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朱虹:只此青綠看江西

2023-01-09 13:43:52  來源:江西新聞  編輯:趙春曉

  “只此青綠”是2022年最熱門的詞語之一。2022年1月31日除夕夜,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在央視春晚播出,迅速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人民日報》、新華社連續發佈相關報道給予高度評價。一時間,“只此青綠”實現破圈效應,從線下火到線上,從圈內火到圈外,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現象級精品。

  “只此青綠”火爆的背後,其實是《千里江山圖》這一中華傳世經典穿越歷史風煙的持久魅力。據多方考證,千里江山圖畫的就是江西風景。山就是江西的廬山,水即是浩渺的鄱陽湖,房屋、村落都是江南特有。通過圖證比對,江西鄱陽湖畔的廬山自然風光,是唯一契合北宋畫作《千里江山圖》卷中的構圖佈局。

  也就是説,從古代開始,江西就是一方山水相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一、江西是一幅綠水青山的“山水畫”

  江西地處中國東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因省內最大河流為贛江而簡稱贛。境內綺麗的自然風光和厚重的人文景觀相得益彰,美麗鄉村與古樸民風相映成趣,是一塊自然天成與人文造化完美結合的旅遊寶地。

  山之“青”。江西三面環山,市市有名山大川、縣縣有旅遊景點。旅遊資源種類多、品位高、潛力大。有世界遺産地5處,世界地質公園4處,國家5A級景區14處,綜合評價位居全國前列。廬山、井岡山、三清山、龍虎山、武功山、明月山,山山相依。面對江西之山,白居易曾評説“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蘇東坡寫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辛棄疾讚嘆“我見青山多嫵媚”。一座座青山釋放出甘甜的空氣,在每立方釐米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年平均值達1070個,超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清潔空氣標準。從地形上看,江西宛如一顆鑲嵌在中國版圖上的“綠寶石”,全省森林覆蓋率高達63.35%,被譽為中國最綠的省份之一。

  水之“綠”。奇山出秀水。在青山奇石之間,一疊疊、一汪汪的秀水噴薄而出,從山上奔流而下,或成涌泉,或形瀑布,匯成小溪,流入河流,聚為湖泊,通江達海。境內江河湖泊星羅棋佈,鄱陽湖、柘林湖、仙女湖、陽明湖,湖湖盪漾。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冬日漸冷,候鳥南飛,白鶴、大雁等大批珍禽在此過冬,“飛時遮盡雲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中國最美的鄉村”婺源,粉墻黛瓦,小橋流水,夢裏老家。贛水之源,章貢合一,客家圍屋,風情濃郁,獨具魅力。面對江西之水,王勃寫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名句;李白髮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感慨;毛主席抒發“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的壯志豪情。近年來,江西省致力於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經濟,“共抓大保護”,著力構築水美岸美産業美的百里長江“最美岸線”,全力打造美麗中國的“江西樣板”,主要河流湖泊水質優良,城市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全域被列為全國三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之一。

  人之“傑”。神奇的山水孕育了神奇的人物。江西自古享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美譽,是中國著名的文章節義之邦,涌現了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朱熹、陸九淵、黃庭堅、文天祥、湯顯祖、宋應星、八大山人、舒同、傅抱石等一大批文化巨擘。他們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海納百川、相容並蓄,在不同的文化層面上、不同的歷史進程中,彰顯出知識的光輝,為華夏文明的進程作出了無與倫比的巨大貢獻。由隋至清,江西進士共10506人,佔全國的10.7%,其中狀元48人。江西人任宰輔的多達100余人,在二十四史中立傳者高達500余人,曾出現了“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一門九進士”“朝士半江西”的驚人情形。

