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秋季的第五個節氣—寒露已至,這也意味著我們已正式進入了深秋時節。寒露與白露的“露”字均是水汽凝結之意,但與白露相比,寒露時的氣溫更低,露水變得更冷,快要凝結成霜,故為寒露。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帶“寒”字的節氣,是天氣由涼爽向寒冷過渡的標誌。寒露時節,民間有吃芝麻、吃螃蟹、飲秋茶、賞楓葉等習俗,其中賞楓葉在北方地區尤味流行。
時光匆匆,深秋已至。如何用非遺留住文人墨客筆下的北京秋景?“中國節氣裏的京味非遺”系列短視頻本期推出“寒露篇”,將鏡頭對準雕版印刷及線裝書裝幀技藝這一京味非遺,透過一個個寒露時節的傳統民俗,鐫刻出屬於秋天的韻味。
吃蟹又飲茶,在民俗裏體驗舌尖上的寒露
“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寒露時節,溫度和濕度雙雙下降,此時的南方秋意漸濃,氣爽風涼,少雨乾燥;北方廣大地區已呈現冬天景象。寒露後,我國大部分地區在冷高壓控制下,雨季結束,晝暖夜涼,白天秋高氣爽。
我國古人基於對大自然物候變化的觀察與總結,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鴻雁來賓”指的是此時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雀入水為蛤”指的是深秋天寒,雀鳥隱匿了蹤跡,古人看到此時海邊出現了許多條紋及顏色與雀鳥相似的蛤蜊,誤以為其是由雀鳥變化而來的;“菊有黃華”強調了農曆九月時,各色菊花爭相開放,姿態各異。正因為“菊有黃華”,深秋照樣是生機勃勃的,於是,農曆九月又有了一個雅致的名字——菊月。
寒露的深秋涼意也孕育出了不少屬於這個時節的美食,螃蟹便是其中之一。“秋風起,蟹腳癢”。深秋時節的螃蟹為了準備繁殖,會大量攝取食物,積累豐富的營養,使得其肉質飽滿、蟹黃蟹膏充盈,口感極佳。南京以及江浙一帶一直有寒露節氣吃螃蟹的習俗,若是想吃海蟹,那麼常見的品種有有南北海域的梭子蟹、廣東青蟹等等。淡水蟹之中,中華絨鰲蟹最受歡迎,即常見的大閘蟹。大閘蟹是我國特有的水産養殖珍品,分佈廣泛,北起遼河,南到甌江,皆有出産。吃蟹時,要注意吃活蟹,並在食用時取出蟹鰓、蟹腸、蟹胃這些性寒不能吃的部位,如此才能充分享受其鮮美滋味。
寒露處於季節交替時期,一些産茶區有喝“寒露茶”的習慣。“寒露茶”是採于寒露前後的茶葉,受秋季氣候條件影響,這一時期的茶香十分馥鬱。在江浙滬地區,寒露節氣還要吃花糕。“花糕”也稱重陽糕,因在重陽節食用而得名,在重陽吃花糕是因“糕”與“高”諧音,以“食糕”代替“登高”,寓意平安吉祥、百事俱高。
傳承千年的墨香,這個京味非遺幫你留住時光
雕版刷印是中國歷史上書籍的主要印刷方式之一,發明于隋唐之際,是運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圖案,再用墨、絹等材料刷印、裝訂成書籍的一種特殊技藝。
雕版大多由梨木制成。為了製成一塊兒令人滿意的雕版,老手藝人們會擇一塊一年以上的梨木,根據需求開成指定的尺寸,並通過用沸水煮的方法進行去糖以防蟲蛀,然後將寫好、校正好的文稿反向貼在刷了香油的木板上,進行雕刻反向圖文。使用時,在雕版上涂墨色,把印製書頁的宣紙平放于雕版上,用鬃毛耙子輕輕均勻掃過宣紙,使文字印在紙上,最後把印好的書頁裝訂成冊即可。雕版印刷技藝繁雜精細,共有20多道工序,包括備料、寫樣、上版、雕刻、刷印、裝幀等。
而雕版印本一般稱為“刻本”。刻本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古書原有的裝幀方式,即由卷子裝逐漸發展為冊頁裝。刻本的冊頁裝主要有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形式。宋元至明中葉以前,版印書籍主要採用蝴蝶裝、包背裝兩種裝幀方式;明中葉以後,線裝全面流行,線裝書是指以線類進行裝訂的圖書類型,是我國獨有的一種裝訂形式,被譽為“中國書”。線裝書裝訂工序複雜,包括分、折、數、壓、齊、下錐、穿捻、上面(紙面)、裁切、包角、扣皮(絞面)、打書根、打眼、穿線、貼簽、裝函……最後貼上書名標簽。直至今天,一些古籍或倣古出版物仍會採用線裝方式來裝訂。
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雕版刷印及線裝書裝幀技藝傳承人任寶全正在將雕版的圖案印至紙張之上 圖源 首都之窗
雕版刷印出的書本 圖源 首都之窗
墨香陣陣,千年不絕。雕版刷印及線裝書裝幀技藝于2021年9月被列入北京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雕版刷印及線裝書裝幀技藝,凝聚著中國造紙術、制墨術、雕刻術、摹拓術等中國傳統工藝,最終形成了這種獨特的中國文化工藝。若是您想領略其中的非遺魅力,就一定不要錯過本期“中國節氣裏的京味非遺”系列短視頻之白露篇,在墨色與刀刻中體驗中國式的文化浪漫。
去香山賞紅葉,奔赴一場秋季之約
秋風蕭瑟時,如何在北京尋得一抹絢爛的秋色?答案就在香山紅葉之中。香山紅葉歷史悠久、聲名遠播。金代詩人周昂在遊香山時,寫下了“山林朝市兩茫然,紅葉黃花自一川”的詩句,那時香山紅葉已有“一川之勢”。清代乾隆皇帝在香山建成“靜宜園”,並在園中專門以紅葉為主題辟出一景,取名為“絢秋林”,描述其為“深秋霜老,丹黃朱翠,幻色炫採”。深秋時節,香山公園內的黃櫨、紅楓從翠綠漸變至橙紅、深紅,層林盡染,美不勝收,此時最宜登高遠望,盡賞滿山紅葉。近年來,北京香山公園科學配置“彩葉樹種”,每年新植黃櫨3000余株,積極引進應用新的彩葉樹種,在山下及南山景區新植麗紅元寶楓、秋紫白蠟、紅霞元寶楓、五角楓等彩葉樹種20個品種1000余株,讓香山紅葉之美更富於層次。
香山公園內漸入佳境的各色彩葉 圖源 首都之窗
香山紅葉秋韻醉人 圖源 首都之窗
古代詩詞中,菊花常被用來表達高潔、堅韌的品質。若您想在家中加入一抹秋色,不妨在北京國際鮮花港選購一盆菊花,配上一壺熱茶,在深秋的陽光中靜靜感受物候之美,也是別有一番的雅致滋味。以上內容,在本期“中國節氣裏的京味非遺”白露篇視頻當中均有呈現,快去看看吧!
想要了解更多京味非遺和北京最美文旅打卡地,歡迎持續關注由北京市文旅局和國際在線聯合出品的“中國節氣裏的京味非遺”系列短視頻。下次霜降節氣時,猜猜我們會在哪相見吧!(文/韓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