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問 | “雙碳”工作怎麼做?讀懂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新思路新舉措
2022-12-16 15:56:35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韓東林

  中國始終是全球生態環境安全的積極參與者,推動全球氣候治理的貢獻者,追求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探索者。

  早在1972年6月,中國代表團參加了瑞典斯德哥爾摩首次人類環境會議,開啟了國內生態環境治理的歷史進程;20年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期間,中國成為首個簽訂《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五大常任理事國。此後,持續支持在聯合國主導下開展的《京都議定書》談判,巴厘島路線圖制定以及2015年《巴黎協定》的達成等。2020年,在國際疫情交困、氣候變化陷於低潮的情況下,我國領導人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鄭重承諾努力爭取2030年前碳達峰、力爭于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引領全球氣候治理一輪新高潮。

  在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探索方面,中國早在2007年首先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生態文明”新內涵,探索形成“綠色、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麗新篇章。

  “二十大”報告繼往開來,回顧和總結了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氣候治理和人類文明新形態探索方面的經驗,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其中,“雙碳”目標成為我國實施綠色發展戰略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探索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內容,在“二十大”報告中得到了全面、系統、深刻闡述,提出了未來工作總基調、新思路和新舉措。

  未來“雙碳”工作怎麼做,如何讀懂“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新思路新舉措,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開啟“碳問”系列專訪,邀請中外碳領域專家、政府官員、企業家等,就“雙碳”熱門話題展開對話。本期對話嘉賓為歐美同學會北歐零碳委員會主任李勇。

  國際在線: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加快全球碳中和進程上,“二十大”報告傳遞了哪些新的訊號?

  李勇:過去近一年來,俄烏軍事衝突爆發導致地緣政治變化,引起世界能源市場較為劇烈的價格波動,出現糧食供應安全形勢嚴峻以及其他産業鏈供應鏈不穩定的局勢。作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費國和重要的糧食進口國,我國不可避免地受到國際局勢影響和能源糧食價格波動的衝擊。煤炭再次發揮了壓艙石作用,讓我國能夠應對這場國際危機,與此同時,我們看到不少歐盟國家因能源價格高企而開歷史倒車,做出了重啟煤電、調整了退煤的時間表的倒退決定,減緩了世界推進碳中和的歷史進程。在此情況下,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態度對於全球氣候治理極為關鍵,並成為各國高度關注“二十大”報告的重要議題之一。

  對於碳達峰碳中和問題,“二十大”報告以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總基調回應國際關切,向世界明確傳遞了持續推進“雙碳”工作的戰略定力和堅定決心沒有變;同時還要繼續以積極的態度和開放合作的姿態“參與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二十大”報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雙碳工作”的內涵和戰略地位。一是,將“雙碳”工作提高到“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新高度;二是,將“雙碳”工作納入到“五位”一體佈局的生態文明建設之下;三是,將“雙碳”工作與“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統一和協同起來,共同作為中國式現代化重要內容。

  融合“天人合一”的東方歷史文化,著眼“生態文明”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以“雙碳”工作為引領,通過我國未來持續幾十年的綠色發展和廣泛的國際合作,轉變工業革命以來的“無止境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生産方式,走出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讓其他後發國家多一種“文明方式”可選擇。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一方面通過“雙碳”工作,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化;另一方面,還要提高“順應”能力;根據自然系統內在科學規律多做有利於自然修復和增強生物多樣性的工作,多做有利於增強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和基於自然解決方案的擴大碳匯能力的工作,實現反哺自然和增值自然;同時,還要特別加強全社會在極端氣候事件下的應對能力、適應能力,提高氣候韌性。

  國際在線:如何從“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要求,把握未來我國“雙碳”工作的新思路和新舉措?

  李勇:“二十大”報告提出了指導“雙碳”工作新的思想、新思路和舉措,高屋建瓴,意義深遠。我們需要站在全面建設現代化的全局上對未來“雙碳”工作進行思考,而不僅僅局限于報告第十部分: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新的思想上,主要體現在要將“雙碳”工作統一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個總目標上來,統一到“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要求上來,特別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統一到“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上來;統一到“綠色發展”這個新的發展道路上來;在新的思路上,未來做好“雙碳”工作,要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即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前提下,融入到美麗中國建設的框架下,把綠色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自覺行動,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治理,用統籌的辦法將産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調統一起來,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把自然生態系統的健康置於優先的位置,通過將生産生活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外部不經濟性內化,通過廢棄物資源化轉化或者用碳但不排碳的方式,以及建立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推動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自我革命,扭轉工業革命以來的無止境的外向擴張式發展,實現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在新的舉措上,根本性的一條就是加快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化和低碳化。但具體實現方面,需要國家和社會治理體系全面轉變,包括構建綠色發展的政策體系、標準體系、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先進技術研發體系;而消費側的綠色低碳消費尤為重要。需要注意的是,“二十大”報告除了過去經常提的結構性調整,推進能源革命,健全碳市場等外,報告特別提到了發展綠色低碳産業,這是報告關於“雙碳工作”的新亮點。

