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滾滾東逝,運河貫穿南北,兩大中華文化標識在江蘇大地交匯;一橫一縱,交相輝映,彰顯著中華文明持久的生命力。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數量全國第一,城鎮化率、經濟體量穩居前列。人文薈萃,時代脈動,繪就出新時代的江南盛景。
斯文有脈,固本開新。江蘇加快構築思想文化引領高地、道德風尚建設高地、文藝精品創作高地,不斷增強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在賡續弘揚、守正創新中,用江蘇氣質、江蘇氣韻呈現中國氣派、中國氣象。
揚州運河三灣風景區(2021年10月25日攝) 季春鵬攝/本刊
一江一河,文化標識更鮮明
青綠色山脈參差錯落,河流湖泊水系縱橫密布,沿線府州縣城池清晰標記……打開清代彩繪本地圖《運河全圖》,一幅“青綠山水”躍然眼前。它從長城起筆,順著運河水系蜿蜒向南,直至大運河與長江交匯的揚州、鎮江一帶。
珍貴典籍長年棲身庫房,如今能在雲端窺見真容。2016年,“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啟動,招募數百名學者參與,計劃用10年時間出版3000冊《江蘇文庫》。截至2022年底,已出版1002冊,其中七成已完成數字化。
“江蘇的文化密碼,藏在大江大河裏。”《江蘇文庫》編纂出版委員會編委、南京大學教授胡阿祥説,要理解江蘇的文化,要先理解河流和文化的關係。
“江”字飽含水韻靈動,“蘇”字彰顯物産富庶。簡單兩個漢字,向世人展示著“魚米之鄉”的生動與美好。
走進中國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大江萬古流——長江下游文明特展》正在展出。當參觀者圍著一件史前的“漆彩陶壺”仔細打量時,考古人員仍在這件器物出土的常州寺墩遺址現場作業,孜孜以求“寺墩古國”存在的確證。
考古探源持續推進,重大成果不斷涌現,彰顯著江蘇地域文明在多元一體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歷史貢獻、獨特地位。考古人員在蘇州草鞋山遺址發現了炭化水稻,在高郵龍虬莊遺址發現了栽培水稻,在泗洪韓井遺址發現了順山集文化時期的水稻田和捕魚工具……大量出土實物證明,長江下游地區依靠稻作農業經濟的支撐,演進了“古文化—古城—古國”的發展全程。
長江自西向東流經江蘇8個城市,大運河自南向北貫穿江蘇8個城市,兩大中華文化標識在此交匯,留下的文明璀璨不止“流淌”在典籍與文物中。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站在鎮江北固山遠眺,長江與大運河形成的黃金十字交叉仍是辛棄疾看到的模樣,山腳下的西津渡卻與古為新。談古,這裡是鎮江文物古跡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論今,這裡食、住、行、遊、購、娛一應俱全,成為首批“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省級示範項目。
一江之隔的運河原點——揚州三灣,千年運河水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邊蜿蜒流淌,人們陶醉於草長鶯飛、楊柳拂堤的大好春光。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介紹,從零藏品、零展品,到建成並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精品獎,該館已成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標誌性項目,每天1.8萬張預約門票常常“秒空”。
高標準編制大運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保護規劃,著力打造運河百景、長江百景……以生態起筆、以文化落筆,一條條“文化玉帶”將沿岸無數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串珠成鏈,熠熠生輝。
“作為兩大國家文化公園的重點建設區,江蘇責無旁貸。”江蘇省副省長徐纓介紹,江蘇正努力打造線性文化遺産保護的典型範例、中華文明發揚光大的重要地標、文化引領區域發展的示範基地、人河相親城河共融的美麗家園、中外人文交流合作的金字招牌。
文脈如水脈,生生不息的奧秘既在於保護有形的文化遺産,也要持續登頂無形的藝術高峰。
刷新“現象級”文化名片。作為中國美術書法重鎮,名家大師燦若群星,江蘇以“抱石風骨”“悲鴻風度”“散之風神”為題推出中國畫、油畫、書法的全國性展覽活動,藝術創作的時代特徵、中國特色、江蘇特質得以彰顯;立足戲曲重鎮,江蘇從2018年起與文化和旅遊部合作舉辦戲曲百戲(昆山)盛典,前三年的集中展演實現了全國348個劇種“大團圓”,新三年計劃嘗試劇種傳承發展新路徑;無錫蘇州爭相打出江南IP、徐州欲重振楚韻漢風……各地均將原有標識進一步提煉、更新,發揚光大。
