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代表講述“中國之治”城市故事
來源:北京日報  |  2022-12-21 09:58:30

       在日前舉行的北京黨建引領接訴即辦改革論壇上,來自政府部門、科研院所、兄弟省市、企業及市民、基層一線的各方代表齊聚一堂,講述“中國之治”城市故事。專家學者圍繞源頭治理、數智治理、韌性城市、共建共治等議題開展對話交流,分享黨建引領、人民城市、基層治理、中國式現代化等方面鮮活經驗和創新觀點。

論壇代表講述“中國之治”城市故事

  東花市街道幹部李海濤(中)在廣渠門外南裏社區與同事一起商討當周“接訴即辦”案件的處理情況。(資料照片)本報記者 和冠欣攝

論壇代表講述“中國之治”城市故事

  大興區接訴即辦調度指揮中心,工作人員在處理市民來電。(資料照片)本報記者 武亦彬攝

論壇代表講述“中國之治”城市故事

  在位於大興區的全市首家接訴即辦調度指揮中心,工作人員在接聽群眾來電。(資料照片) 本報記者 武亦彬攝

  一條熱線撬動基層治理“頑石”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長(副院長)龔維斌

  接訴即辦用一條熱線撬動基層治理“頑石”,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成功樣本。黨建引領接訴即辦改革之所以成功,根本在於把握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自覺堅持和運用了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

  一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全面、系統、整體地落實到基層社會治理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把黨的領導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的效能;二是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著力點,緊扣人民的需求來推動改革,建立市民訴求快速響應的為民服務機制;三是堅持問題導向,堅持以問題驅動改革,提高解決問題的靶向性和有效性,從根源上尋求解決問題的路徑;四是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協調基層創新和高位推動,市民熱線和網格治理,解決合理訴求與回應不合理訴求、政治引領和法治保障等複雜關係,自覺地運用和堅持系統觀念分析問題、推動工作;五是堅持改革創新,北京從“小切口”出發,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及時推出一系列政策創新,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規。北京的探索,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供了首都樣板。

  推進中國式基層社區治理現代化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景漢朝

  既要從宏觀上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刻含義,又要從微觀上高度重視和抓好基層社區治理現代化問題。

  我們要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關於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的部署和要求,大力推進中國式基層社區治理現代化。堅持問題導向,更加突出基層社區治理的人民性,更加注重提高基層社區治理系統化水準,更加強化基層社區治理法治化,更加提高基層社區治理信息化能力,更加激發基層自治功能的活力。

  黨的二十大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擘畫了宏偉藍圖,我們要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大力推進基層社區治理現代化,以踔厲奮發、勇於探索、敢於擔當的精神,完成這一歷史使命。

  從生動鮮活的基層實踐中汲取智慧

  民政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張春生

  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基層治理的重要論述為指引,必須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必須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必須勇於改革創新,必須健全支持保障體系。

  基層治理是民政部門的重要職責。新時代新征程,民政部門將始終秉持“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理念,密切關注、持續跟進、總結推廣包括北京在內的超大和特大城市基層治理改革經驗,從生動鮮活的基層實踐中汲取智慧,為開創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新局面貢獻力量。

  人民政協制度優勢為社會治理賦能

  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駐會副主任、農工黨十七屆中央副主席 呂忠梅

  人民政協已經形成制度化、程式化的多平臺、多樣化的協商方式,協商渠道暢通、制度保障良好,可以通過民主協商將廣泛、多元主體的訴求合法有序引入政策過程、納入政策議程設置環節,這是適應社會治理模式轉向“共建共治共享”很好的制度安排。

  社會治理是一種基於基層的實踐創新,社會治理的重點在基層,難點在城鄉社區。人民政協參與社會治理工作的內容和重心也應放在為基層賦能。

  各地政協所進行的政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實踐,既體現了人民政協性質定位的本質要求,也明確了基層政協履行職能的有效載體和抓手,是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體系的好方法,值得認真總結並從制度上加以完善。

  以更優營商環境助力高品質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法規司司長 楊潔

  接訴即辦改革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是推動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是做好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重要抓手。

  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已經成為各地“一把手工程”。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具體主抓、高位統籌,上下聯動、密切配合,著力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盤活改革“一盤棋”,打出改革“組合拳”,形成更強大的整體合力。

  各地正全面對標對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不折不扣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守正創新、擔當作為,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為推動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推進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數字治理助推城市治理變革

