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朱虹 劉曉毅:飲者憂樂辛棄疾

2023-01-24 11:27:17  來源:澎湃新聞  編輯:馮薇薇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辛棄疾不僅是武將、官吏、詞人,而且還是一位著名的飲者。據相關統計,在辛棄疾現存629首詞中,直接寫酒和有關酒的就有380余首,竟佔了辛棄疾詞作的一半還多。

  辛棄疾好酒,可能與他北方人的基因有關。北國為苦寒之地,自古多豪飲之士。到如今,就平均水準而言,北方人的酒量依然在南方人之上。

  宋代發達的物質文化生活為酒的普及創造了條件。經濟快速發展,文化繁榮,百姓生活相對富足,無論在城市還是在集鎮,都有著眾多的酒肆供人們飲酒。在飲酒風氣的盛行下,辛棄疾也愛上了喝酒。他用酒來結交朋友,酒逢知己千杯少;他用酒來抒發感情,醉裏挑燈看劍。高興時,他用酒來賦詞高歌;鬱悶時,他用酒來排解憂愁。離別時,他用酒來送別戰友;閒居時,他用酒來描繪鄉野生活。跨越千年曆史,至今,我們仍能從辛棄疾的詞作中感受到他的多彩飲酒生活。

  (一)情義之酒

  他豪放大氣,飲的是一碗齊魯好漢的情義之酒。山東,自春秋時便為齊魯之要衝,兼具齊國之重商與魯國之重禮,亦有岱宗之秀色與瀚海之美景,還存孔孟之遺風與好漢之忠義。辛棄疾出生地山東歷城,距離泉城濟南、東嶽泰山、孔子故里曲阜都非常近。泰山的厚、孔孟的儒、泉水的靈、山東好漢的義相互融合,崇文與尚武的精神交織跌宕,使得辛棄疾展現出愛國、忠義、豪爽等多種特質。年輕之時的辛棄疾就特別喜歡喝酒,有詞為證:“少日春懷似酒濃,插花走馬醉千鐘”。年少之時,春遊的興致和美酒一樣濃烈,插花、騎馬奔馳,醉倒在千杯美酒中。酒增添了他上馬殺敵的霸氣,每次出征前,他總是先喝下一碗壯行酒,然後帶領將士們衝鋒陷陣,所向披靡。南下後,他仗義疏財,飲酒不須勸,只怕酒杯空,短時間內就交到了不少兄弟朋友。謝枋得在《辛稼軒先生祠記》中寫到:“公平日為官,但以只雞鬥酒為膳”。意思是,平日裏辛棄疾往往準備好一隻雞,一壺酒來用餐。與朋友聚,稼軒總是能夠備好美酒,把酒言歡。圍繞他身邊的朋友也大都是善飲之士,比如韓元吉、趙文鼎、杜叔高、陳亮、劉改之、韓南澗等。南下生活中,辛棄疾還在酒桌上認識交往了同為“歸正人”的“老鄉”三十余人,他們身居南國,一生北望,惺惺相惜,彼此安慰。辛棄疾把對朋友親人的深情厚誼都寄託在一杯杯的美酒中,一同品嘗世態美酒,一同吟詩作賦,一同發出“誰共我,醉明月”的感慨。

  在滁州為官時,辛棄疾為好朋友范昂祝壽時所作《感皇恩·滁州為范倅壽》一首。他説,美酒甚至比春天的美景還要好,春色每年如此,可美酒卻愈久彌香。“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喚得笙歌勸君酒。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舊。青春元不老,君知否。”通過對酒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朋友的美好祝福和兄弟感情。

  “上馬能殺敵,下馬能草檄”。在一日復一日的飲酒生活中,辛棄疾“氣吞萬里如虎”的豪放俠義更加凸顯。或許,正是酒的存在,讓這個山東男人得以將自己率真自然的個性展現在世人面前。而他又將酒通過詞的方式表達出來,賦予了酒鮮活的生命和深厚的力量。