推進人才青藍相繼。1月29日,第四屆“紫金文化獎章”在寧頒發,葉彌、劉燦銘、陸慶龍、李鴻良、羅週五位藝術家獲此殊榮,其中最年輕的是“80後”編劇羅周。從《梅蘭芳·當年梅郎》《瞿秋白》到抗疫題材的《眷江城》,多部昆劇現代戲讓悠遠的古典戲曲傳統對接當下現實生活,羅周總是用十二分的熱情和執著去書寫“人”,每每令臺上台下共同悲喜。
人才是未來的基石。江蘇持續著力實施文化人才高品質發展行動計劃,打造以“紫金文化名家”為引領、“紫金文化英才”為中堅、“紫金文化優青”為支撐的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
為人民與時代放歌。江蘇持續關注現實題材創作,話劇《楓樹林》、淮劇《小鎮》、蘇劇《國鼎魂》、錫劇《燭光在前》,連續四年獲得“文華大獎”。在最新出爐的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組織工作先進單位和優秀作品中,江蘇共有電影《守島人》、電視劇《人世間》、昆劇《瞿秋白》等6部作品獲獎,創歷史新高。
所謂文脈,對歷史而言是“血脈”,對未來而言是“命脈”,對當下而言是“山脈”。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楊志純説,江蘇正努力創新方法、路徑、載體,探索更多辨識度高、引導性強、影響力大,能夠支撐“先行”、實現“先行”的作品、項目和機制,以時代價值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引導人們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
日用而不覺,浸潤時代人心
“秋白書苑成了我家的書房。”11歲的小學生李書瑤説。週六上午9時,書瑤與父親一起來到常州天寧區的“秋白書苑”運河明德館,徑直走到一個熟悉的靠窗座位,開啟一上午的閱讀時光。
2018年起,常州探索“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模式,建設以瞿秋白命名的智慧圖書館“秋白書苑”。截至目前,已建設的37家“秋白書苑”累計接待讀者超580萬人次,借還圖書超200萬冊次。
面對人口密度較大、群眾需求多樣的實際,江蘇將建設小而美、觸手可及的“最美文化空間”作為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的新抓手。
無錫推進“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百餘座名人故居在保護修復基礎上,增加展覽、研學、文創、演藝等功能;高郵汪曾祺書房、徐州馬莊文化禮堂、南京二十四小時美術館等兼具“顏值”和“氣質”之美,很快成為網紅打卡點……“十四五”期間,將有1000個這樣的文化空間遍佈江蘇城鄉,成為居民遊客共享的文化驛站。
“活化”是最好的傳承。曾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單霽翔説過,“把文物保護好,不是鎖在庫房裏面嚴看死守,而是要讓它們重回生活中,‘活’起來。”在江蘇,這種變狹義的、靜態的、孤立的載體保護,為宏觀的、活態的、融入生活的空間營造,已形成普遍共識,化作行動指南。
——融入城市更新。伴隨著《春節序曲》的喜慶樂聲,竹林大飯店的兔年春聯“歲月更新竹生韻 山河無恙林自香”揭幕,一場熱鬧非凡的國潮春晚正式開演。“老式電影院、縫紉機、結婚登記所……還只在影視片中見過。”“00後”高文樂雖然是土生土長的鹽城人,但對過去的生活卻很陌生。更讓他沒想到的是,選在春節假期最後一天來這裡逛逛,依然人流如潮。
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初,90年代日漸荒廢,如今重新紅火,説起竹林大飯店“復活”的故事,老闆打開了話匣子。“小到一個擺件,大到一棟民房,我們共蒐集了1.8萬餘件老物件,還利用此前舊城改造中保留的磚瓦,盡可能做到整舊如舊,逼真還原。”
“城市是人的城市,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記憶。鹽城在城市更新中注重將本土元素深度嵌入文旅場所,以充滿‘煙火氣’的形式實現活態傳承發展,努力實現保存城市記憶與拉動消費的雙贏。”鹽城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袁國萍説。
——融入鄉村振興。“葵榴鬥艷,梔艾爭香”。梔子花香填滿了南京人的初夏記憶。鮮為人知的是,香遍全城的梔子花90%都出自浦口區老山腳下的響堂村。2021年,南京市委宣傳部“我們的節日”選擇響堂作為端午文化傳承基地,梔子花大會成為響堂第一個節慶IP。村民們驚喜發現,自家村口的“梔咖啡”成為網紅咖啡廳,鄉鄰們開起民宿,山谷中的家鄉聲名遠揚。