  地之“靈”。江西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地處江南,自古為“幹越之地”“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乃“形勝之區”。王勃在《滕王閣序》用“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道出江西戰略地位之重要。自中唐到清前期,運河—長江—贛江—珠江南北通道的打通,觸發了江西的靈氣,使得江西進入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繁盛時期。道教術士看重了這塊靈驗之地,張道陵在龍虎山開創天師派,後掌管江南道教;葛玄在閣皂山創立靈寶派;許遜在南昌創立凈明道派,至今仍在各地萬壽宮供奉。在全國道教“36洞天72福地”中,江西有5處洞天,12處福地,位居全國前列。這些洞天福地,為道教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場所,成為道教信徒們的“心靈”歷驗之地和“求仙飛升”之地。

  文之“盛”。儒釋道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江西是儒學的中興之地、禪宗的定型之地、道教的發祥之地。宋代的朱熹和陸九淵繼承發展孔孟學説,分別成為“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明代王陽明在江西娶妻、平叛、剿匪、教化乃至逝世,江西成為陽明先生的立功、立德、立言之地。佛教凈土宗始於晉代廬山東林寺高僧慧遠,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之中,三家五宗源於江西。“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解決了佛教發展史上的硬體和軟體問題。中國道教是由張道陵開創天師道始。中國歷史的“萬千百十”,見證了江西對中華民族的巨大貢獻。一萬年前,萬年縣將稻作由野生變為人工種植,解決了中國人吃飯的問題;一千年前,景德鎮成為世界上最大制瓷工廠,創造了中國的工業文明;四十年前,在南昌的小平小道,走出了中國改革開放、繁榮富強的康莊大道。

  二、旅遊成為“青綠”變“金銀”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江西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機遇,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路徑,明確提出要在建立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上走在全國前列,率先出臺全國首個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省級實施方案。

  江西的基本省情是“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與莊園”。百分之七十的山水既不能種莊稼,更不能辦工廠,只能用來搞旅遊。江西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將發展旅遊業作為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重要途徑。旅遊業對生態環境影響小,就業率高,富民效果強,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我們大力實施旅遊強省戰略,唱響“江西風景獨好”品牌,山水旅遊揚優成勢,紅色旅遊領跑全國,鄉村旅遊轉型升級,旅遊商品大幅增長,旅遊演藝連創新高。江西省旅遊産業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疫情發生之前的5年全省接待人數年平均增長23.1%,全省旅遊收入年平均增長37.4%。山好水好人更好的江西努力探索旅遊業發展的“江西模式”,以全域旅遊引領旅遊新發展,讓秀美江西成為美麗中國的亮麗名片。

  實踐證明,在充分發揮我省人文生態優勢,促進旅遊産業迅猛發展的同時,我省經濟社會也得到了健康快速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全國“第一方陣”。這充分説明旅遊是將人文和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有效途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典型案例

  近年來,江西省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方面開展大量探索,取得明顯成效,形成了一批具有示範效應的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一)“篁嶺模式”

  主要特點是體外造血、易地扶貧。

  篁嶺村,隸屬婺源縣江灣鎮管轄,至今已有近600年曆史,是婺源具有獨特風格的徽派古村落之一。受地形限制,村莊房屋建在一個陡坡上,房屋高低錯落、呈半環狀分佈。村內可用地十分稀少,可謂“地無三尺平”,交通極為不便,秋冬季節村民生活嚴重缺水,而汛期因街巷排水不暢發生過多次局部山體滑坡人員傷亡事故。在政府鼓勵下,村民在1993年和2002年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的集體搬遷。

  景區開發前,村內仍有70多戶330余人居住,在住村民中大部分年輕人在外務工,平時只有老人與小孩留守村莊,整個村莊呈半空心化的蕭條景象。由於村莊缺乏管理,環境衛生、教育、醫療條件極差,在住村民人心思遷,有條件的都在逐步外遷。村民搬遷後的閒置房屋,因年久失修,部分已開始腐爛,有的甚至倒塌,寶貴的“篁嶺曬秋”景觀基本消失,周邊梯田逐漸荒蕪。為此,婺源縣決定以採取旅遊扶貧方式對該村進行保護性開發。