  清華大學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 邱勇

  接訴即辦改革有效推動了社會治理重心下移,提升了社會治理效能。這其中,數字治理髮揮了至關重要的助推作用。

  清華大學深度參與了接訴即辦改革工作,數據治理研究中心牽頭組建了包括社科學院、建築學院、計算機係在內的跨學科團隊,為接訴即辦改革提供有力的決策支持和技術保障。

  團隊運用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計算社會科學等技術方法,對北京12345熱線在過去四年中受理的1.05億件群眾訴求數據進行了深度分析,構建了上百種演算法模型用以處理語音、文本和時空數據,形成了及時感知市民訴求變化趨勢的動態民情地圖,精準把握市民訴求的時間和空間分佈特徵的訴求熱力圖,預測研判城市運行風險的預測診斷圖,高效精准考核街鄉鎮績效的接通率、滿意率、解決率考核圖等10多種可視化分析工具,利用時空大數據挖掘技術形成了具有數據穿透、顆粒縮放、時空穿梭等功能的決策輔助分析模組。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無止境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 林尚立

  當前北京社會治理中仍然面臨一些挑戰和難題。比如,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類型多樣化、覆蓋領域全面化、表達途徑多樣化、回應速度慢且被動化、解決效力不強等等。

  針對當前首都社會治理體系中存在的痛點、堵點和難點,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應當以持續強化黨建引領為根本指引,以持續激活治理動力為內生源泉,以持續推進權責共生為協同之基,以持續健全制度規範為重要保障。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無止境。中國人民大學將持續打造“世界一流、中國特色、最懂北京”的首都高端智庫,鼓勵更多學者深化包括接訴即辦改革在內的首都各項研究。

  推動接訴即辦深度融入立德樹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副校長 張平文

  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之際,本次論壇致力於探索黨建工作與城市基層治理的融合發展路徑,這對於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進一步提升北京城市治理水準,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意義十分重大。

  今年7月,北大入選“接訴即辦”案例進高校首批試點校,“接訴即辦”已經成為學校課堂上的鮮活案例。我們將進一步創新課程形式和教學實踐,深化對“接訴即辦”改革的理論研究,推動“接訴即辦”案例深度融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講好“大思政課”,推進課程思政,為首都發展培養更多時代新人。

  社會治理北京模式值得推廣

  全國政協常委、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 李稻葵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概念。對一個城市而言,非常重要的是社會治理必須要現代化。北京市過去幾年以來行之有效率先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集中體現就是接訴即辦,在我看來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北京模式。

  北京模式就是以“接訴即辦”為核心詞,本質定義就是以市民日常具體要求為切入點,連續不斷地改進北京市的社會治理工作。北京模式非常值得去總結推廣,要講好北京模式故事和理論,這樣才能讓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更加具有感召力,讓全世界理解中國的發展道路,也能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真正含義。

  接訴即辦豐富黨的群眾路線實踐途徑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的建設教研部副主任 祝靈君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一個重大理論命題: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如何在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中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我認為北京市接訴即辦改革從六個方面系統回答了這一重大命題。

  一是在價值理念上堅持人民至上,二是根本依據上堅持以人民需求為導向,三是在實現途徑上堅持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四是在動力機制上堅持改革創新,五是在技術支撐上堅持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運用,六是在政治保障上堅持黨建引領。

  接訴即辦改革為全黨走好新時代的群眾路線提供了豐富的實踐途徑,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基礎,為世界各國首都治理實踐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主動治理、未訴先辦”的未來之路

  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李文釗

  我們需要對北京市“主動治理、未訴先辦”治理理念和實踐進行系統研究,深入闡述其演進過程、價值意義、概念框架、哲學基礎、理論邏輯和實踐探索,並探討其所面臨的問題挑戰,提出進一步推動“主動治理、未訴先辦”的改革建議。

  “主動治理、未訴先辦”的未來之路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探索,首先,它作為“接訴即辦”改革的一個階段,還需要服務於整個“接訴即辦”改革大局。它是“接訴即辦”從有一辦一到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跨越的關鍵一步,也是市民訴求驅動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核心要素。

  其次,它有可能作為一種新的治理範式和治理哲學,推動整個治理體系變革,成為治理創新的一種選項。作為新的治理範式和治理哲學,“主動治理、未訴先辦”就需要從歷史主動的哲學和中國傳統哲學中尋找思想資源,結合各個部門職責和治理實踐,探索中國之治的本土思想來源,通過在超大城市探索中國之治的運行邏輯,從而進一步豐富中國之治的內涵。

