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來源:重慶日報  |  2020-12-08 09:21:07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航拍縉雲山。(本報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秦廷富\視覺重慶

  市委五屆九次全會強調,要著力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進一步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大力推進綠色轉型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十四五”時期,重慶應如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本報邀請了相關市級部門、區縣負責人參加重報圓桌會,談談他們的看法。

  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辛世傑:

  爭取到二○二五年

  重慶“藍天目標”穩定達三百二十天以上

  重慶日報:如何統籌資源、環境、生態協同發展,推進重慶“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辛世傑:生態文明建設涉及多個領域、多個部門,新時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重慶建設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必須統籌資源、環境、生態等領域精準聚焦、協同發展,資源、環保、林業等部門應主動參與、齊抓共管。

  一要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實施“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品質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雙評價”。科學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全市自然保護地“一張圖”和信息化監管系統。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機制,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著力開展自然生態保護修復,建立重要山體保護名錄,加強河湖濕地保護,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強化岩溶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態退化區域治理修復。

  二要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統籌推進大氣、水、土壤等生態環境治理,著力防控環境風險,爭取到2025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穩定達到320天以上,PM2.5實現穩定達標,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重慶。

  三要堅持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大力實施清潔生産改造和污染治理技術升級,強化清潔生産審核。加強節能、節地、節水,落實能效領跑者制度,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穩步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例,大力推動天然氣、頁巖氣安全有序開發利用。有序推進污泥、餐廚垃圾、建築垃圾、工業固廢等資源再生利用,積極培育發展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強化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推動全市和重點行業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積極開展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建立碳履約、碳中和、碳普惠三大類産品的價值實現體系。

  市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沈曉鐘:

  “橫向”擴綠增域 “縱向”提量增收

  持續增加城鄉生態産品供給

  重慶日報:如何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沈曉鐘:第一,要堅持保護與修復並重、增加數量與提升品質效益並舉,既因地制宜、實事求是調整拓展國土綠化空間,增加林業用地和森林面積,實現“橫向”擴綠增域;又注重科學、多措並舉提升森林産出效能,增加綠化總量,提升品質和效益,實現“縱向”提量增收。

  第二,要科學編制林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切實把黨中央關於林業生態建設的決策部署轉化為規劃思路、政策舉措和工作成果。統籌重點區域建設修復和全域科學保護利用,大力推進林草資源保護監管、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災害綜合治理等重點任務,實施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兩岸青山·千里林帶”等重點工程,推動大山大川、大江大河自然生態系統品質整體改善,生態供給能力全面增強。

  第三,要積極爭取黨中央、國務院支持,協調沿江11省市共商,創造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政策環境,構建較為完備的中央到區域、區域內省市間的生態補償機制,促進全市生態價值當量持續增加和生態環境持續變好,使生態服務權得到價值體現,促進林地資源有效增值,為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提供強有力支撐。

  第四,要持續推進實施橫向生態補償提高森林覆蓋率機制,讓全市生態保護修復的力度不減、節奏不變、尺度不松,讓森林覆蓋率指標始終界定為約束指標,國土綠化事業始終界定為屬地責任,推動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落細落實。

  第五,要在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上下真功、實功、硬功,大力推進城市和鄉村生態品質提升,持續增加城鄉生態産品供給,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大力發展森林人家,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人們更嚮往。

  作為保障部門、基礎部門,全市林業系統要站在全市“一盤棋”的高度審視林業改革發展,既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拉好車、當好主角,也要不遺餘力投身生態環境保護這個“國之大者”、民之關切和民生優先領域,推好車、當好配角。積極融入“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深化生態保護修復,全面提升生態環境品質,為打造山水之城、美麗之地,建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示範區、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貢獻林業力量。

  豐都縣委書記徐世國:

  優化生態空間 創新生態産品

  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

  重慶日報:如何拓寬生態系統功能,創新生態産品形式,通過市場化運作將生態資源轉化為兼具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的生態産品,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

  徐世國:豐都具有好山好水的自然基礎,生態資源是豐都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豐都最具競爭力的優勢。我們將以“生態+”的理念謀劃發展、“+生態”的思路發展産業,著力優化生態空間、拓展生態功能、豐富生態産品、提升多元效益。

  一是以“一心兩極三帶”優化生態空間、規範産業佈局,實現保護與發展並重。聚焦“一心”,打造以縣城為中心的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立足“兩極”,打造以南天湖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大雪玉山鄉村旅遊為重點的南部生態旅遊增長極,以經果林、原料林為重點的北部生態農業增長極;著眼“三帶”,打造沿長江生態安全屏障區、渠(碧)溪河生態農業示範區、龍河生態旅遊觀光區。

  二是以“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創新生態産品、提升經濟效益,實現生態與經濟共贏。依託海拔1000米以上可供開發的高山旅遊資源佔全市10%以上的優勢,推動南天湖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高品質發展,擴容提質打造廂壩國際旅遊度假小鎮,共建涪豐武大武陵山旅遊度假區,打造全市度假康養基地;依託7家國家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大力發展以牛、雞、豬為重點的畜禽養殖業,促進農業“接二連三”,打造全市綠色畜禽養殖基地、食品加工基地;依託佔全市四分之一的風電資源、重慶最大的東方希望熱電聯産項目、重慶第2座抽水蓄能電站栗子灣抽水蓄能項目等資源,打造全市清潔能源基地、綠色工業基地;依託發展30萬畝榨菜、15萬畝紅心柚、10萬畝花椒、10萬畝柑橘等經果林,加速林業經濟産業化步伐,到2025年林業經濟總産值達50億元。

  三是自覺強化“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全面構建清單明確、依單督責、照單考責“壓責”機制,上下游、左右岸、區縣間“共治”機制,政府、企業、個人“共管”機制,堅決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全面落實長江流域十年禁漁和沿江工業園區1公里、5公里管控政策。嚴格執行“三線一單”制度,嚴格限制“兩高一資”(高污染、高能耗和資源性)項目,全面落實最嚴格的源頭保護、損害賠償、責任追究制度。持續管護好136.9萬畝公益林,加大雙桂山國家森林公園、龍河國家濕地公園等7個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力度,讓“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美景永存。(重慶日報記者 陳維燈)

編輯:付意菲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