  2009年,引入婺源縣鄉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在山下新建安置新村,搬遷安置在住村民,並提供售銷農特産品攤位,聘請農民山下種花,使農民收入顯著提高,生産生活條件得到了徹底改善,篁嶺古村的旅遊資源也得到了保護與利用;同時,將120棟原址民居改造成精品度假酒店,又收購散落民間的20多棟徽派古建築在篁嶺村進行易地保護重建,興建起了二條索道、棧道和遊步道,打造了商業一條街——天街。天街通過休閒度假、旅遊會展、特色小吃、民俗體驗、文化演藝等綜合旅遊消費,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疫情之前,篁嶺景區年均接待國內外遊客130萬人次,日遊客量最高近3萬人,年收入超過二個億,納稅4000多萬元。篁嶺村原住民從旅遊開發前的人均年收入3500元提升到3萬元,戶年均收入從1.5萬元提升為10.66萬元,家庭一年旅遊相關收入最多近30萬元。篁嶺,也被譽為中國鄉村旅遊皇冠上的明珠,獲評“最美中國符號”。篁嶺模式,保護了生態,傳承了文化,帶富了百姓,空心村成為發展鄉村旅遊實現轉型升級的典範。

  (二)“丫山模式”

  主要特點是從“生態”到“業態”、從“農民”到“員工”“股東”、從“老區”到“灣區”。

  丫山位於江西贛州大余縣黃龍鎮大龍村,佔地3萬餘畝,因最高峰雙秀峰呈“丫”字形而得名,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小村落。15年前,丫山村容村貌衰敗蕭條,民房破舊,農田荒蕪,村民産業收入極為單一,主要靠砍伐竹木,種植簡單的農作物為生,每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經濟相當落後。那時,村裏的青壯年勞動力不是去北上廣深打工,就是到大余縣四座礦山務工。村裏戶籍人口800人,常住人口不足300人。村民守著金山銀山,卻成了日益貧困的空心村。

  路徑“密碼”——從生態優勢到業態優勢。當地黨委、政府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立足當地生態環境優勢,實施保護性開發丫山,並攜手當地百姓“共建、共贏、共享”綠色産業成果。丫山遵循開發“不移山、不砍伐、不填塘、不倒房”的“四不”原則,以“森林是主,人是客。人要繞樹走,路要繞樹開”的自然法則,在海拔200-400米創立鄉村休閒區,開展家庭聚集親子遊;在海拔400-600米運營森林康養度假遊;在海拔600-800米打造越野探險體育遊。

  人才“密碼”——讓“村民變員工、員工變股東、股東變老闆”。丫山景區現有固定員工600余人,八成以上為當地村民。隨著景區發展,許多村民華麗轉身,成為旅遊從業人員,家裏的土坯房也改造成了民宿、餐廳,大家在家門口安心吃上了“旅遊飯”。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實現“資源入股得股金,景區務工拿薪金,房地流轉收租金”。為村民搭建扶貧富農平臺,採用眾籌形式引導村民入股景區周邊産業,優先吸納當地貧困戶參與景區建設,全面盤活鄉村勞動力。創新提供技能培訓和演出場務等工作機會,通過設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激勵機制,村民學習才藝可獲得額外收入。

  流量密碼——從“老區頂流”走向“灣區引流”。目前,丫山已是國家4A級景區、國家級運動休閒特色小鎮、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在成為贛南老區鄉村建設樣板之後,丫山正努力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旅遊休閒後花園。據統計,當地的主要客源已從贛州各地轉為粵港澳等地,遊客量和旅遊綜合收入超過60%來自粵港澳大灣區旅遊團隊和自駕遊客人。

  丫山以特色旅遊發力,實現了鄉村振興“五子登科”,即:改變了鄉村的樣子、美化了村民的房子、增加了村民的票子、培養了山區的孩子、吸納了遠方的才子。

  僅2019年,丫山全年接待遊客量已達200多萬人次,企業營收達1.7億元。借助景區的輻射、帶動能力,當地農戶穩定創收,持續增收。據不完全統計,丫山直接帶動1760名農戶,間接帶動周邊7個鄉鎮近萬名農戶逐步脫貧致富。大龍村逐步走出了一條生態文明與社會經濟全面融合、健康發展的良性循環之路。