  數字化改革根本要求是制度重塑

  浙江工商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鬱建興

  數字化改革是一場重塑性的制度革命,是從技術理性走向制度理性的跨越,本質是改革,根本要求是制度重塑。面向未來,數字化改革的快速推進或將帶來如下重要變化:一是公私界限的模糊與大公共治理時代的到來,公共治理(公共權力)在全領域、彌散性存在;二是數據治理規則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運行的基礎規則;三是公共行政機構的動態化,政府平臺化、去結構化;四是公共行政主體的多類型存在,技術和演算法成為重要的行政主體;五是公共行政過程的高度系統性、複雜性,敏捷治理或成為數字時代治理的重要形態;六是公共行政內容從需求回應逐漸轉型為需求預測、引領和精準回應;七是公共行政範式從多元主義向多維主義演進,層次化、多維度成為公共行政的新特徵。

  北京未來要探索場景化治理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長聘教授、數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張小勁

  接訴即辦改革從有訴必辦、有一辦一發展到未訴先辦、主動治理,可以説,主動治理與大數據專業領域正在熱議中的場景化治理聯繫在了一起。

  場景化治理首先是一種思維方法,強調的是價值引領,即黨的二十大報告和接訴即辦改革所共同強調的“人民城市理念”;其次還有接訴即辦改革的成功經驗所提示的,城市治理變革要從市民的身邊事抓起,由小見大,由淺入深;再有就是現代科學知識的支撐,包括一般常識和現代的學科前沿知識;還有問題化思考,透過現象追溯問題的源頭。

  場景化治理就是要努力探索現代城市治理的規律,發現有關現代城市治理的科學知識。通過場景化的思考和相應的複合工具,從接訴即辦改革中發現具有共通性和普適性的解決方案,從具體的成功案例中提煉出可以推廣應用的經驗和知識,特別是探尋其中的量化特徵和數據屬性,並匯集成為特定的演算法和模型,進而集合成小型應用産品和大型監測及治理平臺,通過數字化轉型和數字政府建設而實現更高水準的數智治理。

  統籌安全與發展推進韌性城市建設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蘇世民書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薛瀾

  韌性城市的關鍵特徵是,城市在經受突發事件衝擊下所展現出的魯棒性,可恢復性和適應性。如何才能加強韌性城市建設呢?首先,必須健全城市安全體系,堅持黨對城市安全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第二,加強風險治理與韌性治理,增強維護城市安全的能力,把風險治理納入到應急管理的核心。做好各類風險普查,建立多部門的協調聯動機制,同時要加強重點領域的風險排除與消除工作。第三,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準,加強北京與周邊地區的區域應急力量的協調聯動。第四,完善社會治理體系,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要敢於創新,探索新的機制;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來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高市域社會治理能力。

  深化接訴即辦改革的黨建引領作用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社教研部教授 康曉強

  黨建引領是貫穿接訴即辦改革的一條鮮明主線,接訴即辦改革是堅持和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立場觀點方法的鮮活樣本。

  新時代新征程黨建引領接訴即辦改革的著力點:第一,始終不渝、一以貫之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第二,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第三,優化黨建引領的方式結構。應不拘一格、創造性開發引領的方式方法;第四,增強回應群眾訴求的及時性。

  總之,要以深化接訴即辦改革為支點和契機,撬動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改革良性互動格局的形塑,進一步夯實黨執政的基層社會基礎。

  新時代要以人為本從事治理

  外文出版社榮譽英文主編 大衛·弗格森

  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産黨今後的主要任務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這一目標是以人為本從事治理的縮影。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同第一個百年目標一樣,將是“四管齊下”的綜合戰略,緊接著是五大發展理念。五大發展理念是中國現代化的關鍵,直接關係到人民的生活品質,是以人為本的發展模式的體現。

  我向新時代選擇從事公共服務的人們推薦一條簡單的格言——每當你要對一項你必須採取的行動做出艱難決定時,請自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我這樣做,我是不是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這就是正確的做法。

  中日將加強公共服務改革交流

  日本明治大學名譽教授、東京都前副知事 青山佾

  現代社會,公眾對福利管理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為響應公眾的需求,市政府僅僅增加公共服務項目是不夠的,應和地方基層政府通力合作,對福利管理體系進行改革。社會對於都市公共服務數量的需求很高。我認為,為滿足需求,必須進行持續的改革。

  1979年,東京和北京結成友好城市,友好和諧的關係已40餘年。展望未來,兩座城市將進一步加強公共服務改革領域的交流。本報記者 任珊 整理

編輯:宋姝君
2023“打卡中國·讀懂中國式現代化”網絡國際傳播活動_fororder_700X190 拷貝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