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觀“海”滿眼春——從生態産業看貴州高品質發展
來源:新華網  |  2023-04-12 09:24:21

高原觀“海”滿眼春——從生態産業看貴州高品質發展

  群山連綿的雲貴高原,曾經是一片浩瀚的海洋。經過億萬年的地殼運動,溝壑縱橫的貴州已經看不到當時的海洋痕跡。

  我們來到今天的貴州,連片的櫻花園“花海”姹紫嫣紅,湄潭萬畝“茶海”競相吐綠,翠綠的赤水“竹海”與連綿的“山海”相互交融……讓人驚嘆:2億年前消失的“海”又回來了!

  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一幅繪滿鄉村振興和高品質發展的多彩畫卷正在貴州徐徐展開。

高原觀“海”滿眼春——從生態産業看貴州高品質發展

    “花海”:以花為媒,聯結“美”與“富”

  就像在群山之巔打翻了調色板,五彩斑斕的花海隨著蜿蜒的山脈起伏不絕。

  “太震撼了!這麼壯觀的杜鵑花海,山上山下全都是,真的看不夠!”從安徽到貴州賞花的遊客陳麒,欣賞了一整天的高山杜鵑花,到了傍晚還戀戀不捨。

高原觀“海”滿眼春——從生態産業看貴州高品質發展

    貴州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2023年4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地處貴州畢節的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每年花開時節都會吸引遊客前來觀賞。此處綿延分佈了125.8平方公里的原始杜鵑林帶,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家住百里杜鵑管理區普底彝族苗族白族鄉穎川村的黃祖敏,連續6年時間,每年3月至5月都會在景區租攤位開小賣鋪。她告訴記者,盛花期遊客絡繹不絕,日收入從2000元到4000元不等。

  為進一步延伸杜鵑花産業鏈,當地依託花卉公司致力於高山杜鵑的組培研發、生産銷售,推出了高山杜鵑百餘個品種。百里杜鵑匯境花卉科技園負責人李亭毅介紹,隨著産業鏈延伸,目前公司解決了當地30多名村民的固定就業,年就業人次過萬。

高原觀“海”滿眼春——從生態産業看貴州高品質發展

    農民在貴州省畢節市百里杜鵑管理區匯境花卉基地管護花卉(2023年3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54歲的袁紹珍在這家公司工作了3年,扦插、打藥、澆水……已經很熟練。從她家到公司,走路僅需5分鐘,是名副其實的“家門口就業”。

  在貴安新區櫻花園,櫻花競相盛開,遊人如織。該園佔地面積2.4萬餘畝,種植了近70萬株名貴櫻花,是目前世界上集中連片種植面積最大的櫻花基地。

高原觀“海”滿眼春——從生態産業看貴州高品質發展

    貴州省貴安新區櫻花園(無人機照片,2022年3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貴安新區高峰鎮王家院村,在櫻花盛放時節開設了160個攤位方便遊客。村幹部吳婷介紹,通過規範設置惠民攤區、農産品展銷區、遊客休息區等,鼓勵農戶尤其是脫貧戶、低保戶等擺攤經營,增加收入。

高原觀“海”滿眼春——從生態産業看貴州高品質發展

    貴州省貴安新區櫻花園(無人機照片,2023年3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近年來,銅仁市碧江區瓦屋鄉司前大壩持續舉辦油菜花觀光月活動,壩區業態不斷豐富,形成了集生態農業種植、農耕文化體驗、鄉村休閒旅遊于一體的農業園區,走出了一條農旅深度融合發展之路。

高原觀“海”滿眼春——從生態産業看貴州高品質發展

    “茶海”:香飄黔嶺,兼收“顏”與“值”

  今年清明節期間,記者站在湄潭縣永興鎮萬畝茶海的“觀海樓”上極目遠眺,只見一壟一壟茶樹排列有序,心裏頓生“波涌千層逐浪翻”的感慨。

高原觀“海”滿眼春——從生態産業看貴州高品質發展

    貴州省湄潭縣永興鎮萬畝茶海(無人機全景照片,2023年4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貴州茶葉種植面積已超過700萬畝,茶産業已成為貴州農業發展的支柱産業。

  湄潭縣地處北緯27度,與印度大吉嶺、福建武夷山同處世界三大黃金産茶帶,該縣茶葉種植面積達60萬畝,茶産業已成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産業。該縣于2020年、2021年、2022年蟬聯中國茶業百強縣第一名;“湄潭翠芽”先後88次榮獲國家級金獎,香飄海內外。根據當地茶業部門的統計數據,2022年湄潭茶葉出口3200余噸,主要出口俄羅斯、馬來西亞、巴基斯坦、摩洛哥等國家和地區,在貴州茶葉出口縣域中佔比排第一。