行走鄉間,文旅正成為挑起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金扁擔”,用美麗資源撬動美麗經濟,共同繪製“只此青綠”江蘇畫卷。參與響堂村“藝術重構鄉村”項目的南京觀築歷史建築文化研究院院長陳衛新認為,鄉村振興要力戒千村一面,要在保護傳承鄉村生態文化基礎上,圍繞現代農業的發展和鄉村生活的現代化目標系統規劃,方能真正喚醒並留住鄉風鄉韻鄉愁。駐村一年多後,他欣喜發現,由新老村民代表、設計師、運營機構和建設方組成的村民理事會大小事務有商有量,磨合得越來越好。
——越融入,越融洽。早在16世紀南京就將《四書五經》翻譯到歐洲,四大古典名著中三部與南京有關。201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學之都”,不僅為文學與南京的淵源增添新的注腳,更與市民日常的生活緊密相融。
據統計,南京已有近900家閱讀組織,每年舉辦各類閱讀活動1.5萬餘場,居民綜合閱讀率達到96.53%;共有600多個民間讀書會登記在冊,數量位列全國第一;街頭巷角隨處可見書店和公共閱讀空間,“探秘文都”微信小程式上標記了500多個古今融合的文學地標……整座城市書香氤氳。
“悠久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滋養著生於斯、長于斯的人們的生活態度、價值取向和審美追求。在南京,對文學的追求是薪火相傳的精神,文學的進步是城市發展的路標,也將為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多養分。”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勇説。
從數據對比來看,江蘇堪稱傳統文化遺存與現代城市生活最具矛盾張力的區域: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總數居全國前列,擁有蘇州古典園林、明清皇家陵寢-明孝陵、中國大運河(江蘇段)3處世界文化遺産和全國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示範區。同時,江蘇以佔全國1%的陸域面積,創造超過10%的經濟總量,城鎮化水準高出全國平均水準近10個百分點。
“超大人口規模是我國的國情,也是江蘇的省情。”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愛軍表示,江蘇將努力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互促進、文化自信與開放包容相互協調、科技創新創造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相互融合,努力開創文化強省的新境界,以一域之光為全域添彩。
尋根鑄魂,敢為善為
到訪昆山市千燈鎮顧炎武故居,人們總會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壯言激情澎湃,也會感佩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知行合一。
一代大儒影響深遠。1984年,這裡的人們幹過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昆山自己創辦了一個“開發區”並在上海虹橋機場設立一個大廣告牌招商,引來不少質疑和嘲笑。但最終,昆山人把不可能變為可能,為“昆山之路”這一傳奇故事寫下開篇。
今年2月,蟬聯百強縣榜首多年的昆山又有驚人之舉。元宇宙産業大會拉開帷幕,元宇宙先行示範區啟動建設,《昆山市元宇宙産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正式發佈……昆山亮出了“元宇宙第一縣”的雄心。
勇立時代潮頭,善開風氣之先。做到持續爭先創優,絕非逞匹夫之勇,而是一種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最深厚的文化自信。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東林書院一副名聯吟誦了數百年。距此車程僅二十多分鐘的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産業園內,電影《澎湖海戰》正在緊張攝製,這裡的電影企業也在賀歲片《流浪地球2》《滿江紅》中提供了技術支持。
“從‘軋鋼廠’到‘夢工廠’,這條無中生有的電影工業化之路離不開拼的精神、闖的勁頭、創的勇氣。”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産業園黨委書記施娟説,未來園區將重點推進數字影視産業規模化、集聚化、鏈條化,努力推出更多展現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優秀作品。