  (二)愛國之酒

  他一生北望,飲的是一壺慷慨激昂的愛國之酒。辛棄疾是個有抱負的人,他一生致力於北伐事業,一心要施展滿身才華用於祖國統一大業。在他小時候,祖父辛讚就給辛棄疾灌輸著愛國思想和驅逐外族的強烈信念。南渡之後,這種信念愈來愈強烈,他無時不刻不在思念著自己的家鄉。他是多麼盼望著王師北上、收復中原、回到家鄉啊。在一次次地希望燃起和失望到來時,他沒有用酒來消極避世,而是借酒明志,把千般的惆悵、萬般的豪情、北伐的理想和寂寥的現實都融到一壺酒中,通過飲酒作詞寄託自己的愛國感情。

  比如,在《滿江紅·漢水東流》中,他寫道:

  漢水東流,都洗盡髭胡膏血。人盡説,君家飛將,舊時英烈。破敵金城雷過耳,談兵玉帳冰生頰。想玉郎、結發賦從戎,傳遺業。

  腰間劍,聊彈鋏。尊中酒,堪為別。況故人新擁,漢壇旌節。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説。但從今、記取楚樓風,裴臺月。

  這首詞作于辛棄疾在湖北擔任江陵府知府兼湖北安撫使時,好朋友要去外地擔任軍事職務,辛棄疾前往送別。他端起酒杯,囑咐朋友要像祖先一樣英勇殺敵,把馬革裹屍作為自己的信仰,為國捐軀,建功立業。他借勉勵朋友的語氣,通過李廣、馮援、馬援等英雄人物的典故,抒發自己驅逐外敵、北復中原的報國之志。

  在一壺美酒之後,辛棄疾結合自己思考和實踐,將滿腔熱忱化為恢復大業的可行性方案。西元1165年(乾道元年),年僅26歲的辛棄疾向朝廷送呈了《美芹十論》。在《美芹十論》中,他認真總結北伐戰爭的失敗原因,詳細分析宋、金兩國的對立形勢和軍事準備,寫下論文十篇,約17000余字,被後世評價為一部研究價值極高的軍事著作。可惜,摺子遞上去之後卻石沉大海。

  1188年秋天,在陳亮和辛棄疾“第二次鵝湖之會”後的一個晚上,夜深人靜、萬籟俱寂,辛棄疾“酒醉”之後,“挑燈”細看自己心愛的寶劍,又夢中回到了軍營,耳邊響起了號角聲,戰馬飛馳,弓如驚雷。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想當年,在齊魯大地縱橫馳騁,沙場點兵。“我”是多想為天子、為朝廷完成統一大業,成就自己的愛國夢想啊。只可惜,只可惜,自己已經成了白髮人。

  除此之外,辛棄疾屢屢在詞中借酒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比如,在為皇室宗親趙介庵飲酒祝壽時,他寫道:“聞道清都帝所,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希望朝廷在北伐的時候能夠想起還有個辛棄疾。在《滿江紅·建康史帥致道席上賦》中,他用“他年要補天西北”,暗指要補上大宋江山缺少的西北“半邊天”。在這一篇篇的慷慨激昂的飲酒詞中,辛棄疾展現著他一生北望的執著和愛國志氣的堅定。

  (三)交際之酒

  他觥籌交錯,飲的是一杯宦海生活的交際之酒。酒最適合用來交際,辛棄疾所在的宋朝,朋友間迎來送往,大多要以酒為媒。南下之初,辛棄疾在江淮、兩湖之間輾轉任職,渴望官場進步,交際之酒較多。

  在建康通判任上,辛棄疾有幸通過飲酒認識了行宮留守史正志、軍馬錢糧總領葉衡等在朝中地位顯赫的名人。他和史正志、葉衡、韓元吉、丘崈等名人雅客在各類酒場交流往來、觥籌交錯、作詞弄曲。

  比如,他在酒宴上作《滿江紅·建康史帥致道席上賦》。大大讚揚史正志,稱他如同衣袖裏藏著五色彩石的女媧,將來要把西北的半邊國土補上。如今在建康城,談笑間就可以守護著長江,保江水安靜流淌、清澈碧綠。在史正志即將調離建康之時,辛棄疾又作詞一首,與老朋友賦詞話別。

