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裏·馬達沙希
聯合國前高級經濟官員
創意中心諮詢委員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客座教授
多年來,國際社會一直在積極探索應對氣候變化的良策,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形勢依然不容樂觀,且有進一步惡化的跡象。因此,國際社會應當抓住一切機會進行補救,以免為時已晚。
氣候變化正處於最嚴峻時刻
“不讓任何國家掉隊”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以下簡稱《2030年議程》)提出的一項重要承諾,即國際社會承諾將共同努力,為全人類創造一個健康、繁榮的地球,並維護地球上所有人的權利和福祉。然而,這一承諾已存在無法兌現的風險。
距離實現《2030年議程》的時間框架才剛剛過半,可持續發展目標卻早已偏離正軌,世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
以上段落摘自聯合國于2023年版的《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進展情況:制定拯救人類和地球的計劃》。
全球195個國家曾共同簽署了《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承諾將根據協議中設定的結束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後期限,逐步削減各自的溫室氣體排放。
儘管如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仍在不斷上升,並以驚人的速度使地球變暖。科學家警告稱,倘若這種趨勢持續下去,世界大部分地區將面臨環境災難。科學研究發現,氣溫上升將導致一系列自然災害,奪去數十萬人的生命,使數百萬人流離失所。
圖源:Shutterstock
遺憾的是,相關跡象和警告一直未得到重視。目前,全球河流水位已降至歷史最低點,對農作物的生長造成了重大威脅。不穩定的降雨不斷引發毀滅性的洪水,巴基斯坦就是一個例子。印度、尼泊爾和孟加拉國是世界上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近年來持續遭遇異常強烈的季風降雨和洪水,僅在2022年一年就有大約1200萬人因此而流離失所。
2019年3月,氣旋“伊代”在津巴布韋、馬拉維和莫桑比克奪去了1000多人的生命,同時使當地數百萬人陷入貧困、物資匱乏的境地。
與此同時,厄爾尼諾現象使中美洲乾旱走廊經歷了六年的乾旱期。危地馬拉、洪都拉斯、薩爾瓦多和尼加拉瓜的旱季從以往的三個月延長到六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由於大多數作物長期歉收,致使350萬以農業為生的人不得不依靠人道主義援助來維持生計。
圖源:healing water media
2020年,澳大利亞遭遇了有史以來最炎熱的天氣,由此引發的森林大火燒燬了1000多萬公頃的土地,摧毀了3000多所房屋,使數千個家庭無家可歸,導致了數百萬人受到了煙霾的影響和超過10億隻動物死亡,一些物種和生態系統已經消失。
隨著海水溫度的升高,非洲之角地區面臨愈發嚴重的乾旱。該地區分別在2011年、2017年和2019年發生了極其嚴重的旱災,對農作物和牲畜造成的損失不計其數,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和索馬裡曾有超過1500萬人需要人道主義援助。
氣候變化導致了北極冰蓋出現近40年來最嚴重的融化現象,2022年是北極冰蓋流失最嚴重的一年,有近60萬平方公里的冰蓋在融化。
格陵蘭冰蓋是僅次於南極洲的第二大冰蓋,其融化速度的加快是近幾十年來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一項最新的研究指出,格陵蘭島大約3.3%的冰蓋(相當於110萬億噸冰)將“不可避免地融化”。2022年3月,南極洲東部內陸海拔3000米冰蓋的溫度比正常溫度高出了38.5℃,這是地球上最極端的異常現象。如果此事發生在夏天的英國,那麼倫敦的溫度將達到60℃。
一旦格陵蘭冰蓋完全融化,全球海平面將至少上升27釐米,但這只是最低估值。如果考慮到碳排放、海洋熱膨脹、冰蓋邊緣融化等因素,毫不誇張的説,未來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可能會達到幾米。
斯韋茨冰川 圖源:NASA
此外,喜馬拉雅山和阿爾卑斯山的冰川已經失去了三分之一至一半的冰,南極西部的冰蓋融化程度已經超過了臨界點。此外,格陵蘭冰蓋的大範圍融化將對亞馬遜雨林和全球氣候産生長期影響,甚至可能會阻礙墨西哥灣的海流。
最新的氣候變化報告顯示,北極變暖的速度是地球其他地區的四倍,這將在未來引發全球性的氣候災難,例如熱浪、旱災、風災、洪災等。
今年夏天,中國、歐洲以及美國西南和中部地區均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熱浪。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和法國均出現了破紀錄的高溫現象。匈牙利和意大利的某些地區曾一度達到了38℃,德國最高的氣溫甚至達到了40℃。
大部分歐洲河流,尤其是意大利的波河和德國的萊茵河,已經乾涸,對農業、貿易和水電供應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墨西哥灣沿岸地區籠罩在令人窒息的熱浪下,這與墨西哥灣水溫的急劇攀升有關。隨著颶風季節高峰期的臨近,墨西哥灣水溫過高的情況將愈發嚴重。
圖源: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