  國際在線:綠色低碳産業對我國“雙碳”戰略有何深遠意義?請舉例説明。

  李勇:沒有綠色低碳産業的大發展就難以實現綠色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也將成空談。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産業,需要我們具有世界眼光,要與“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緊密聯繫起來。綠色低碳産業的興旺發達,不僅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需要,也是美麗世界實現的需要。通過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産業,不僅能夠全面服務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還能實現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有機融合國內國際雙循環,形成國際新一輪産業競爭比較新優勢。

  國際上,歐盟提出了“綠色協議”,提出了2030年減少55%的戰略目標以及實現首個“碳中和”大洲的激進目標;英國提出了“綠色工業革命”十點計劃以及凈零排放戰略;日本則提出了“零碳”目標以及綠色發展戰略。世界五百強紛紛推出了圍繞碳中和綠色低碳産業發展計劃和實施方案。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未來發展的歷史潮流和産業競爭的新熱點。

  過去十年,綠色低碳産業有了長足進步,初步形成了比較優勢。這也讓我國第一次站到了與發達國家同臺競技、甚至略有領先的難得局面。隨著國際碳中和競賽和國內“雙碳”工作的推進,我國綠色低碳産業正在快速壯大,有望與其他戰略新興産業一起成為推動各個地區高品質發展的新動能。

  在能源領域,根據國際能源署的研究,2022年全球清潔能源和能效提高方面投資有望高達17.2萬億元。而我國在清潔能源産業發展方面已佔領高地,特別是在光伏和風電方面形成了絕對優勢。根據相關研究,目前,我國光伏出口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十三五”出口産值達800多億美元;全球累計組件産量超過8億千瓦,其中我國産量約6億千瓦,佔比75%。2021年底,光伏組件産量已經連續15年全球第一。今年上半年,我國光伏産品呈現量價齊升態勢,出口額再創新高,高達259億美元。在風電方面,我國是全球最大的風機生産中心,佔全球供應量的65%;我國不僅是最大的風電機組製造中心,同時也是大多數關鍵零部件和材料的最大生産基地。2021年全球風機整機製造商中,前15家中有10家為中國企業。從國內風電光伏發展看,過去10年,我國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增長了12倍左右,現已分別達到3.48億千瓦、3.59億千瓦,佔全球風電、光伏裝機總規模的三分之一以上,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在中國的推動下,2021年全球太陽能光伏裝機成本較2010年下降約82%,陸上風電與海上風電裝機成本分別下降約35%和41%,發電成本也大幅下降。以風機和光伏為代表的綠色低碳産業發展,既是我們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底氣,也是推動國內綠色發展的基礎。

  在交通領域,機動車輛及相關配套基礎設施綠色低碳轉型空間巨大。目前全球汽車保有量14.46億輛,而新能源汽車累計為2000萬輛,僅佔1.38%;而我國新能源汽車則佔全球一半。經過10年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已進入規模化快速發展的新階段,2021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出口占全球的1/3,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出口國。在動力電池方面,2021年,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累計達154.5吉瓦時(GWh),同比增長142.8%,佔全球總裝車量的52.1%。今年上半年,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累計110.1吉瓦時(GWh),同比增長109.8%,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在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10大企業中我國則佔6家。歐盟近期宣佈將在2035年禁售燃油車,未來新能源汽車的強勁需求也將為綠色低碳産業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另外,我國在其他領域,比如建築領域綠色低碳創新也正在取得新突破,包括裝配式建築、被動式建築、超低能耗建築、綠色建造、數字建造、智慧建造等蓬勃發展,高強度、保溫、節能、節土、輕質等建築新材料包括真空玻璃、可編程水泥、可修復混凝土等居於全球前列。

  當然,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在許多方面與國際先進水準差距依然較大。同時,當前綠色低碳産業發展還不足以支撐“雙碳”目標實現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需要,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相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只要我們按照“二十大”報告勾畫的宏偉藍圖接續奮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