幹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幹、群眾敢首創——這個春天,“四敢”成為熱詞。其實“四敢”的密碼,一直蘊藏在江南文脈中,流淌在江蘇人的血脈裏。
黨的二十大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戰略部署,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江蘇再次提出先行一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先行區,明確文化産業要擔當“先行區的先行軍”。
“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先行區建成標準,不能完全照搬現有文化強省的指標。”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李向民説,在沒有前路可循的基礎上,更需要有條件的地方先走一步,探索科學制定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成標準、方法、路徑。
——強化頂層設計。隨著《江蘇省促進文化産業競爭力提升行動計劃(2022—2025年)》“1+4”政策文件體系推出,江蘇確立“兩中心三高地”戰略願景,打造文化科技融合中心和文化創意設計中心,建設有競爭力的內容生産高地、文化裝備製造高地、文旅融合發展高地。計劃到2025年,培育20家百億級、200家十億級文化企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突破1萬家,文化産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到6%。
——更大格局謀篇。牢牢抓住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沿海地區高品質發展、美麗江蘇建設等戰略機遇,構建“兩廊兩帶兩區”文旅發展佈局。江蘇正培育世界級運河文化遺産旅遊廊道、世界級濱海生態旅遊廊道,建設揚子江世界級城市休閒旅遊帶、陸橋東部世界級絲路旅遊帶,打造沿太湖世界級生態文化旅遊區、沿洪澤湖世界級生態文化旅遊區……力爭“十四五”末躋身世界重要旅遊目的地。
“江河湖海就是我們設計文旅發展的‘大棋盤’,通過各地升級打造旅遊景區、度假區等,形成棋盤落子式全域詩畫美境。”楊志純説,要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遊,讓旅遊充滿“詩意”,用旅遊的載體傳播文化,讓文化走向“遠方”。
——創新方法路徑。江蘇將長三角一體化産業升級的“棋眼”落在共同打造數字長三角創新高地的具體實踐上。計劃到2025年,江蘇文化産業增加值對長三角區域貢獻率超過40%,建設虹橋-昆山-相城文化創意設計走廊、上海-南通跨江融合文化産業試驗區、環太湖文化科技創新圈,共建2個千億級跨區域文化産業集群……
先人一步,快人一拍,勝人一籌。江蘇正全力發揮文化及文化産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讓文化的血脈、産業的骨骼,融入經濟社會肌體,塑型,塑魂,塑未來。
作為江河湖海齊全的省份,水,最能代表江蘇。它隨物賦形、與物無爭,卻又滔滔不絕、無堅不摧。
民族危難之際,從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到瞿秋白“我是江南第一燕,為銜春色上雲梢”,先輩們抒展心懷家國、命運與共的深厚情懷,留下深沉的憂患意識、敢於擔當的精神基因。改革開放以來,蘇南模式享譽全國,譜寫了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華西村奇跡等時代篇章,彰顯開放包容、惟實惟新的精神氣魄,不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新的精神動力。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説,邁上新征程,江蘇一定要有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以文立心、以文培元、以文弘業,培育涵養堅守正道的定力、砥礪前行的動力、變革創新的活力,充分展現江蘇“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貢獻”的責任擔當,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江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