打卡這一形式,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教授、中國國家博物館原研究館員閆志認為,博物館要通過活動設計讓觀眾參觀到更多展品內容,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蓋章”這一形式上。“活動背後需要一系列細節設計的支撐。”閆志舉例,集章打卡可以增加問答環節,讓觀眾從展覽中尋找關鍵元素和答案,以此吸引並促進觀眾停下腳步,將目光聚焦于展品本身,激發觀展興趣,“觀眾也應避免盲目跟風湊熱鬧,要把關注點聚焦在展品的文化內涵上。”

  “集章打卡是現在很受觀眾喜愛的一種玩法,有利於博物館文化更廣泛的傳播。”藝博館館長陳靜説,這樣的創新形式可以吸引更多人“按章尋跡”,走進博物館,“後期我們還會探索利用3D技術,引導觀眾在集章的同時掃碼聆聽文物故事,將傳統文化與當代人的潮流生活相結合,為傳統增加活力,為時尚增添文化厚度。”

編輯:宋姝君
2023“打卡中國·讀懂中國式現代化”網絡國際傳播活動_fororder_700X190 拷貝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