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越調新劇《精粹芬芳》由許多青年演員擔任主演。
一位湖北越調青年演員幫助夥伴整理頭飾。
湖北越調青年演員在演出結束後獨自練習。
湖北越調演員正在表演劇目《精粹芬芳》。
正在排練的湖北越調青年演員。
【守護文化瑰寶】
一招一式,一曲一調,華服在身,粉墨登場。在湖北省老河口市湖北越調仙人花鼓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記者見到一群年輕的越調演員正在表演劇目《精粹芬芳》。演員們的平均年齡僅23歲,跌撲、滾翻、甩發,動作嫺熟,有一種別具一格的青春力量。
國家級非遺項目湖北越調,是湖北省的戲曲劇種之一。它大約在清代乾隆年間形成于湖北、河南邊界一帶,是明代秦腔傳入襄河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形成的劇種。它在流傳中保留了古老“秦腔”的風格,又融合了本地的“襄陽腔”。
老河口市湖北越調仙人花鼓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前身為老河口市豫劇團,因為演員們經常用板車拖著行頭、樂器下鄉演出,深受鄉親們喜愛,劇團被原文化部授予“板車劇團”榮譽稱號。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由於觀眾減少、市場萎縮的原因,劇團一度陷入生存危機。
如何振興湖北越調?如何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下去?“湖北越調是國家級非遺,我們不傳承,就怕要失傳了。我們要扛起振興湖北越調的大旗。”原老河口市豫劇團團長王新民説。2016年,老河口市豫劇團改名為老河口市湖北越調仙人花鼓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在老一輩的帶領下,新一代越調人在戲曲道路上秉持“戲比天大、藝無止境”的精神,堅持貼近生活、貼近觀眾,讓越調重獲生命力。
調子雖老,劇卻出新。《徐策跑城》《活捉三郎》《伐子都》等劇是傳統戲曲中的經典摺子戲,劇團把它們改編為湖北越調後,不僅有了新唱法,還融入了越調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演起來更熱鬧、更好看了。劇團還積極嘗試現代戲。取材于現實的越調新劇《大愛無聲》《生死一票》《良知作證》等接連登臺,通過每週一次的惠民演出、優秀劇目展演,吸引了無數觀眾。現在,劇團幾乎年年排新戲,年年獲大獎。年輕演員們除了堅持下鄉演出,還開起了直播,讓湖北越調受到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和喜愛。
“90後”小夥兒孫帥康,早已成為劇團裏的業務骨幹。每次演出,他幾乎都是第一個到現場。“在我心裏,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考試,更是平日學習積累、刻苦訓練最直接的檢驗。保護傳承中心為我們搭建起展示、學習、交流越調的平臺,讓我們年輕一代對湖北越調的藝術傳承與發展有了一份責任。”孫帥康感慨地説。劇團原創大型革命現代戲《黃河絕唱》曾獲湖北省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此戲初演時,劇團特意安排年輕的孫帥康跟班學習。經過認真學習,孫帥康不僅成了《黃河絕唱》的主角,更成了劇團的“當紅小生”。
“我們演員平均年齡23歲,最小的才16歲。”老河口市湖北越調傳承中心負責人苑立珍説,“年輕人一來,就被劇團當成了‘寶貝’。老演員自覺開展‘傳幫帶’,把好的登臺機會都讓給年輕人。”年輕演員成才的背後,是劇團“以戲推人,以戲育人”的育人理念。現在每位青年演員都有一兩門“絕活”,當他們拿出看家本領,總能引來老演員的叫好。
一場演出結束後,孫帥康和青年演員們卸下濃裝,卻都不離場。他們再次扎進舞臺,空翻、抬腿、飛腳、朝天蹬,力求每個動作、每句臺詞都能達到完美的境界。不畏艱難,不怕重復,他們只為在舞臺上呈現出最真實、最青春的風采。(光明日報記者 劉宇航 王建宏 張 銳 本組圖片均由光明日報記者劉宇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