  辛棄疾在建康時,葉衡擔任江東安撫使兼任建康行宮留守。不久,葉衡當上了宰相,先後任戶部尚書、簽書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右丞相兼樞密使。在臨別之際的酒席上,辛棄疾寫下《一剪梅·遊蔣山呈葉丞相》,通過描寫二人同遊建康的鍾山(紫金山)之事,表達了作者對葉衡的依依惜別和讚頌之意。葉衡晉京後,辛棄疾在建康為葉衡寫了一首《菩薩蠻·賞心亭為葉丞相賦》。“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既表達了對葉丞相的崇拜欽佩之情,又表達出辛棄疾征戰疆場、指揮千軍萬馬的渴望。   

  飲酒和獻詞的成效還是很顯著的。在酒桌上拜下的“伯樂”葉衡當然讀得懂辛棄疾的深意。西元1175年,宋孝宗淳熙二年,在新宰相葉衡的推薦下,辛棄疾來到臨安擔任了倉部郎官一職,主要負責國庫的儲藏、供給、收入等事務的管理。倉部郎官一職,官階雖然不高,但位置比較重要,升遷的機會會更大一些。

  西元1178年(淳熙五年)3月,朝廷又把在隆興府任上才幾個月的辛棄疾調到臨安擔任大理寺卿。大理寺卿是京官,掌管著中央的司法和審判大權。這次升職,對辛棄疾而言,有種“皇恩浩蕩”“受寵若驚”的感覺。

  春風得意的辛棄疾在酒席上寫下了《水調歌頭·我飲不須勸》這首詞來表達心情。在這篇詞作中,他還附了一個序,意思是淳熙五年,辛棄疾從江陵調任隆興,接著又被召為大理寺卿,司馬監、趙卿、王漕等人為“我”餞別。在酒桌上,辛棄疾飲酒豪邁,“我飲不須勸,正怕酒尊空”,官場提拔酒,應當多喝點,多喝幾次。辛棄疾是性情中人,這種酒宴上,大家都不用勸,自己都會喝多,就怕酒杯裏沒有酒。接著,在另一次離別酒宴上,他又寫下了《鷓鴣天·離豫章別司馬漢章大監》。“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歷楚山川。但將痛飲酬風月,莫放離歌入管弦”。

  西元1179年(淳熙六年)的三月,朝廷下詔令調辛棄疾到湖南擔任轉運副使的職務。離開湖北之時,同僚周嗣武、王正之、趙善括設宴為辛棄疾送行。辛棄疾感慨萬千,提筆寫下一首《水調歌頭·折盡武昌柳》,並附小序:“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周總領、王漕、趙守置酒南樓,席上留別。”幾人宴請離別之後,意猶未盡。同在漕司共事的王正之,又單獨在衙內的小山亭宴請了辛棄疾。辛棄疾又寫下一首情深意切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表達著內心的矛盾心態。

  (四)解憂之酒

  他壯志難酬,飲的是一盅惆悵失落的解憂之酒。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江南濕熱的夏天和陰冷的冬天一度讓辛棄疾這個北方人非常不適應。或熱或冷的天氣,迥然的文化,不同的飲食,南下之初的辛棄疾飽受思鄉之苦。南下之後,辛棄疾輾轉多地任職,每到一地,他都能幹出一番業績,可工作剛有起色,朝廷的調令就來了。他政績卓著,才華突出,惹人嫉妒。他一心主戰,性格耿直,得罪了不少人。朝中有人一次次地彈劾,他的職務一次又一次的變動。在來回奔波和起起落落中,自己北復中原的理想終究成了泡影。“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有人説,辛棄疾“一世之豪,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他有著盡忠愛國的雄心和出將入相的才華,本應該在抗金北伐的戰場大展宏圖,卻被朝廷以“歸正人”等原因棄之不用。英雄無用武之地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悲哀和苦悶。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他把積壓的鬱悶和不滿發泄于酒中,在酒中宣泄、在酒中尋求解脫。年華易老,壯志難酬,酒來解憂,醉以消愁,“知我者,二三子”。

