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雪樺:擁抱AI時代 電影與教育的變革與新生
2025-04-11   |   國際創意與可持續發展中心

  “電影正在從‘記錄現實’轉向‘虛擬創造’。”近日,著名導演、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胡雪樺在創意中心諮詢委員會上,以跨界的視角剖析了技術革命對電影産業與教育領域的深遠影響。

  技術重構藝術:從膠片到數字的創作革命​​

  胡雪樺以《阿甘正傳》中肯尼迪的“數字復活”為例,揭示AI對電影本質的顛覆。這位曾執導上海進口博覽會72度環幕劇場的導演坦言,傳統線性敘事正被多維沉浸式體驗取代,未來製片流程或將精簡為導演、製片人、技術專家構成的“鐵三角”。技術的爆發讓電影從“造夢工業”進化為“造夢編程”,但胡雪樺警示:虛擬化不是目的,如何用新技術講好人類故事才是核心。”

  教育的根基性危機:當知識唾手可得時​

  在智慧手機普及的今天,胡雪樺觀察到教育正遭遇深層挑戰:信息獲取的便捷性正在瓦解系統化學習的必要性。所有知識都在雲端,但碎片化閱讀替代不了深度思考。他要求學生重拾“笨功夫”——精讀《未來簡史》等著作,構建抵禦信息洪流的知識錨點。“胡雪樺強調:AI時代最稀缺的不是信息處理能力,而是價值判斷力。”這種批判性思維,恰是防止人類淪為“數據附庸”的關鍵。

  生存法則:技術洪流中的主體性堅守​​

  面對AI浪潮,胡雪樺提出三重應對策略:​​擁抱而不盲從​​——將AI視為創作夥伴而非替代者;​​深耕基礎能力​​——以人文底蘊駕馭技術工具;​​守護人性本質​​——警惕演算法異化情感表達。他特別強調藝術教育的溫度:電影的靈魂永遠是人的悲歡,教育的使命始終是啟迪心智,可以用AI生成畫面,但無法用演算法生産共情。

編輯: 馮薇薇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