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躍升全球科創關鍵樞紐
來源:北京日報  |  2023-05-17 09:34:51

  本報記者 孫奇茹

  科研産出連續6年居全球科研城市首位;102家獨角獸企業聚集,數量僅次於美國舊金山;“天機芯”、量子直接通信樣機等一批世界級重大原創成果加速涌現……

  翻開世界地圖,上百個國際化科技創新城市中,英才匯聚、獨角獸雲集的北京,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存在。十年來,北京加速融入世界創新體系,日漸成為國際前沿科技的重要策源地和全球産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地,實現了從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到全球科創關鍵樞紐的飛躍。

  位於懷柔的金隅興發科技園、正在建設中的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本報記者 武亦彬攝

  使命在肩 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去年年底,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桂冠揭曉,北京昌平實驗室主任謝曉亮因單細胞基因組學研究方面的多項成果獲突出貢獻中關村獎。謝曉亮是美國生命醫學大獎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首位華人獲獎者,在哈佛任教20年後,他幾年前全職回京,回到最初種下科學夢的地方。

  “在這裡,我的團隊比在哈佛做得更好、做得更多!”謝曉亮感慨。

  紛至遝來的頂尖科學家不勝枚舉: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曾被《紐約時報》稱作“當之無愧的數學皇帝”的丘成桐,中國高校引進的非華裔菲爾茲獎得主考切爾·比爾卡爾,納米能源研究領域奠基人、能源界最高獎——埃尼獎得主王中林……

  北京仿佛有一種魔力,不僅能聚集頂尖人才,還有嗅覺敏銳的創投資金和層出不窮的創新企業。施普林格·自然集團、清華大學産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聯合發佈的2022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顯示,北京首次超越倫敦,在全球科創中心城市中位居第三。

  時間回到2014年初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明確了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引人注目的是,科技創新中心成為中央賦予北京這座千年古都的新定位、新使命。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2016年9月,國務院印發《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吹響建設科技強國的號角,明確支持北京等地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向著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一目標進發,這是總書記對北京的期盼,也是超大城市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必然選擇。

  “北京作為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城市,創新發展是唯一齣路。”2021年11月印發的《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開門見山指出。隨著規劃出爐,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有了明確的時間表:到202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形成;到203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力、競爭力、輻射力全球領先,切實支撐中國建設科技強國。

  從“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到“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意味著更高標準和更高要求。使命在肩,北京從“國之大者”的高度,開啟了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新征程。

  ——在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新的運行機制、新的財政支持、新的績效評價體系,調動起“最強大腦”的創新創造潛能,一支支科學家團隊不斷挺進科技前沿“無人區”。

  ——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等一批“大國重器”破土而出,北京懷柔科學城已成為全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聚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合署辦公,統籌整合科技資源,凝聚起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強大合力。

  ——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加快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

  ……

  繁盛的創新生態,孕育出豐碩的果實。馬約拉納任意子、新型基因編輯技術、“天機芯”、量子直接通信樣機、長壽命超導量子比特晶片、“悟道”、“長安鏈”等世界級重大創新成果噴涌而出。

  “從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兩個維度看,北京已經進入全球創新型城市前列,為率先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張繼紅説。

  突破藩籬 向改革要創新活力

  頂尖創新成果的誕生,離不開科研體制機制的創新。如果説科技創新是高品質發展的新引擎,改革則是這個新引擎的點火系統。

  用一套如同普通藍牙耳機盒大小的設備,取出傳感貼片覆于大腿、小腿,骨科病人就可以開始康復訓練,並將訓練情況實時傳遞給醫生。2015年,在剛剛嘗試將這項科研成果進行轉化時,北京積水潭醫院矯形骨科副主任醫師張昊華還因各種擔憂而有些瞻前顧後。

  2020年1月1日,《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實施,打破職務成果所有權和收益只能歸研發單位所有的僵化制度。自此,張昊華對康復儀後續轉化享有70%的權益,對科技成果“不敢轉”的疑慮徹底打消。

  “科技成果轉化賦權科研人員後,我們有底氣吸引更多專業人才加入,一起加速推動科技成果走向更大的市場,造福更多患者。”張昊華説。

  不等待、不觀望、不懈怠,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北京加速奔跑。

  成立不到3年,北京微芯區塊鏈與邊緣計算研究院就成功研發出了目前全球支持量級最大的區塊鏈開源存儲引擎“泓”。在這裡,一批來自世界頂尖院校的科研人員掀起頭腦風暴,首個自主可控區塊鏈軟硬體技術體系“長安鏈”快速實現10個版本的技術迭代,並在超過300個重大應用場景落地。

  打破體制機制束縛,為各類創新主體鬆綁,最大限度激發創新熱情。近十年來,北京一直圍繞這個關鍵點持續發力。

  “京校十條”允許教師兼職參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釋放“象牙塔”裏的創新活力;“京科九條”全面盤活人、財、物,賦予科研機構處置科研成果的更大自主權;《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就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科技成果報告制度等做出適度超前的制度設計……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隨著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配套政策陸續落地,科技專利“先使用後付費”等一批改革舉措正成為助推科創企業成長的強勁動力。

  類腦智慧、量子信息、空天科技、未來網絡……一批未來産業在北京已初具規模,科創優勢正不斷轉化為産業領跑的勢能,也帶動北京不斷開闢高品質發展的路徑。

  數據顯示,2021年,北京高技術産業實現增加值1.1萬億元,是2013年的2.5倍;全社會勞動生産率接近35萬元/人的水準,是2012年的2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全市萬元地區生産總值能耗為0.182噸標準煤,比2012年下降37.8%。