  西元1168年(乾道四年),辛棄疾南渡後的第七個年頭,他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通判的位置上不斷遭到朝中議和派的排擠打擊,而他期望的抗金統一大業卻毫無進展。鬱悶之極,辛棄疾登上了建康賞心亭時,望著亭下的秦淮河,感慨萬千,作《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史致道留守》一首,“虎踞龍蟠何處是?只有興亡滿目”。登上高樓,當年虎踞龍蟠的帝王之都今在何處?只有滿目所見的千古興亡的遺蹤。“寶鏡難尋,碧雲將暮,誰勸杯中綠?”歲月無情,誰能與我共飲一盅酒,來解我之憂愁。

  理想主義者總是在現實中屢遭碰壁。西元1196年,時年57歲的辛棄疾遇到一次大劫難。這年六月,帶湖莊園的一場大火,燒掉了辛棄疾的房屋和家産。賦閒在家的辛棄疾,大病一場,酒量也大減,他遣散了家中歌妓,經濟和精神遭到了雙重打擊。

  八月,他搬遷到鉛山縣的期思瓢泉居住。此時的他,“談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有一種從未有過的悲涼感。在瓢泉新居的“停雲堂”,辛棄疾獨自而坐,他在窗口舉起一盅酒,觸景生情,倣陶淵明《停雲》“思親友”之意而作《賀新郎·甚矣吾衰矣》。我已經很衰老了,那些曾一同相伴的朋友已經散落四方,如今所剩無幾。江南那些在酒醉中追求功名的人,怎會體驗到飲酒的真諦?知道我,了解我的,還是那幾個朋友啊。

  (五)閒適之酒

  他自得其樂,飲的是一瓢逍遙自在的閒適之酒。在喝罷解憂之酒後,辛棄疾及時調整著自己的心態。憂愁不應該是這個英雄人物的主旋律。他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在上饒靈山秀水間小心構建著一個安頓心靈的家園。貧而樂道,辛棄疾像孔子眼中的顏回一樣,端起滿滿的一瓢美酒,吃著簡單的下酒菜,在簡陋的住所裏,暢飲在天地之間。官也,財也,都抵不過平民百姓簡簡單單的幸福和快樂。

  在《清平樂·村居》裏,他和朋友們一邊飲酒一邊賞景。酒肆附近一戶普通的農戶家裏,草叢青青,泉水淙淙。這戶人家大兒子在小溪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頑皮的小兒子則剝著剛摘下的蓮蓬。在微醺中,辛棄疾聽著耳邊婉轉的吳儂軟語,不禁感慨到:這是一幅多麼悠閒美妙的畫面!

  在《鷓鴣天·遊鵝湖醉書酒家壁》裏,辛棄疾來到附近的鵝湖遊玩。春天到來,白色的薺菜花開滿了田野,一派恬淡安寧又充滿生機的景象。土地耕好了,又適逢春雨,群鴉在新翻的土地上覓食。村民們悠然自得,井然有序地忙著春播。也不知誰家的年輕女子,趁著農忙前抓緊回趟娘家。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山水之間,在飲酒之後,辛棄疾暫時忘卻了失意和煩惱,盡情揮灑著對田園風光的熱愛。“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幾分閒適,幾分酒醉,辛棄疾暫時找到了心靈和精神上的平靜家園。

  在宋代,飲酒之風盛行,帶來了不少禍患,很多官員喝酒後誤了事、闖了禍。朝廷屢次下令約束,執行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從另一方面來説,飲酒之風催生了文學創作熱情。文人雅士往往在酒席上或醉酒後進行文學創作,誕生了不少千古名篇。對於辛棄疾而言,大量的飲酒給了政敵攻擊誹謗的理由,卻也客觀上為他精品詞作的層出不窮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分。在南下幾十年的時間裏,酒成了辛棄疾生命的一部分。他以酒來會友,憑酒來抒情,用酒來歡歌,借酒來消愁。或許,酒醉之後的辛棄疾,才是辛棄疾真正的樣子。(作者 朱虹 劉曉毅)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