高原觀“海”滿眼春——從生態産業看貴州高品質發展

    貴州省湄潭縣永興鎮萬畝茶海(無人機照片,2021年4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湄潭縣天城鎮天城村57歲的熊仕華,家有7畝茶園,清明節前後他的茶園每天有六七斤茶青賣到當地的茶青交易市場,一季收入近4萬元。

高原觀“海”滿眼春——從生態産業看貴州高品質發展

    茶商在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湄江茶青交易市場內收購茶青(無人機照片,2023年4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世界自然遺産地梵凈山腳下的江口縣,依託氣候、水源、生態,近年來大力打造“抹茶之都”。2018年,貴茶集團在江口建設産業園,其中用於精製抹茶加工的車間長278米、寬48米,其開發的“歐標抹茶”遠銷法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

  截至目前,江口縣已建成投産碾茶生産線14條,年生産能力達200噸左右;抹茶生産線4條,年生産能力約4000噸。輻射帶動相關就業人口近10萬人。

  一場春雨後,貴州石阡縣龍塘鎮的苔茶基地嫩芽吐綠,茶農們搶抓時機採摘新葉。有著“中國苔茶之鄉”美譽的石阡縣,現有茶園面積43.6萬畝,茶葉年産3.25萬噸,帶動32.5萬人吃上了“茶葉飯”。

  截至2022年,貴州省茶園面積達700萬畝,茶葉年産量達45.4萬噸,茶葉年産值達606.2億元,其中年出口額達5.2億元。湄潭、鳳岡、石阡、都勻等10個茶葉主産地入選“中國茶業百強縣”。

高原觀“海”滿眼春——從生態産業看貴州高品質發展

    “竹海”:翠竹生風,匯聚“綠”與“金”

  筆直的楠竹高聳入雲,蒼翠的竹葉層層疊疊,陽光從樹梢灑進林間,山風把竹林吹成翻滾的“綠浪”。被譽為“西南竹海”的赤水,擁有連片竹林132.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2%,排在貴州縣域第一位。竹筍、造紙、竹編工藝品,當地圍繞竹子做足“文章”,竹産業年綜合産值達73億元。

高原觀“海”滿眼春——從生態産業看貴州高品質發展

    這是貴州省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一景(2017年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赤水市大同鎮天橋村村民黃恩貴是竹子種植大戶,坐擁110畝竹林,去年賣出110多噸原材料,平均每噸可賣到500元。

  大同鎮民族村村民熊文桂告訴記者,家裏有20多畝竹林,她以竹原料的形式賣到造紙廠、竹製品加工廠,每噸有480元的收入。

高原觀“海”滿眼春——從生態産業看貴州高品質發展

    在貴州省赤水市竹城竹業加工坊,赤水竹編傳承人唐小容在編織竹製品(2022年11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根據當地林業部門的統計數據,目前赤水市有224萬畝林地,其中竹林132.8萬畝;有竹農17萬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6萬元。

  不少企業看到了依託竹子發展綠色低碳産業的商機,抓緊佈局竹工業産業鏈。傢具生産商貴州新錦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已經形成完整的竹傢具、竹裝飾品工業化生産線,每年要消耗新鮮楠竹兩萬餘噸,生産的竹傢具、竹地板、竹馬桶蓋暢銷10余個國家和地區。

高原觀“海”滿眼春——從生態産業看貴州高品質發展

    攝影愛好者在貴州省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裏拍照(2018年10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不僅如此,“竹海”還以更豐富的形式滋養著當地村民。2022年10月,貴州省首張竹林碳票——赤水丹青碳票正式發行。赤水市晟豐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憑藉自有的10萬畝竹林産生的固碳效果,獲得了這張碳票。該公司工程部副部長王浩宇説,銀行以碳票作為質押物,授信公司5000萬元用於竹林碳匯開發,目前1000萬元貸款已經到賬。

高原觀“海”滿眼春——從生態産業看貴州高品質發展

    貴州省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一角(無人機照片,2018年11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在“雙碳”探索進程中,竹林碳票的誕生成功地將竹林資源變成了資産。據赤水市林業局測算,2021年啟動森林碳匯開發以來,全市符合森林碳匯開發的森林面積約150萬畝,以30年計入期算,可固碳約9000萬噸,價值約45億元。

  如今的貴州,在群山之巔托起“振興之海”,用生態産業開啟了一幅幅鄉村振興新圖景。

編輯:宋姝君
2023“打卡中國·讀懂中國式現代化”網絡國際傳播活動_fororder_700X190 拷貝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