  2022年11月7日,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發佈《關於擬確定15家旅遊度假區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的公示》。其中,大余縣丫山旅遊度假區、新餘市仙女湖七夕文化旅遊度假區在列。

  (三)“葛仙村模式”

  主要特點:依託當地的特色文化,除了打通“吃、住、行、遊、購、娛”全産業鏈外,葛仙村還深入挖掘了葛玄中藥及道家文化,滿足了遊客的多樣式需求。

  葛仙村原來是一個位於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的偏僻小鄉村。村子裏的房屋大多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蓋的,村裏僅有幾家早餐店和小賣鋪,周圍是稻田和山丘,道路泥濘,交通不便,留守老人、兒童是村裏的常駐人口,年輕一輩都外出務工。

  2016年6月,鑫邦文旅在葛仙山下約600余畝的荒蕪土地上建設葛仙村度假區項目。基於江西山水度假型景區較為稀缺這一市場現狀,按照“山上觀光遊覽、文化體驗;山下養生度假、休閒娛樂”的旅遊發展思路,打造了一個“仙”氣十足的“桃源村”。自2020年5月1日對外開放以來,通過文化融入、夜遊引爆、名人引流等具體措施,在短時間內催生了超高人氣,成為“人間仙境、世外桃源”的江西文旅産業的新地標。

  通過幾年的運營,葛仙村度假區取得了良好的效益,這也為傳統觀光型景區向度假型景區轉型升級提供了良好典範。葛仙村度假區吸納周邊村民近1000人就近就業,部分周邊村民還在家裏修建農家樂、民宿等,旅遊扶貧效應明顯。

  2021年,葛仙村的實際購票人數達130多萬。截止到2022年2月底,葛仙村度假區累計接待遊客量超280萬,直接解決1200余人就業,間接帶動相關行業5000余人吃上了旅遊飯,建設用工及相關産業福利輻射整個鉛山乃至上饒地區,覆蓋5萬餘人,成為華東旅遊新地標。

  (四)“望仙谷模式”

  主要特點:環境、産業、文化的振興。從破壞環境到恢復環境,從傳統産業到旅遊産業,從空心村到業態豐富的旅遊名村。

  望仙谷位於靈山北,這裡有世界罕見的環狀花崗岩峰林地貌,是江西著名的花崗岩板材生産基地、石材之鄉,最多時曾有200多條生産線。但由於技術和加工工藝落後,石材加工企業的廢水未經處理亂排亂放,廢棄石粉隨意傾倒,溪谷裏的水都被染成了牛奶色,對當地生態環境一度造成嚴重破壞。2007年,望仙谷的石材開採加工被正式叫停。但由於當地過度依賴這一産業,加之田少土地貧瘠地處偏僻,沒有找到替代産業的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離開這個“窮山溝”,大山裏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漸漸變成了空心村。

  2011年,五位合作創業的年輕人組成望仙谷團隊來到這裡,為了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十年間望仙谷秉持“復原鄉村建築,復活鄉村生活,復興鄉村經濟”的取向,大力推進“故鄉重生計劃”,在荒廢的採石場利用廢棄的花崗岩設計建造濃郁贛派風格的民宿,通過花崗岩河道,打造山谷漂流等業態,發展山谷裏的生態旅遊,吸引各地的遊客,攪活了這個昔日的空心村,成為了“望仙峽谷、飛瀑崖居”的網紅打卡地。

  望仙谷自2020年10月21日揭幕至今,迎來了一批又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短短19天內入園總人數達到12.4萬人。2021年望仙谷客流超過103萬人次,營業收入超過1.5億元,單日最大接待遊客量2.3萬人次,景區內店舖已超過130家營業,店舖總營業額超過4000萬元,解決直接就業1000人,帶動相關就業5000余人,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