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羅妮卡•利布爾:林茨藝術與産業共生模式 一座工業城市的數字化重生
2025-04-02   |   國際創意與可持續發展中心

  近日,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中心藝術節與展覽部總經理維羅妮卡•利布爾,分享了林茨市從傳統工業重鎮向科技創新樞紐轉型的實踐經驗。這座以鋼鐵工業聞名的城市,在過去四十年間通過藝術、技術與産業的深度協作,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的城市更新路徑,為全球工業城市轉型提供借鑒。

  跨界共生:鋼鐵巨頭的綠色突圍

  在城市轉型中,林茨市形成了良好的共生生態系統。傳統工業企業,如大型鋼鐵企業,積極尋求可持續發展路徑,開展氫氣利用、綠色鋼鐵製造等研究。文化部門在推動跨學科合作上發揮關鍵作用,吸引企業、學術界、公共部門和文化創意産業共同參與。這種合作不僅提升了企業創新能力,還增強了大眾對企業的興趣,一定程度緩解了歐洲技術人才短缺、吸引年輕員工難的問題。

  數字之路:AI樞紐的進化邏輯

  林茨市構建了傳統工業企業與數字化企業的跨界“平衡生態”。過去十年,數字産業與傳統産業相互促進,鋼鐵行業也實現了數字化轉型。此外,林茨致力於打造人工智能中心,通過開設相關課程、聚集初創企業、設立文化機構和學術項目,不斷加速城市更新。這條獨特的“數字之路”,為林茨的數字化轉型奠定基礎。

  資金杠桿:45年長跑孵化的可持續模式

  資金支持是推動轉型變革的重要因素。長達45年的持續投入是林茨轉型成功的關鍵。資金來源包括地方機構和國家基金。以林茨電子藝術中心藝術節為例,30%-40%的公共資金投入,帶動了60%-70%的私人資金,形成“公共資金撬動—商業價值反哺”的閉環。這種創新業態使林茨的文化科技産業形成自我造血能力,這表明文化與技術結合具有開發潛力,而且這種模式具備可複製性。

  維羅妮卡•利布爾認為,北京科技産業發達,在文化與技術融合方面潛力巨大。林茨市的經驗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鑒,跨領域合作、數字化轉型與資金合理利用,能推動城市在經濟、科技和文化等多方面協同發展,實現可持續進步。

  這座奧地利工業城市的實踐表明,當藝術創造力與技術創新力形成深度共振,傳統産業不僅能重獲生機,更可能孕育出定義未來的新經濟形態。在人工智能與綠色轉型的雙重浪潮下,林茨模式為城市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另一種解題思路。

編輯: 馮薇薇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