今年,熱浪席捲了中國大部分地區,數十個城市連續幾天的氣溫超過了40℃。截至2023年7月,中國發佈了108個高溫紅色預警。四川多地最高溫度甚至超過了40℃。長江的水位創歷史新低,嚴重影響著周邊地區的貿易和水電供應。
即使是發達國家,近年也受到了極端天氣的蹂躪。加拿大、葡萄牙和美國的夏威夷均受到了火災的襲擊。大量降雨導致美國、瑞典和德國洪水氾濫。北極冰蓋的迅速融化、非洲和歐洲的大面積乾旱、亞洲和南美洲的龍捲風,以及北歐的冰雹均是自然對人類的警告,這表明應對氣候變化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圖源:CNN
地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失去生物多樣性,地球上20%的物種瀕臨滅絕。預計到21世紀末,這一比例將上升至50%。此外,亞馬遜雨林的濫伐將可能導致該地區的降雨量到2050年減少8%,這可能會破壞整個地球的大氣循環系統。
應對措施尚且不足
在全球能源短缺問題日益嚴重、缺乏可持續、可替代能源技術的情況下,化石燃料再次成為主流能源,造成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大幅增長。今天,全球每創造100萬美元的經濟價值就會産生約500噸的二氧化碳。過去,全球每創造880億美元的經濟價值才會産生約400億噸的二氧化碳。
根據最新的國際能源署旗艦報告,能源消耗産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1年上升了6%,達到363億噸,是有史以來的最高水準,其原因是許多國家依賴煤炭來推動經濟從新冠大流行中復蘇。
為了預防和減輕氣候變化引起的災害,國際社會在聯合國的支持下開展了一系列舉措,例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巴黎協定》和《京都議定書》。
其中,《公約》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是首個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機制,旨在穩定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公約》締約方每年召開一次會議,以監督該公約的實施情況。在《公約》的基礎上,《公約》締約方制定並通過了《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兩者均為落實《公約》的重要法律文件。
第15至25屆《公約》締約方會議均取得了進展。然而,在第26屆《公約》締約方會議上,各國代表在如何補償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存在分歧,且未能就全球碳市場的規則達成共識。由於各國代表就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未能做進一步的承諾,故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表示,此次會議是一次失敗的會議。
第27屆《公約》締約方會議雖然確定了補償貧窮國家因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但未能促成各國代表承諾逐步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在2025年之前達到峰值。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繼續使用化石燃料會使情況變得愈發複雜。
2020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達到了新高,導致全球氣溫進一步上升。2021年,全球氣溫比工業革命時期前高出了約1.1℃,2015年至2021年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7年。
這意味著在未來30年或更長的時間裏,全球將面臨比以往更嚴重的地震、熱浪、旱災和洪災。地球的氣候會因二氧化碳及其他熱誘導氣體的排放而迅速惡化。
如何補救
在氣候變化日益加劇的背景下,當前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機制完全不足以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
基於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國際社會迫切需要在氣候變化和公共衛生議題上有所作為。這未必需要大量資源的投入,但必定需要國際社會消除分歧、共同努力。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斯特恩(Nicholas Stern)在2006年就指出,應對氣候變化每年將消耗全球經濟的1%,而對氣候變化無所作為每年將消耗全球經濟的5至20%。與投資低碳經濟相比,投資應對氣候變化顯然能夠帶來更大的凈收益。
國際社會應當把這一信息作為制定國家政策的重要考量。當前正值全球權力結構變化的關鍵時刻,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更要採取緊急、重大措施。除圍繞應對氣候變化制定計劃和做出承諾外,國際社會還應當從根本上改變全球經濟和政治結構,並以堅定的政治意願及現有的技術和資源,推動社會進步,為人類創造更美好、更光明的未來。
因此,國際社會必須立即行動,避免氣候變化引發的災難性後果,畢竟留給我們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文章來源:IPP評論
特別聲明:本文僅代表專家觀點,不代表創意中心的觀點或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