  輻射全球 創新影響力持續提升

  2022年8月,總獎金高達1億元的2022年度HICOOL創業大賽落幕,來自全球91個國家和地區的5016個創業項目參與角逐,讓這場全球創業者嘉年華名副其實。

  “我們不光在做填補國內空白的工作,還要在一些細分領域實現全球引領。”摘得大賽一等獎的墨奇科技聯合創始人及CEO邰騁信心滿滿。

  英才匯聚的北京,一大批瞄準“世界級”目標的科創公司拔節成長,小米、字節跳動、京東方、利亞德等本土優質企業紛紛出海,在國際舞臺展示硬核實力。

  從引領全國到輻射全球,從“中國的矽谷”到“世界的中關村”,北京率先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迎來重要窗口期。

  “世界級成果將在中國成群結隊出現!”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王磊在2021年中關村論壇期間預言。為了參與中國的“創新紅利”,這家跨國藥企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小目標”:未來5年投資100家中國的創新企業,並與本土藥企合作開發50款新藥。

  嘗到了本土化發展的甜頭,美國“放療巨頭”瓦裏安也在北京經開區設立了全球創新中心。

  如今,像阿斯利康、瓦裏安這樣在京佈局研發功能的外資企業已達189家。

  走出去,引進來,全球創新資源向北京加速聚集。頂尖“大腦”雲集的中關村論壇已成為國際科技盛會,《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舉辦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擁有《柳葉刀》等頂尖國際學術期刊的英國勵訊集團與北京開展戰略合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加速融入全球創新體系,輻射力影響力持續增強,延攬優質創新種子的觸角,逐步深入矽谷、特拉維夫、倫敦、東京、多倫多等全球各主要創新地。

  “北京在全球創新網絡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期待有更多的中國城市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大中華區總裁湯恩平博士表示。

  北京科創實力持續提升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清華大學産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聯合發佈的2022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顯示,北京首次超越倫敦,在全球科創中心城市中位居第三。

  2022年,北京市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保持在6%以上,研發支出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穩居全國第一,其中基礎研究經費約佔全國1/4。

  著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高標準建設中關村、昌平、懷柔等國家實驗室,懷柔綜合國家科學中心展現雛形,持續支持8家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

  打造國際一流創新生態,獨角獸企業數量從2015年的40家增至2021年的102家,持續領跑全國。

  “三城一區”創新主平臺崛起,以不足6%的土地面積貢獻全市1/3的地區生産總值,集中了全市31.8%的企業和全市6成左右的研發人員、研發費用。

  加快産業高精尖升級,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技服務業兩個萬億級産業集群,醫藥健康、智慧裝備、人工智能、節能環保、積體電路五個千億級産業集群。

  創新密碼

  走出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新路

  劉楊

  在全球化浪潮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下,大國博弈中的“科技制高點”之爭愈演愈烈。北京作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排頭兵”,十年來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塑造科技創新核心優勢,朝著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不斷邁進。

  堅持“四個面向”,北京構建了體系化創新發展格局。一是形成與科技自立自強匹配的頂層設計,明確發展目標和實施路徑。二是站在國家全局和戰略高度,圍繞核心關鍵技術自主可控,聚焦積體電路、新材料、能源科學等領域實施一批重大項目,成為新興産業技術創新策源地。三是以中關村、昌平、懷柔國家實驗室建設為引領,支持國家科研機構、高水準研究型大學和科技領軍企業發展,合理佈局並形成良性互動的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積極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北京加快打造科技創新國內國際雙循環體系,引資、引技、引智並舉,增強在全球創新體系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機遇與挑戰並存,減量發展的北京,正走出一條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的新路子。

  (作者為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創新管理研究所副所長)

  親歷者説

  IEEE標準協會主席袁昱:

  國際標準組織裏的“中國聲音”

  本報記者 孫奇茹

  2023年1月1日,是袁昱正式上任IEEE標準協會主席的日子。近幾個月,身處美國的他已密集組織了多場標準制定相關的國際化會議。

  653票,全場最高!2021年,在IEEE年度選舉中,袁昱成功當選2023至2024年度IEEE標準協會主席,成為IEEE標準協會歷史上第一位非美國籍的主席。IEEE是全球電子、電氣、計算機、通信、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領域最著名的、規模最大的非營利性跨國學術組織和標準組織。

  從2012年加入IEEE標準協會標準理事會,到擔任IEEE多個技術領域的標準委員會主席,再到IEEE標準協會主席,十餘年間袁昱見證了中國企業國際影響力與話語權的躍升。

  他清楚地記得,2015年上任IEEE消費技術標準委員會主席時,該標準委員會在IEEE體系標準項目排名中墊底。令人欣慰的是,彼時越來越多的中國科技企業開始在海外市場開疆拓土,成為行業中舉足輕重的參與者,在國際標準制定方面贏得了話語權。在袁昱的推動下,海爾、小米、騰訊、阿裏、趣鏈科技等多個中國企業成功在IEEE牽頭成立標準工作組,多項標準開花結果。

  此後數年,袁昱領導的消費技術標準委員會在相關排名中蟬聯榜首。袁昱還在2018年和2019年分別發起成立了IEEE區塊鏈標準委員會和IEEE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標準委員會,並推動後者在2022年更名為IEEE元宇宙標準委員會。

  積極融入全球創新體系,在國際標準制定中發出響亮的中國聲音。截至2022年年底,中關村示範區企業參與制定各類標準累計發佈19101項,其中國際標準720項。

編輯:宋姝君
2023“打卡中國·讀懂中國式現代化”網絡國際傳播活動_fororder_700X190 拷貝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